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記者 楊靜
"現在很多人認為跑馬很時髦,其實它是一項極限運動,極限馬拉松叫'魔鬼馬拉松','地獄馬拉松',兩者通常不同的訓練體系,準備也不同。在100天内完成100場馬拉松,率先征服七大洲極限馬拉松,成為首位登上美國《戶外》雜志封面的中國人後,浙江選手陳貝辛斌感歎甘肅銀馬賽遇難者,對小時報記者說,參加極限馬拉松有很多難以想象的挑戰, 普通人不應該輕易嘗試。

馬拉松是一項長距離運動,以其42.195公裡的賽道距離而聞名,極限馬拉松是指遠比傳統馬拉松長的超級馬拉松,通常被稱為"魔鬼馬拉松","地獄馬拉松"等。僅就距離而言,極限馬拉松一般限于50公裡,沒有上限。1991年,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承認100公裡是極限馬拉松的正常項目。
陳盆斌說,傳統的馬拉松一般都是在平坦的地面上進行的,要注意速度,每三五公裡的比賽都有補給點,跑者不需要帶任何東西,穿短袖短褲合适的跑鞋就可以玩。極限馬拉松經常在沙漠、山地、沼澤、極地等自然條件下進行,甚至在惡劣的環境中進行,與隻注重速度和性能的傳統馬拉松不同,極限馬拉松往往會考驗參賽者的自控能力、快速恢複能力、适應極端自然的能力。
極限馬拉松中最著名的三項賽事是撒哈拉沙漠極限馬拉松、亞馬遜叢林極限馬拉松和南極極限馬拉松,陳都參加過這些賽事,"在極限馬拉松比賽中,賽道環境和氣候變化是考驗運動員的重要方面,在比賽前需要更多的分析和準備。
極限馬拉松分為一日賽和多日賽,要求跑步者收拾背包,包括手套、眼鏡、急救毯、突擊夾克等比賽必需品。陳貝辛斌自己的經驗是,到每個補給點,都會先收拾好袋子吃喝東西,然後在路上邊吃邊跑,這樣身體就已經處于"充電"狀态,"在場上,我的包總會有東西吃。如果等到虛榮心補充,那麼往往身體已經很累了,不僅思考和判斷能力下降,恢複時間也會更長。"
對于這些超長距離賽道的選擇,陳建議主辦方也可以搞環形交叉路口,将100公裡的路線分成10圈,每圈10公裡,這樣後勤工作就可以做好,比賽會更安全,"2014年我去南極比賽10月,10月是南極的夏天, 位置在文森峰。因為山在文森峰的邊緣,活動組織者沒有選擇繞着文森峰轉一圈,而是把位置放在我們營地所在的山上,這樣峰底就能對運動員産生保護作用。如果遊戲處于文森特的巅峰,危險等級就會增加。"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編輯、重寫和網絡傳播所有作品著作權使用,否則本報将依據司法管道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