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佛教寺院清規的創立者:懷海禅師

中國佛教寺院清規的創立者:懷海禅師

釋懷海(公元720-814年),著名禅師,佛教寺院清規的創立者。福州長樂人,俗家姓王,生于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初依朝陽西山慧照披剃出家,後從衡山法朗受戒。原在廬江(今安徽廬江)浮搓寺閱藏,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弘禅,遂即前往依附,終成一方宗匠。

道一去世之後,懷海初住石門(今江西靖安)。後應佛教信衆的邀請,移居新吳(今江西奉興)大雄隊山。此山因山石險峻,達千尺,世稱百丈山。懷海在百丈山修建禅林,許多海内學子,慕名而至。由于人多,一定要有某種規章制度,否則,就很難做到和合共住。為此目的,懷海制定了《禅門規式》(清規)。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懷海逝世,終年九十五歲。庸穆宗慶元年(公元821年),谥為大智禅師。

懷海的禅學,他認為:衆生心性本淨:自心圓明,隻要離去妄念,即與佛無異。他的修禅方法,主張順其自然。他說:“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識。心無所行,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他主張禅者在順其自然的同時,不要刻意追求。在日常生活中,門入中如有入提出什麼問題,他不作正面回答,而是以打、笑、喝、舉拂來表示禅意,讓提問的人自己去體會。他每次上堂說法完了,聽衆離去時,他總是将他們又叫回來,問個“是什麼"?這種提醒學人檢討法,被後人稱為“百丈下堂句”。

中國佛教寺院清規的創立者:懷海禅師

懷海的作為,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是他制訂《禅門規式》,即寺院的清規。他修建的禅林,摹仿其師道一的作法,隻設法堂,不立佛殿。他的《禅門規式》,内容很詳細,同住的人,都必須共同遵守。規定中說,有德者為化主,稱長老,住方丈。參學的大衆,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又行“普諸法氣上下均力,從事農業生産勞動。這種“普請法”,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家一起義務勞動,現在的寺院中稱這種勞動為“出坡”。懷海制訂這種勞動制度,是寓禅于勞動之中,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農禅并重”或者“生活禅”。每次勞動,懷海總是走在前面。有一次負責管理勞務的執事僧見他年紀太大,便将他的勞動工具藏起來了,勸他休息。他說:“吾無德,争合勞于人”。懷海四處尋找自己的工具不可得,他就停止吃飯。他的這個舉動,就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法的由來。

懷海制訂《禅門規式》,實際是對戒律的一種改革。因為中國的氣候和社會習慣都與印度不同,不可能完全按照戒律的規定來執行。懷海的務實創新精神,是令人欽佩的。可惜他制訂的《禅門規式》在宋朝就失傳了。後來中國佛寺中實行的《清規》,是元代百丈山德輝奉诏重編,取名《敕修百丈清規》,共八卷。其中條文當然是不同的,但總的精神是不會有多大出入的。

懷海的門人衆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靈祐、希運二兒靈祐以湖南沩山為基地,創立了沩仰宗希運以黃檗山(在今安徽和江西之間)作道場,接納天下禅侶,其中義玄得法後,創立了臨濟宗。這兩個宗派的建立,使禅法更加傳播于中華大地。

中國佛教寺院清規的創立者:懷海禅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