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和順圖書館90周年慶典之際,為展現先賢們文化啟智的遠見卓識和海外僑胞革故鼎新的前衛意識,我們曆經半年時間向國内學者、海外僑胞、本地鄉賢征集文稿,出版了《僑鄉文化記憶——雲南騰沖和順圖書館建館九十周年紀念集》。在書籍的編輯過程中,我們對部分稿件做了适當的删節,有的則是由作者本人進行了修改。由于時間倉促,難免有不周全之處,誠望大家批評、指正。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這本紀念文集凝聚了衆多編纂人員的心血,從編輯到出版都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援和熱心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和順圖書館館長 寸宇
和順,四代人一場持久的愛戀
楊曉東
一座鄉村美不美,不僅要看她的建築,更要看她的“内涵”。而一座鄉村擁有什麼樣的讀書人,什麼樣的圖書館(室),無疑透露着這座鄉村的品位。
就是這麼一座甜靜風雅的鄉村,聯系着我的家族,展開了一場百年持久的愛戀。
1909年,彭繼志調任永昌知府,他由麗江南下,帶了《麗江白話報》的主編趙式銘一同到保山,創辦《永昌白話報》,每月一期裝訂成冊,發行于軍、政、商、學各界,是保山報紙的鼻祖。當時英國駐騰越領事婁斯(C.Archibald W.Rose),正在為英國遠征片馬收集情報,局勢危機。趙式銘在《永昌白話報》發刊詞中闡明:英國有随時準備入侵雲南的企圖,呼籲同胞們覺醒,把富國強兵的措施意義付諸實施。
趙式銘在保山辦報期間,收到老師趙藩的來信,告知他有空去騰越走走,那是一片山水鐘靈的土地,他還認識一位在日本留學辦《雲南》雜志的經理,叫李根源。《雲南》雜志出刊經費緊缺,1907年趙藩通過重慶祥号代彙至滬,轉寄日本同鄉會,濟《雲南》雜志之用。李根源就是騰越本地人。趙式銘從此與騰越結緣,随後認識了李根源,一同在騰越旅行,即興賦詩,留存于《永昌府文征》百首。趙式銘在遊和順圖書館期間也是銜觞賦詩,享受着指尖掃過書背的愉悅,欣賞線裝書的封面裝幀,在書香彌漫的圖書館,完成了一趟美妙、惬意的書香之旅。這一切,都令其回味。
趙式銘後來去昆明參加創辦《雲南日報》,1939年,任雲南通志館館長,與周鐘嶽編纂《新纂雲南通志》。後人稱道趙藩最得意的學生有: 趙式銘、周鐘嶽、李根源三傑。
趙式銘就是我的大媽趙玲的親祖父。1944年 10 月,騰沖光複後,急需恢複學校,招聘教師,為戰後重建培養人才,我的祖父楊象曾就在這一曆史背景下,受聘騰沖鄉校,由大理劍川來到騰沖教書。農忙假期時,他遊曆騰沖的秀美山水,名勝古迹,人文社會。和順圖書館一度令他贊賞不已,他時常在窗前,随手取下一本書,悠閑地坐着,享受閱讀的快樂。他認為一座鄉村的圖書館,之是以吸引人,除了圖書館本身以外,也離不開圖書館裡的書男書女們,他十分羨慕他們能夠在書的陪伴下快樂地勞作、生活。
1950 年初,楊象曾告老還鄉,他的大兒子楊蘇又來到騰沖,任中共騰沖縣委第二書記。
楊蘇原是中共雲南地下黨、滇西北工委委員,邊縱第七支隊團政委。臨解放前夕,他潛伏在龍陵象達曉東中學,與匡沛興負責組織地下武裝,配合西進部隊解放龍陵。1949年12 月,雲南和平解放,楊蘇負責接受龍陵政權, 擔任中共龍陵縣工委書記。當時騰沖縣情特殊,要團結好僑領,地方文化名人,邊疆少數民族土司,急需一位文化水準較高、統戰工作經驗豐富的上司去協助工作。楊蘇被中共保山地委調往騰沖。
楊蘇在騰沖工作期間,晚飯後都有散步的習慣,一次他走進國殇墓園,發現有農家小孩在裡面放豬。他回縣委後給辦公室負責人交待,國殇墓園是抗日英靈的栖址,不是放牛放豬的場所,要想辦法保護好國殇墓園。
楊蘇從小受趙式銘、楊象曾的家教,是個典型的書迷。後來在鶴慶師範,昆明建民中學求學時,也是出名的國文學霸。當他下鄉來到和順圖書館,被眼前的書籍深深吸引。和順圖書館的守望者向他介紹時,他沒有那麼一點陌生感,隻當是故友重逢,又像是故地重遊。和順人那一點首的微笑,給了他賓至如歸的感覺。因為這種微笑,不是訓練出來的頭牌動作, 而是一種讀書人發自内心的問候。
離開和順的歸途中,他在思索着一個問題:騰沖幾經戰亂,為何和順圖書館還依舊儲存完好?
楊蘇在騰沖工作2年後,調任德宏州委宣傳部長,深入芒市三台山少數民族村寨體驗生活,寫出了小說《沒有織完的筒裙》,發表在《人民文學》,受到冰心、沖突、瑪拉心夫等前輩的關注,走入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出版有電影文學劇本《景頗姑娘》(八一電影廠拍攝)、《周保鐘傳》、《艾思奇傳》、《青春頌歌》、《藏民飛騎》、《傈僳人家》,其中長篇小說《省委大院》是他70 歲高齡後的力作。獲中國民族文學駿馬獎, 是中國著名的少數民族作家之一。
楊蘇是我父親的親大哥,我的大伯後來與趙式銘的孫女趙玲結婚。倆老今年已 92 歲,現在昆明安享晚年。
萬裡無雲的騰沖、和順,到我這一代還是持久地愛戀着。因書,我一直在複制着自己的圖書館,不停地買書、閱讀。時間一長,家裡四壁已是書牆,近三萬冊雜書,另有一套 2003 年購于上海古迹書局的精裝《四庫全書》,共1500 冊,當時購買三十萬元,存于九隆名居千裡樓客廳。2012 年全家移民紐西蘭,心裡總牽挂着這套書的存放。保山當地院校、圖書館, 也找人示意,期待收藏。我整整思考了 3 年。
2016 年鄉黨李德雲先生告知保山市人大副主任寸時慶先生,我願捐出《四庫全書》給和順圖書館,請寸宇館長帶人來保山家中整理裝箱, 運回和順圖書館收藏。
事後,有朋友問我:為何選擇和順圖書館?我順答:我是華僑,捐給僑鄉不是也挺合适嗎?
我的家族與山那邊的讀書人、圖書館的情緣已是百年四代,為什麼文脈不斷,纏綿缱倦。我站在和順風雨亭邊,想着過往的歲月, 一座鄉村她有自己的方向,她的方向就是全村的人流走向,和順鄉村民的人流走向是圖書館,最終就是曆史的走向。
附作者:
楊曉東,白族,紐西蘭華僑,騰沖和順榮譽居民,保山市僑聯副主席,雲南省僑聯常委,知名作家,著有《保山美食風情》,《保山香料風情》,《騰越往事》,《天堂鳥》,《天那邊的路》,《騰越的領事們》等。
來 源: 騰沖市和順圖書館
文 字:楊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