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几天读书看到一句古诗:“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近十年来,因为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很多家长已经不愿意让孩子考大学了,所以这种论调也常见,喜欢刨根究底的我今天就来展开谈一谈我的看法。
纵观历史,大部分上位者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这首诗为什么说书生没用呢?
我们先看看百科怎么说:这首诗是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1——
是书没用,还是人没用?
顾名思义,书指的是知识,那么到底是知识没用,还是人没用?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作者黄景仁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洪亮吉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虽然后面因得罪权贵而下野,但并不贫困潦倒。
洪亮吉和他是好友,学习的是同样的知识,读的是同样的书,高中榜眼,这说明知识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黄景仁这个人。
——2——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时势造成的,还是有其他原因?
作者是生活在乾隆年间,康乾盛世是清朝最昌盛的时候,即便乾隆年间有所衰退,但时势并没有乱到如此地步,在这首诗里作业也没有提过其他原因,那这个书生无用就不是时势造成的。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是作者觉得自己屡遭白眼,才写出如此潦倒的诗作。
换做现代职场,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个人原因,导致他二十岁了还一事无成、穷困潦倒,这句诗要表达的其实只是作者的怀才不遇。
——3——
为什么作者会怀才不遇呢?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导致作者怀才不遇:
其一,诗学李白。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仕途不行就游历江湖,靠写诗来抒发情感,表达不满,他一生过的纸醉金迷,但最关键的是李白不缺钱。
李白从小学文习武,习武可是古代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学的东西。具体可以参考微博话题 #李白的钱哪来的#,大家把李白的家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黄景仁虽然是书香门第,从小有祖母启蒙,但父亲不给力,从小家境贫寒,学李白的诗可以,但过日子可学不来。
其二,不懂经济。
这里的经济,不单指赚钱理财,而是仕途经营。
证据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哥哥黄庚龄去世。同年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颇受常州府知府潘恂、武进县知县王祖肃的欣赏。
既然收到知县赏识,在当地颇有才名,就应该一鼓作气,好好学习,认真考试,先当个公务员再说。古代的师徒制是终身的,有知县提携,自己的仕途走的更顺畅,知县也乐得收一个有才华的徒弟,以后官场上有所帮衬。
但他没有!
证据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春,登衡山。夏,回常州。秋,参加江宁乡试,同年邵齐焘去世,黄景仁认为知己已死,世间已无可留恋,便开始浪游。
自己家境贫寒,上有老下有小,既然是读书人,必定要走仕途,但黄景仁因好友去世就放弃所有浪荡江湖,即便是在现代,这也不是什么好榜样,八成都要被扣上没有责任感的帽子。
其三,频繁跳槽。
1769年成为王太岳的幕宾。
1771年成为太平知府沈业富的幕宾。
1772年成为朱筠的幕宾。
1775年在寿州正阳书院讲学。
1776年任武英殿书签官,任主薄。
1781年毕沅援助他为县丞。
1783年5月25日去世。
看这个工作经历,作者既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也没有像样的职业规划,很随性的生活着,在去世前两年还在换工作,并没有跟着一个师傅走到底,也没有好好赚钱,还花了大量时间游历。
所以,断章取义的宣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我刚刚分析作者怀才不遇的三个原因。
——4——
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真的过的不好吗?
多的例子不说,我们就看看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马云是杭州师范毕业,孙彤宇是浙江工商大学毕业,蔡崇信就更厉害了,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及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彭蕾也是浙江工商大学毕业。
还有网上流传已久,草根逆袭的传奇人物童文红,从阿里的前台一路做到副总裁,她毕业于国内一流学府浙江大学。
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个熟练的流水线工人相比,工资可能会少,但十年后,二十年后,你能预估知识的复利有多少吗?
很多做到企业高管或是已经做到管理层面的大学生告诉我们,知识能够给你出人头地的能量,也能让你有眼高手低的借口,这中间的变量是人。
如果你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即便不能成为像王阳明那样的人,至少也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过的衣食无忧。
“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有道理的,没看到黄金,是你的能力问题,学会高效学习、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成年人该做的事情,奉劝个别鼓吹读书无用的人,不要再断章取义毒害下一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