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
1.判斷題:我們在學習“在……上”的用法時,既可以說“在學習上”,也可以說“在學習漢語上”,兩者都是合法的,隻有意思不同。
【答案】錯
【解析】“在……上”中間也可以插入動詞,表示範圍,但不能插入動賓短語,如可以說“在學習上”,但不能說“在學習漢語上”。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P40.
2.判斷題:“大堤在建設中、新一代在茁壯成長中”中的“在”為介詞。
【解析】“在……中”中間如果插入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則表示該動作正在進行,如“大堤在中、新一代在茁壯中”。不過,此處的“在”是表時間的副詞,相當于“正在”,不要誤認為是介詞。
3.介詞“給”和“跟”兩者有相通的一面,都能表示“( )”、“( )”等意義,如“他給我說過”和“他跟我說過”意義是一樣的。
【答案】對 向
【解析】介詞“給”和“跟”兩者有相通的一面,都能表示“對”、“向”等意義,如“他給我說過”和“他跟我說過”意義是一樣的。
4.我們在修改病句——這小子真“能”,我可不敢給他比試了——的時候,應将句中的“( )”改為“( )”,句子才正确。
【答案】給 跟
【解析】但是也有不相通的一面,“給”還可以表示與介詞“被、讓、為、替”等相當的意義,“跟”還可以表示與介詞“和、同”等相當的意義。當“給”和“跟”在不相通的意義上用混時,就會産生病句。例如:
(1)老王家正大老李打官司呢!
(2)這小子真“能”,我可不敢他比試了。
這兩句的“給”都應換成介詞“跟”。
5.介詞“( )”是個古漢語詞,現代漢語的書面語有時用它,構成介詞短語作補語、狀語。它除了表示“在、比、向”等意義外,還表示“到、從”等意義。
【答案】于
【解析】“于”是個古漢語詞,現代漢語的書面語有時用它,構成介詞短語作補語、狀語。它除了表示“在、比、向”等意義外,還表示“到(達于極點)、從(認識開始于經驗)、對于(于我們适用的東西)”等意義。
【出處】黃廖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下冊P41.
《文化要略》
1.繼劉徽之後,南北朝時的大數學家( )進一步把圓周率精确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的。
【答案】祖沖之
【解析】繼劉徽之後,南北朝時的大數學家祖沖之(429-500年)進一步把圓周率精确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的,比荷蘭人安托尼茲求得此值的時間要早1000多年,直到15世紀的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和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維葉特才打破這個記錄。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230.
2.北宋的( )在《 》一書中,提出指數為正整數的二項式定理系數表,憑此可以求出任意高次方程的數解值。
【答案】賈憲 黃帝九章算法細草
【解析】北宋的賈憲在《黃帝九章算法細草》一書中,提出指數為正整數的二項式定理系數表,史稱“賈憲三角”,憑此可以求出任意高次方程的數解值,這比歐洲阿皮納斯的系數表要早400年。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230-231.
3.數學家( )在《 》中,提出了“大衍求一術”和“正負開方術”,他被美國科學史家稱為“所有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并且他的“大衍求一術”被世界同行公認為“( )”。
【答案】秦九韶 數學九章 中國剩餘定理
【解析】之後不久,數學家秦九韶在《數學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術”和“正負開方術”,前者即數學上常說的“一次同餘式解法”,後者則為“高次方程的求正根法”。二者在當時都領先于世界,秦氏被美國科學史家稱為“所有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大衍求一術”被世界同行公認為“中國剩餘定理”。
【出處】程裕祯《中國文化要略》第四版P231.
4.中國算學的一大特色計算法是“珠算'”,它由以竹簽作籌碼進行運算的“( )”發展而來,至元末明初已得到普遍應用。
【答案】籌算
【解析】中國算學的一大特色計算法是“珠算'”,它由以竹簽作籌碼進行運算的“籌算”發展而來,至元末明初已得到普遍應用。
5.詳細說明珠算算法的著作很多,影響巨大且流行最廣的是明代( )所著的《 》。珠算東傳還流行于( )和( )。
【答案】程大位 直指算法統宗 日本 北韓半島
【解析】詳細說明珠算算法的著作很多,影響巨大且流行最廣的是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統宗》。珠算東傳還流行于日本和北韓半島。
《對外漢語教學引論》
1.兒童要成為社會的一員,要按照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去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在第一語言的環境中通過交際自然習得第一語言的同時,也自然地習得( )和( )。
【答案】文化 社會價值
【解析】兒童要成為社會的一員,要按照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去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在第一語言的環境中通過交際自然習得第一語言的同時,也自然地習得文化和社會價值。但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語環境中,如果沒有專門安排,不一定能同時習得該目的語的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間的相異之處可能形成文化沖突,先入為主的母國文化對習得中的目的國文化也會産生各種影響。
【出處】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P183.
2.第一語言習得者都是兒童,而第二語言習得者多為成人,兩者年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和( )特點,包括( )和( )方面的個體因素。
【答案】生理 心理 認知 情感
【解析】第一語言習得者都是兒童,而第二語言習得者多為成人,兩者年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包括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個體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