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曆史悠久,是雲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據文獻記載,4世紀白族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散布了許多氏族部落,史書中稱為“昆明之屬”,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在這塊寶地上,出現過很多名人,他們為社會的發展,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63周年之際,小編整理了一份大理古今部分名人錄,和您一起認識大理出過的名人,聆聽曆史,展望外來,祝福家鄉繁榮昌盛。當然,大理籍名人很多,遺漏的人物請廣大網友告知小編!咱們未完待續......小編隻想說:作為大理人,我們很驕傲。

段思平
段思平是大理國第一代國王,白族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由于對當時大義甯國楊幹貞的統治不滿,段思平與雲南東部的烏蠻三十七部訂立盟約,于公元937年推翻了楊幹貞的統治,建立了大理國,使南诏後期以來動蕩的政治局面得到扭轉。大理國繼承了南诏以來的統治疆域,改十赕、六節度、二都督為八府、四郡、四鎮。大理國的建立不僅繼承和弘揚了南诏文化,同時也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段思平開創的大理國,從公元937年一直延續到1253年,曆300餘年,為邊疆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張勝溫畫卷
張勝溫
張勝溫是大理國時期著名的白族宮廷畫師,在他的主持下,于公元1180年繪制了長卷佛教畫—《宋時大理國張勝溫繪梵像卷》,畫卷全長1635.5厘米,寬30.4厘米,共分134幅。畫卷内容第一部分繪“利貞皇帝禮佛圖”;第二部分繪諸佛菩薩、金剛羅漢、天龍八部、中土禅宗法系及大理國高僧;最後繪天竺十六國王衆,真實地反映出南诏、大理國時期的佛教信仰狀況。畫卷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另有摹本《法界源流圖》。
趙藩
趙藩(公元1851—1927年),字樾村,号石禅老人,劍川人,是清末民初白族著名詩人、學者、書法家。趙藩曾在四川做官,辛亥革命後擔任過廣州軍政府交通部長、雲南省圖書館館長等職。他撰寫的成都武侯祠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深受後人的贊譽。趙藩一生的成就以詩文創作最為突出,同時,他還是一位教育家,近代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人士蔡锷、李根源、周鐘嶽都是他的門生。趙藩又是一位書法家,現存昆明大觀樓長聯就是由他書寫的。
李元陽 像
李元陽
李元陽(1496~1580)明代白族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号中溪,大理人。嘉靖丙戌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為人剛直、清正,關心人民疾苦。任江陰縣令時,海盜常有劫掠,他操練水兵,建築城樓,使海盜不敢侵犯。任荊州府尹,見百裡無井,便以自己官俸打井修堤,使沿江州縣不受水患。荊州人民把他打的井叫"李公井",修的堤叫"李公堤"。任監察禦史時,曾直言批評嘉靖皇帝"以爵祿畜小人"。李元陽對現實不滿,又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借奔父喪,去職歸裡,長期隐居在大理著書立說。其詩文大多數為隐居後所寫,寄情于山水,也暴露社會時弊。他既長于詩,又長于文,寫了不少遊記、序跋、碑銘之類的散文,文字圓潤流暢,優美多姿,在藝術上超過了曆代白族文人,至今為人稱道。李元陽的哲學思想是以儒家的"中"為世界本原的思想,政治上主張"愛民為主","節用夫妻"。李元陽知識廣博,多才多藝,著作有《中溪全集》(詩4卷、文6卷),《中溪漫稿》和《心性圖說》,今留存《中溪家傳彙編》10卷。晚年編纂有嘉靖《大理府志》、萬曆《雲南通志》兩本方志,取材精審,考述尤詳,是明代雲南較好的志書,也是留給後人珍貴的文化遺産。
王人文
王人文(1854~1939)清末四川護理總督,大理城内蒼屏街人。幼時聰穎過人,光緒十三年(1887)中進士,在貴州、廣東、陝西等地做官20餘年。宣統三年(1911)出任川滇邊務大臣,兼任四川護理總督。剛接印一個月,清政府下達"鐵路國有"诏書,引起四川人民護路反清鬥争。四川修築鐵路,原除在民間公開招股外,還規定在全省加征"畝捐",稱為"租股"。"鐵路國有"诏書指令改商辦為官辦,停征"租股",把現存股款以股票發給股東。四川群眾得知後,反抗情緒激烈,提出"暫不接收鐵路"、"暫緩公路停征股租"的要求。王人文把川民兩項要求迅速電奏朝廷,卻受到朝廷斥責。在群眾"保路"精神鼓舞下,他不顧"诏旨",再度承擔風險,親自接見保路同志會代表,毅然再次上書參劾盛宣懷,請求治其喪失國權路權、欺君誤國之罪。結果反遭嚴加申斥,免職進京。他看清朝廷腐敗,便電請病假,愆期進京。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朝統治,王人文成為武漢政府宣布起義功臣八人之一。民國初定居天津,北洋政府委任以農商總長,力辭不就。日本侵華後,多次拉攏他任僞職,他嚴詞拒絕,很有民族氣節。
李燮羲 曲譜
李燮羲
李燮羲(1875~1926)作曲家,大理人。童年酷愛唱歌,少年時期熟悉很多牧歌,懂得不少山歌小調,寫過一些兒歌。常随父親參加大理民間音樂社團"洞經會"。還參加大理文學社團"蒼麓詩社"。從小生活在白族歌舞之鄉,給他的文學和音樂打下了深厚基礎。1904年赴日本留學學習西洋音樂,留日期間,譜寫了不少革命歌曲。在中國人民抗擊法國侵略者時,他編詞譜曲的《雲南大紀念》歌曲,在全國各地學校高歌傳頌,表現了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激情。為嶽飛《滿江紅》譜的曲,慷慨悲歌,傳遍日本和中華大地,成為鼓舞全國軍民抗敵愛國的思想武器。1908年回國後,在昆明辦教育,到學校教唱革命歌曲,激勵師生的民主革命情緒。在鑽研音樂的同時,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參加了孫中山上司的同盟會,在革命刊物《雲南》雜志上發表文章,鼓吹民主運動,揭露雲南當局的A錢腐敗。1911年雲南人民重九起義,推翻清朝統治,李燮羲任安甯知事,随護國軍西征,在四川督軍中任軍法處長。後因軍閥混戰、土匪叢生,1918年辭官回到大理,譜寫了很多歌曲,作了不少民歌詩詞,組織詩社,繁榮了大理文化。
張伯簡
張伯簡(1898—1926年),白族,大理州劍川縣金華鎮人。他是白族第一位中共黨員,同時也是中國共産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無産階級革命先驅之一。1922年,張伯簡在法國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旅歐少年中國共産黨”,任組織委員。同年到蘇聯參加共産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并留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張伯簡還是一位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出任過中共廣東區軍委書記、組織部長,并與張太雷、鄧中夏等一起,上司了著名的省港大罷工運動。1926年病逝,年僅28歲。
王德三
王德三(1898—1930年),漢族,大理州祥雲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參加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5年,與胞兄王複生組織了“新滇社”,出版《革新》周刊。1926年到廣州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宣傳科長兼政治教官。1930年1月,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同年12月,因叛徒出賣,就義于昆明。
張耀曾
張耀曾(1885~1938),辛亥革命先驅、法學學者。大理喜洲人。出身于書香世家。自幼好學,18歲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成績優秀,後官費送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法學。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下,投身革命,加入同盟會,同雲南青年李根源、趙坤在東京創辦革命刊物《雲南》雜志,擔任總編輯。他撰寫了《論雲南人之責任》等許多革命文章,鼓勵雲南在日留學學生積極參加民主革命。武昌起義後,張耀曾以西南代表資格為臨時參議會議員,同時擔任同盟會總幹事。1912年成立國會,被選為國會會員,當選為衆議院法制委員長,親自草拟了憲法初稿。袁世凱解散國會稱帝,張耀曾憤然離國東渡日本續學,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後從廣東回雲南,協助蔡锷策劃護國反袁起義,冒險往返于滇、桂、粵之間,聯絡反袁活動,組織護國軍。袁死後,張耀曾擔任司法總長,不辭勞怨,制定法典、審判官職責、監獄制度等重大法規,迫切希望國家成為一個法治國家。1919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太平洋會議,張耀曾對國際形勢提出精辟見解,被聘為會議進階顧問,推選為太平洋會議善後委員會理事。1924年,張耀曾同國務總理黃郛等人在馮玉祥支援下,在北京組織臨時内閣,攝行大總統職務。段琪瑞執政,繼後張作霖入京,張耀曾辭官,去上海當律師,任大學教授。九一八事變後,曾寫文章喚起群眾抗日,并向政府提出抗日方略。主要著作有《考察司法記》10卷、《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法》1卷、《民法講義》若幹卷。
楊傑
楊傑(1889~1949)愛國将領、軍事學者、革命烈士,字耿光,大理人。幼年讀私塾,後就學于大理書院。生性穎悟,喜讀諸子書,對《孫子十三篇》尤有心得。他關心政局,看到清王朝政治腐敗,列強侵略中國,人民災難深重,認為非軍事不足以推翻清王朝,立志投筆從戎,先就讀于雲南陸軍武備學堂,保送北洋保定武備學堂,後官費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回國後,參加雲南護國反袁起義,作戰英勇,漸次升任團長。此後再度自費去日本讀陸軍大學,研究日本和歐洲軍事理論。學成回國曾先後擔任師長、軍長、參謀部次長、陸軍大學教育長。九一八事變後奉命坐鎮北京,在長城一線布置防務,力主抗擊進犯日軍,終因國民黨當局奉行不抵抗改策,使他壯志未酬。楊傑為人爽直,對蔣介石、何應欽、陳誠常冷嘲熱諷,因而受到排斥。他通曉英、德、日、俄、拉丁等國語言,曾赴歐洲29國考察軍事,結識邱吉爾、斯大林等外國首腦,成為國際知名的軍事學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任命為中國駐蘇全權大使,因不滿蔣介石反蘇親美政策被撤換回國。看到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A錢腐化,即投身于反蔣的民主運動中,同譚平山、陳銘樞、朱蘊山等發起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竭力主張抗日反蔣,其文章和演講,在蔣軍上級軍官中有一定影響。1948年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9月,不幸在香港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著有《國防新論》、《孫子兵法解》、《孫武子》、《現代國防的基本條件》、《軍事與國防》、《國民軍事必讀》等。
周保中
周保中(1902~1964)東北抗日聯軍将領,大理灣橋鄉人。少年時抱着富國強兵、不受帝國主義欺壓的思想投筆從戎。先在滇軍第一師教導營當學兵,接觸了孫文學說,十分敬仰孫中山為國為民精神。後被推薦到雲南講武堂工兵科學習,畢業後曾到緬甸、印度、錫蘭等國考察,回國後參加馮玉祥國民軍第三軍任工兵營長。在北伐戰争中屢立戰功,先後任北伐軍團長、副師長。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1928年到蘇聯學習軍事,1931年畢業回國。九一八事變後到東北工作,先在東北自衛軍中當顧問,後任抗日救國軍參謀長。1935年在甯安建立綏甯反日同盟軍,把各群衆抗日武裝聯合起來,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任軍長,并擔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在艱苦的東北抗日遊擊階段,周保中起草了《東北義勇軍抗日救國遊擊運動提綱》、《義勇軍組織法》,上司群組織東北抗日鬥争。1937年任吉東省第二軍總指揮,在吉林東部、哈綏鐵路兩側、松花江兩岸廣大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日軍調集十倍于抗日聯軍的兵力進行瘋狂"讨伐"圍攻,周保中和楊靖宇帶領隊伍突圍,粉碎了日軍"大讨伐"計劃。1945年任中共東北黨委書記。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聯紅軍作戰,消滅了日本關東軍。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周保中率領抗日聯軍,先後占領了長春、哈爾濱、沈陽等57個大中城市和縣鎮,發動群衆消滅敵僞勢力,建立人民武裝和政權。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局,彭真、陳雲率軍挺進東北,抗日聯軍和八路軍會師,合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周保中任副司令員。在解放戰争中擔任吉林省軍區司令員、吉林省主席。1949年11月進軍大西南,1950年2月調任雲南省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3年調西南局任政法委員會主任,後又調北京工作。先後被選為黨的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h1 class="pgc-h-arrow-right">周鐘嶽 </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周鐘嶽 </h1>
周鐘嶽(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劍川金華忠義巷人,白族,鐘嶽出生貧寒,刻苦自勵。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癸卯科鄉試,中第一名,稱解元,1904年,至日本弘文學院留學,肄業師範。1905年複進早稻田大學,習法政。曾彙編《師範叢編》10卷,輯譯松村介石《中國教育制度變遷通論》1卷。雲南同學創設"雲南雜志社",鐘嶽任總編:撰有《論雲南對于中國之地位》及《滇越鐵路贖回之時機及其辦法》等論文。與範熙壬、張耀曾、席聘臣等合組《新譯界》雜志社,從事譯述。博采中外圖籍,寫就《法占安南始末記》一書。
王複生
王複生,1896年9月出生于雲南省祥雲縣,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導下,王複生與鄧中夏等19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11月,李大钊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王複生是第一批入團的團員之一,1921年秋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1927年初,在國共合作的形勢下,受黨組織派遣,王複生回雲南主持建立了以共産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骨幹的國民黨雲南省臨時黨部。大革命失敗後,王複生按照黨中央訓示前往東北,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等地開展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王複生遵照黨組織的安排,在齊齊哈爾、汭河、黑河一帶,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組織抗日活動,幫助解決抗日義勇軍馬占山部的糧食和武器供應問題。1936年6月,日軍在東北地區實行"大檢舉"、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愛國人士,瘋狂鎮壓抗日力量,王複生不幸被日軍憲兵隊逮捕。日軍對他進行了殘酷的刑訊逼供,但王複生視死如歸,始終嚴守黨的機密。同年8月15日,王複生在齊齊哈爾被日軍殘酷殺害,犧牲時40歲。
宋文骢
宋文骢飛機總體設計專家。出生于雲南省昆明市,原籍雲南省大理人,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型号總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感動中國"2009年度人物評選2010年2月10日揭曉,宋文骢當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2016年3月22日中午1時許,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86歲。
王希季
白族,大理市上末人,1921年生,男,中共黨員,中國功勳卓著的航天技術專家,中國空間事業開創人之一、著名衛星總設計師、空間傳回技術學科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士。1999年9月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技術負責人、中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總體方案設計者、中國第一顆傳回式衛星首任總設計師……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的王希季,大半輩子都在忙着向蒼茫太空鑲嵌“中國星”。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靜谧的院落裡,花木扶疏,綠樹成蔭。每當清晨,人們總能看到一位身材不高、面色紅潤的學者在花廊前全神貫注地打太極拳。他精神矍铄,動作輕捷,一招一式都非常認真。8點以前,他準時來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緊張的工作。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王希季,我國功勳卓著的空間技術專家。
蘇峙鑫 像
蘇峙鑫
蘇峙鑫,雲南大理人,80年代初,蘇峙鑫參加了質子直線加速器及其應用研究室的工作,負責利用該加速器開展缺中子醫用短壽命同位素的研究和應用研究任務,建成高能所第一個較先進白l同位素制備和研究實驗室,先後研制成功碳—1l、铊—201、镓—67等放射性藥物制劑;其中,重要的心肌顯像劑铊—201注射液的臨床100例試驗已基本完成,為國内醫務界提供正常産品,填補國内供應空白走出第一步。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核科學優秀專家。峙鑫在劍川金華讀國小,1941年秋高中畢業後,在劍川縣立初級中學任教。1943年考入武昌遷演(喜洲)華中大學化學系;1945年抗門戰争勝利,華大遷回武昌,峙鑫随往繼續學業,直至1947年7月畢業。在華人讀書期間,積極擁護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人民民主革命。畢業不久,冒險渡江奔解放區。1949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馬骧
馬骧(1876——1922年),漢族,大理市下關鎮人,辛亥革命雲南光複三傑之一。1907年加入同盟會,在下關成立同盟會小組,從事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中參加了雲南“重九起義”,護國運動中,秘密組織“雲南自治讨賊軍”,反對唐繼堯在雲南的獨裁統治,被叛徒出賣犧牲。孫中山先生稱他是“民黨中不可多得的名士”,1987年雲南省人民政府追認馬骧為革命烈士。
王九齡
王九齡,男,雲南省雲龍縣石門鎮人。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曆任雲南省禁煙局督辦,靖國軍軍饷主任,雲南省财政廳廳長,富滇銀行總行長,北京國民政府教育總長,雲南省總檢察廳總裁委員,雲南省高等法院委員,蒙自海關監督,雲南省議會聯署議員,雲南省雲龍縣顧問,雲南省佛教會理事長、佛教院董,雲南省參議會第一屆三次會議議員。
張麗珠
張麗珠(1921年1月15日-2016年9月2日),女,白族,出生于上海,雲南大理人,中共黨員,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張麗珠是中國著名婦産科醫學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産科創始人、生殖醫學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締造者,被譽為"神州試管嬰兒之母"。
張麗珠早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先赴美國作博士後研究,主攻婦科内分泌學,病理學,局部解剖學和惡性良性腫瘤早期診斷;後受聘去英國做婦産科臨床工作并考取英國皇家婦産科學院資格。回國後,長期緻力于婦産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并不遺餘力地培養人才和進行學科建設。
楊麗萍
楊麗萍,白族,大理州洱源縣人,1958年11月10日生于雲南,中國舞蹈藝術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
1971年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之後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并以"孔雀舞"聞名。1986年,她自編自演的舞蹈《雀之靈》在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獲表演和編導兩個第一名。1992年,她成為中國内地第一位赴台灣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獨舞《雀之靈》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獎。2009年,憑借《雲南映像》姊妹篇《雲南的響聲》獲得成功, 并成為中國第一個舉辦個人舞蹈晚會的舞蹈家。她先後自己創作、編導、演出的許多舞蹈,多次在國内外演出,轟動國内外。她是中國舞台乃至世界舞台上最為絢麗的一隻孔雀!
馬世雲
馬世雲,美國華裔政治人物,民主黨黨員,現任加利福尼亞州衆議院執行議長(Speaker pro Tempore)。馬世雲祖籍雲南大理洱源縣,白族人,其祖父為“中華民國”雲南省昆明市首任市長。她出生于紐約,曾先後畢業于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舊金山金門大學、佩珀代因大學,獲碩士學位。此後一直從事會計工作。2002年當選舊金山市市議員,2006年當選加州亞裔居民最多的第十二區州衆議員。此後曾出任州衆議院多數黨領袖。2010年3月,被州衆議院議長約翰·佩拉茲(John Perez)任命為執行議長,成為擔任此職務的首位華裔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