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 這是第4169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2k+ ·

· 魯舒天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婁烨導演的新片《蘭心大劇院》經曆改檔終于上映後,豆瓣評分一路走高,這部極具電影專業主義和迷影情結的1.85:1畫幅的黑白電影,除了被不少忠粉贊譽 “每一幀都長在了審美點上”,當然也遭遇了一些尖刻的批評。

批評之于一部電影——尤其是之于一部好電影,非但不可怕,甚至很必要,它正是檢驗後者是否“千磨萬擊還堅勁”的試金石。

但當某一類批評視角,裹挾着發言者由情緒不穩或意識先行産生的強大勢能,向批評對象作居高臨下的宣洩,其他人自然也有權利對這類批評進行反制。

例如,國内某一線影評人評價《蘭心大劇院》時有這麼一段定論:

“仔細觀摩這場諜戰,大家都顯得不夠專業……同盟國,則不留後手,私家診所并無任何嚴密的防範措施……全片最大的懸念,是于堇為何沒有及時報告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但又為何給養父的信中,将謎底亮将出來。這就逼着觀衆去腦補,于堇大概厭倦了諜戰生涯,對自己多重身份的交織感到不滿。但這并不具完全的說服力。影片真正想表達的是,片中那些關鍵性的人物,是希望太平洋戰争能夠一觸即發的,局勢已經夠壞了,倒不如壞到底。這裡先不談珍珠港事件存檔入案時的衆說紛纭,隻說影片在這一重大的曆史節點上,才暴露出破罐子破摔的頹廢感來。而在整個時代氛圍的營造上,又實在匮乏過一日是一日的苟延殘喘。此類衰敗情緒的滲透,遠不如婁烨與之類似的前作《紫蝴蝶》。”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雖說婁烨并不算是一位“好懂”的導演,但其作品的複雜更多展現在思想性與藝術性上,并不代表叙事本身有多晦澀,至少在《蘭心大劇院》裡,婁烨還是充分依托了諜戰片的類型架構,戲中戲也并未影響到觀衆對于主線叙事的了解,對照批評者對電影的指控,我并未發覺《蘭心大劇院》主旨有多麼混亂,以至于“逼着觀衆去腦補”。

國内的影評人不懂曆史,也是常事,但基于這種認知去做評判,實在是對不起《蘭心大劇院》的澄澈。至少跟同樣帶有諜戰元素的純藝術片《紫蝴蝶》相比,婁烨這次拿出的新作,在電影文法與視聽表現上要簡單、普世得多。或者說,隻有清楚《蘭心大劇院》的曆史背景,才不至于不了解女主的動機,繼而批評電影不知所雲。

如同影片原著《上海之死》的書名,太平洋戰争前的租界,是淪陷時期的“孤島”,洋人聚集的繁華地帶,一樣的歌舞升平,華燈初上,批評者據此認定《蘭心大劇院》對衰敗的渲染不如《紫蝴蝶》,恰恰隻能表明批評者對事态的了解流于俗套,殊不知,蠅營狗苟下的安甯,才是最極緻的末世。

這并非是“破罐子破摔”,而是隻有這樣的租界“死了”,早已死掉的華界才能“活”,隻有死而不僵的上海徹底絕望,整個國家才能看到希望。而在全面抗戰四載的中國,早已失掉的又豈止是一個上海?就在劇場3公裡外的膠州路上,還羁押着四行一役便已在此的三百餘名孤軍。

鞏俐飾演的于堇是個國際間諜,雇傭方很可能就是美國,畢竟美國跟後來的珍珠港事件利益最相關。首先,該影評人說于堇受雇于同盟國一方,這個說法就是錯的,這裡不是摳字眼,而是當時事實上并不存在什麼同盟關系——英美等國都是綏靖政策的堅定執行者,中國戰火燒了多少年,大屠殺發生了多少起,跟他們一點關系沒有,一點不耽誤它跟日本做生意。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 上世紀40年代,通過美國主流媒體聲援抗戰的林語堂

林太乙所著《林語堂傳》有雲:“自從中日戰争開始以來,中國雖然得到美國人的同情,但美國政府對華态度冷淡,還想發戰争财。美國政府把汽油、輕重武器、軍用物資大量賣給日本,支援侵略者屠殺中國人。”美國與日本後來交惡,也是因為日本的“南進”動了它的經濟賬。而在太平洋戰争發生後,林語堂除了感歎華盛頓的援助“too little,too late”,還在《啼笑皆非》一書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不論世界聯盟會以什麼形式出現,以中國在大戰期間的經驗來看,中國不會得到真正平等地位。原因是,中國是亞洲國家,這次大戰結束的時候,如果她的盟國控制得了,不會讓她有自己的空軍。中國不會得到真正平等的地位,除非她像日本一樣,在二十年後能夠自己制造坦克、大炮和戰艦。那時候,中國也不必争什麼平等不平等了。這就是現代的準則。”

其次,對于日本侵略中國一事,綏靖者是可以旁觀下去的,他們唯一的願望,是禍水不要西引。在《蘭心大劇院》中,正是看到養父所代表的西方政客對于中國的态度,于堇才決心将舍命換來的情報留中不發,才決心背叛長期孕育她的組織,原因很簡單,她要救她的祖國。

救中國就必須把美國也拖下水,假使于堇及時傳輸消息,她的上級就有可能阻止這個事件,或把破壞值降低到最小,如此一來,美日還是可以維持關系。但等轟炸事件已經達成,兩國必須開戰,這時候就不是上層想媾和就可以媾和的了。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試看《教父2》結尾,湯姆隻是說了一句“在石油禁運之後,我們就該料到”,脾氣火爆的桑尼就大罵——“無論我們料不料到,日本人扔炸彈都是反了他了,你說這種話是什麼意思,你是親日分子嗎”,從美國老百姓的立場上看,敵人都找上門了,再不還手就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

換句話說,于堇作為間諜,一個職場人,這次事件中她的所作所為完全不合格;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于堇一點毛病沒有,她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此下策,這個國家恐怕連等死的時間都所剩無幾。從這個意義上看,婁烨拍了一部真正的主旋律電影,它在講一個貨真價實的報國故事,卻沒有濫打“愛國牌”。

于堇行為邏輯的背後,還有一個曆史背景,即日本要轟炸珍珠港的情報,被國民黨的軍統截獲了,截獲之後的版本有幾個:一個是中方告訴了美方,但人家根本不把你的情報能力當回事,置之不理;第二個是中方選擇不告訴,這就和電影裡于堇的出發點一樣了;第三個版本是告訴了,羅斯福也願意幫助中國,但是國會不肯,是以必須得有一個“珍珠港事件”發生。

至于不惜與日本開戰的美國人,當時也是有的,《時代》周刊的創始人盧斯講過,他那個早年在山東傳教的父親,自日本侵華以來,始終關注着中國的戰事,也痛惜美國保守主義之下的不作為。

珍珠港被炸的那天,盧斯回家把消息告訴父親,老爺子開懷大笑,“謝天謝地,中國有救了。”盧斯回憶,當天夜裡,父親在極度安詳的狀态下去世。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作者:記者,評論者,公衆号:魯舒天小站。

「 圖檔 | 視覺中國 」

《蘭心大劇院》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