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1929-男-雲南昆明-四川省電力公司規劃部進階工程師-長期從事水電建設營運規劃工作
2001年發表《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與西北調水初步勘察》《四川水電發電》論文。
楊永年從水電專家的角度分析了輸水與發電的關系,提出西南水電基地的利益要平衡。同時,還給出了沿途大量詳細的水文資訊。20年後的今天,這種選擇更加可行。
<> h1 類"pgc-h-right-arrow"的基本假設:</h1>
在鴨綠夵灣上遊修建水庫,堵住洪水,并在水庫岸邊帶領雅子津(沙江)入水口,經隧道引水,經鴨綠藏布河和怒江流域唐古拉山波蘇拉嶺,水入怒江;在怒江上建設調節水庫;在水庫上遊穿過怒江、瀾滄江的分水嶺,他讀到了這座山,用隧道将水引到瀾滄江;在瀾滄江古水庫建設規劃中,調節徑流,在上遊的古水庫開通瀾滄江和金沙河流域——雲嶺,用隧道水入金沙河規劃王大龍水庫。鴨綠江-藏埠取水量約550億~600億立方米,怒江取水量約2300億~400億立方米,總面積約800億~1000億立方米。王大龍水庫調配後,約600億立方米的水從隧道中抽出,流經川西高原邊緣,進入大渡河雙江口(王王平)水庫,經過調整後,沿川西高原邊緣沿東北方向繼續,經廬山進入甘肅省渭河, 從渭江入黃河流水庫幹流。此外,在王大龍電站發電量中約有400億立方米徑流,進入下遊金沙江水電基地的各個梯級電站,發電進入三峽水庫,通過南北調大部分中心線向北,其餘三峽,葛洲大壩發電後向下遊排放。
原通天河、鴨綠江、大渡河引水方案海拔約4000米,而鴨綠藏埠河和怒江水位低,鴨綠藏埠河取水口海拔僅2920米,至金沙河王大龍水庫2460米,至黃河支流渭河海拔2237米, 至劉家峽水庫1735米,全線為自流水。從王大龍水庫到三峽水庫,所有天然河流都用來調水。

< h1級"pgc-h-right-arrow">水資源狀況</h1>
中國是世界上缺水的國家,雖然該國的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五位,但按中國平均人口排名第109位,且水資源區域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平衡。我國水資源分布多于東南,較少在西北,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淮河以南秦嶺廣闊地區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中國西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長江年徑流量約1000億立方米,黃河580億立方米,淮河530億立方米,海河283億立方米。由于水資源分布不均,新中國成立後,提出了從長江向南北調水的方案。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南水北調工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東線引水工程從長江下遊取水,從長江下遊的泵站抽水,沿京杭大運到河北,經洪澤湖、洛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湖,向天津供水。引水線路長1150公裡,供水範圍包括江蘇、山東、安徽、河北、天津等5個省(市),一般年調水量為192億立方米,在淮河為幹年,可調長江水量300億立方米。施工始于20世紀60年代,基本于20世紀90年代完工。
中線調水方案是從長江支流丹江口水庫取水,該水庫在建設過程中有引漢主運河的陶叉頭,是南北調水中心線的起點。丹江口水庫初始水位155米,可抽水500立方米/秒,年調水約145億立方米;水庫大壩加高後,正常高水位提高到170m,最大參比流量可達1200 m3/s,約為每年378億m3。中央線路方案的主幹渠全長1240公裡,直接向北京供水。近期供水面積23567平方公裡,包括北京等11個大中城市、33個縣鎮和15.2萬5萬hm2灌溉農田。河南段主運河有49個出水口,鄭州主運河通過隧道穿過廬山,在寂寞的柏樹口從地面穿過黃河,主運河基本沿京廣鐵路西側向北,建成長江三峽水庫後,将從三峽水庫出發, 年調水量約291億立方米,1999年開始施工準備,預計建設期6年左右。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問題較為複雜。黃河是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但年徑流量僅為580億立方米,流域農田灌溉面積440萬hm2,流域外黃變灌面積93萬hm2,合計約533萬hm2,加上城市工業用水, 随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北和北方的缺水問題将更加嚴重。
為了解決缺水問題,一方面要千方百計節約用水,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盡量從地區外調水,如南北調水東線和中心線,緩解京津地區、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缺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西北地區、黃河、中水缺水問題也要靠南北調西線來解決。
西線引水工程面臨的難題是,長江上遊的通天河和金沙河、鴨綠江和大渡河是拟建的水電基地。大渡河現已建成兩座大型水電站,威嘴、銅街共裝機130萬千瓦,現正計劃建一座瀑布溝電站,裝機330萬千瓦;鴨綠江上已建成第二灘電站,裝機330萬千瓦,正準備建設上遊錦屏一、二、公用地和下遊的紫阼等電站。
四川省缺煤少油,21世紀發展中,主要補充供電是依靠水電,兩個水電基地共可裝機3600萬千瓦,将是未來四川的主要電力點。原計劃将西線水轉水至65億立方米,大渡河轉水至25億立方米,将耗資建設第二灘電站21.37億千瓦時,即7.45億元人民币;兩座電站,陸上和銅街,每年損失3.5億千瓦時的電力,即1.22億元,這還沒算上工業産值的損失。是以,不宜從這兩條河流調水,但水庫可以參與調水的徑流調節。
金沙河也是即将建設的大型水電基地,也是西部電力東部的主要供電點,規劃在21世紀逐漸發展到華東、廣東等沿海地區送電。金沙河上遊可調水量不多,通天河直門水文站年平均流量為403 m3/s,年徑流量為127億m3,四川省巴塘王大龍水電站年平均流量提高到986 m3/s, 年徑流量為311億立方米。如果從通天河調水80億立方米,已經基本調暗了天河的可用水量,如果從下遊汪大龍水庫取水,最大調水量隻有300億立方米。當調水量達到100億立方米時,金沙江水電基地将少裝625萬千瓦,如果調水量為300億立方米,将增設1877萬千瓦,影響較大。
為了解決黃河與長江上遊争水的問題,"西水北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由于西北和北方缺水,引起國内外一些人的關注,如郭凱同志提出的"書田運河"方案(見《中國老年日報》),外國人徐秀輝先生提出"西-東調水"方案(見四川水電雜志,2001年第1期和第2期)都提出了鴨綠埠江調水問題, 這是值得研究的。但是需要做很多工作來實作它。
"西水"是指我國西部的鴨綠藏埠江、怒江、瀾滄江等3條河流,"北向"是指三江部分徑流經過跨山山脈,引入金沙河,再由金沙河到黃河上遊和三峽水庫, 通過南水北調到北方。西部的紅河和伊洛瓦底江不在輸水範圍内,因為它們的海拔較低,位置偏南。瀾滄江也是在建的大型水電基地,已建成滿灣、大潮汕兩座電站,正在建設中的小灣區電站。而瀾滄江未來可能成為通往東亞的通道,不宜參與引水,但水庫可以參與徑流調節。
<水源水文狀态>h1級"pgc-h-右箭頭"</h1>
鴨綠藏埠河發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由西向東流經尼卡孜、澤當等地,在米林縣下遊附近形成一個大河灣,向南流經中國巴基斯坦進入印度。從出口流出的多年平均流量為4425 m3/s,年徑流量為1395億立方米。
怒江發源于西藏唐古拉山以南的安藤縣,由北向南流經雲南進入緬甸,年平均流量為184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
<h1級"pgc-h-right-arrow">西北調水的第一樞紐——林芝水庫</h1>
<h1級"pgc-h右箭頭">鴨綠江-藏布江水電開發已列入"十四五"規劃</h1>
經過多年的研究,鴨綠埠河發展規劃有12座梯級電站,如崗科、仁慶定、彭錯林、索朗熱、加查、朗縣、太陽雪、摩特等,其中最大、較大的一座位于摩特電站水庫,位于鴨綠江下遊,雨量較大, 年徑流大,更靠近怒江,引水線路短,水庫位置較适中,交通狀況較好,正常高水位保持一定海拔,容易從水流中抽水。基于上述原因,西北調水第一樞紐應選在林芝縣排程區,與莫特電站第一樞紐一起建設。
茂特電站是利用鴨綠江-藏布江下遊大河灣水發電的巨型電站,占地面積190520平方公裡,占鴨綠藏埠河流域面積24萬平方公裡的79%。多年平均流量為1,890立方米/秒。大壩位于林芝縣拜縣,靠近嘉兵多雄,在分布區至下遊峽谷入口,壩水高70米,水庫總水庫容量115億m3,有效水庫容量75億m3,正常高水位2950米,死水位2920米, 水庫回臨沂縣和米林縣附近。這個水庫簡稱為林芝水庫。莫特電站是利用大河灣地形,直切,通過39公裡隧道引水到陝東大橋下遊附近的廠房發電,電站發頭2300米,參考流量2170立方米/秒,裝機容量3800萬千瓦,年發電量2285億千瓦時。莫特電站巨大,地理位置偏西,離電力中心很遠,該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不能使用這些電力,輸電也非常困難,在電站建設中很多技術問題都無法解決。是以,改用發電調水也是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好方法。
林芝水庫附近有一個奴隸水文站,有1956年至1978年的水文資料,主要資料如下:
控制盆地面積(平方公裡) 189 834
多年平均流量(m3/s) 1 890
最大和最小年平均流量 (m3/s) 2 870 至 1 490
最大和最小年徑流量 (m3) 905-470
最大峰值流量(m3/s) 12 700
最緻命的流量 (m3/s) 364
多年平均徑流量 (m3)596
最大洪水水位差(m)為11.04
多年平均含砂量(公斤/立方米) 0.284
多年平均沙子轉移(1,900)。
鴨綠江-藏布江徑流量年變化不大,全年分布不均,雨季6-9月占年徑流量的72%,11-4月占年徑流量的15%~18%,月度徑流量最大一般發生在8月,最緻命的流量發生在2-3月。
據水文資料分析,林芝水庫每年調水量約為600億立方米,主要調水時間為6月至9月,即這4個月應調水約432億立方米。流量為4166 m3/s,不考慮林芝水庫容量的調節。如果認為水庫在此期間蓄水,則流速為3449m3 / s。考慮到,原油估算使用4個直徑為16米的壓力隧道來供水,每個隧道約為900m3 / s,總計3600 m3 / s,在6月至9月的四個月内,水可以調整375億立方米。剩餘的225億立方米可以在10月至5月期間轉移。
林芝水庫大壩遺址為硬質睫毛膏岩,河床覆寫較深,米林縣上遊洞嘎大橋基層大于50 m,可參考。地震的強度約為6.5至7.5度。
鴨綠藏布河含水量較少,但年轉沙量仍為1900萬t,為了使水庫能長期使用,壩内仍應設定排洩砂設施,以減少水庫淤積。
林芝水庫建成後,希望總容量達94億立方米的崗科、古沽、仁慶定、彭錯林、索蘭加格魯、加查、龍縣等上遊水庫能夠增加調節能力,攔截上遊泥沙,這些水庫的建設将在西藏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個樞紐應該有兩個入口,其中一個是為Mote電站保留的,其規模是根據西藏當地的電力願景确定的。另一個進水口是調水口,應位于臨治水庫岸邊,水隧道入口的頂部高程應略低于水庫死水位。應采取防砂措施,減少沉澱。
林芝水庫調水完成後,不會對下遊産生不利的環境影響,因為脫流段不長,即有一條帕龍藏布注入,更多的支流注入了河灣,每年從巴希卡流出國的徑流量仍為795億立方米, 對洪水基本攔截,将對減少下遊洪災發揮重要作用。
< h1級"pgc-h-right-arrow">林芝水庫至怒江的200公裡隧道</h1>
4條壓力隧道,直徑16米,每條約900立方米/秒,共3600立方米/秒,6月至9月4個月調水量375億立方米。
林芝水庫至怒江的線路長約200公裡,由于地形複雜,參比流量大,還要保持一定的海拔高度,并要穿越鴨綠埠江和怒江流域波舒拉嶺,沿用壓力隧道引水是合适的。隧道起點為林芝水庫,隧道頂部高程2920米或略低,隧道坡度降低1英寸,隧道出口應略高于怒江水面,便于與怒江水流連接配接,具體孔線應在勘察設計中确定。除了穿越流域段外,還應沿途尋找多設施建築洞穴,以友善施工。
隧道從林芝水庫取水口向北延伸,經夷藏布,沿唐古拉山南麓,在合适的位置穿過博蘇拉嶺,全長約200公裡。如果坡度降低1英寸,隧道出口的高度約為2700米。
<>怒江調水、怒江水庫的h1級"pgc-h-箭右"</h1>
怒江發源于西藏南塘沽山縣,南北流域基本,流域面積124830平方公裡,其中西藏103330平方公裡,雲南21500平方公裡,幹流2013.4公裡。其中,1,392.4公裡在西藏,621公裡在雲南。怒江從西藏流經雲南附近的茶壺,流經雲南到緬甸,被稱為薩爾文河,最後流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毗鄰江西省的博蘇拉嶺山脈是怒江和鴨綠江-藏布河之間的分水嶺。在東部,他讀到關于山,這是怒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分水嶺。怒江的快速流量使西藏的平均流量下降到2.67‰,國外多年的平均流量為1,840立方米/秒。怒江水能資源豐富,河水落差比較均勻,但沿江水庫地形沒有較好的,隻能用于堤壩式開發,依靠提高壩高水位獲得蓄水能力。由于西藏河段沒有進行全面勘察規劃工作,缺乏資訊,無法選擇怒江水庫的位置,也無法确定鴨綠江-藏布江排水隧道的出口位置。這将必須由今後的進一步工作來确定。利用怒江水資源的主要方式是發電,雖然雲南怒江壩和河兩岸農田有灌溉用水需求,但沿江有許多小支流,其中大部分可以通過支流上的自流水來解決。怒江海灘是多水的,沒有運輸要求。沐江水能源資源在西藏沒有規劃,雲南規劃的布西等六級,總裝機容量約為1000萬千瓦,但地理位置偏西,遠離負荷中心,靠近邊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無法開發。為此,既要考慮從怒江調水,又要充分利用怒江水資源作為一種方式。今後,當條件存在時,上流、中流水能源資源仍可開發利用,調水管線下遊水能資源的利用應單獨規劃,适當減小規模。
由于西藏怒江内沒有水文台站,根據雲南省貢山縣釜渝電站的資料,釜西的年平均流速為1,487 m3/s,年徑流量為469億m3。如果在上遊的适當位置築壩以阻擋水,則水的轉移可能達到230億至400億立方米。
怒江水庫的位置需要在勘察設計工作完成後确定,除了滿足對鴨綠江-藏布江入水及怒江上遊水的驗收外,還需要與瀾滄江規劃中古生物水庫的高程相協調, 并使穿過他的倪桃山分水嶺的隧道更短。
<h1級"pgc-h-right-arrow">條從怒江左貢到瀾滄江古生物水庫的50公裡隧道</h1>
初步估計表明,怒江調水庫的位置位于左貢附近的怒江下遊,鴨綠江-藏布河的水通過天然河道流入水庫,估計需要約7條直徑16米的隧道才能将水吸入瀾滄江古生物水庫。隧道長約50公裡。隧道出口高程約2560米,隧道進口高程約2610米。
<h1級"pgc-h箭右">瀾滄江古水庫及入金沙江的洞線</h1>
瀾滄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經西藏流入雲南,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到湄公河,流經寮國、緬甸、泰國、高棉和越南,在西貢附近流入南中國海。邊境的多年平均流量為2,180立方米/秒。
瀾滄江是我國在建的10大水電基地之一,規劃有16級,其中西藏有金達和古生物兩級,其餘都在雲南,近期發展的重點是中下遊河段,先後建成了滿灣、大昭山兩級,裝機300萬千瓦, 目前正在建設的小灣電站,裝機容量為420萬千瓦。到2015年,小灣、滿灣、大昭山、玉藏渡、景洪等5座電站将竣工,總裝機量1281萬千瓦,其餘電站将逐漸發展,向廣東、緬甸等地供電。瀾滄江下遊可以通航,未來計劃成為通往東南亞的國際水道,是以瀾滄江不應用作引水源。但瀾滄江上在建的小海灣電站有一個152.65億立方米的不完全多年調節水庫,可以參與調水徑流調節,汛期可以使用小灣水庫儲存更多的水,幹水期可以換成一些調水向北。
古生物水庫是輸水管線内要經過的水庫,其位置和海拔都适合于輸水管線的需要。規劃中的古生物水庫位于西藏滿康地區,多年平均流速為668 m3/s,正常高水位2595 m,死水位2563 m,總蓄水能力12.2億m3,有效水庫容量5.2億m3,水位215 m。裝機容量120萬千瓦。
調水線古生物水庫的任務是攔截從怒江調來的徑流,通過隧道将其引入金沙江王大龍水庫。除了來自河流的水外,洪水還可以把太多的水放進下遊的水庫,幹涸期可以調節部分水向北。
古生物儲集層容量小,不可能調節大量徑流,但大壩非常高,工程容積大,在今後的工作中可以進一步研究和調整壩線,降低壩高,減少工程量,适當降低水庫容量也是可能的。
古生物水庫到金沙江的年徑流量仍為1000億立方米,粗略估計仍需7條直徑16米的隧道來取水,每條隧道長約60公裡,入口頂部海拔約2,560米,出口頂部海拔約2,500米。
隧道入口處應采取節水和防沙措施,大壩也應設定排水閘,以便長時間保持儲存能力。
<金沙河大龍王水庫>h1級"pgc-h-right-arrow"</h1>
王大龍水庫位于西藏滿康和四川巴塘之間的金沙河上,是金沙河規劃的第七級電站。控制流域面積181890平方公裡,多年平均流量986 m3/s,壩址海拔2357 m,正常高水位2520 m,死水位2490 m;該水庫總蓄水能力為141億立方米,調節水庫容量為41億立方米,裝機容量為200萬千瓦。旺大龍水庫是西北調水的大型水庫,如果需要調水,水庫死水位也可以适當降低,可以增加調節水庫容量,如果死水位降低30米, 即工作深度從30米到60米,可能會增加部分水庫容量的調整。
王大龍水庫是調水線中的一個樞紐,其調水從鴨綠藏埠江和怒江流出,經過王大龍水庫再配置設定,其中60%流經川西北高原邊緣,經沙魯裡山、雪山,沿大渡河向北,進入大渡河的雙江口(王王平)水庫。調整後,東北沿廬山腳輪進入甘肅省贛縣黃支流,在渭河入規劃中的古城水庫,渭河通過整流(和發電)從黃河幹流進入劉家峽水庫。
另外40%的徑流在旺大龍電站發電後,沿金沙江梯級電站,最後進入三峽水庫,在三峽水庫重新配置設定,部分轉入丹江口水庫,沿南水北向中國北方轉移。其餘的通過三峽和葛洲壩電站發電後釋放。
金沙河規劃中有許多大型水庫,需要在西北調水區同時建設,如虎跳峽(181.6億立方米)、洪門(67.7/200萬立方米)、記工廠(88.2立方米)、白河灘(193億立方米)、西羅渡(120億立方米);金沙河總水庫容量為760億m3,三峽總水庫容量為393億m3,兩者合計1153億mb,在西北調水時,這些水庫應盡可能多地儲存水,王大龍水庫應盡可能向北輸送旱期水。
雖然王大龍水庫含沙量不大,年移砂量約1188萬t,但為了保持水庫容量,使水庫能長期正常使用,大壩應有排洪設施,在排水隧道的進口設計中應注意引水砂, 以防止隧道淤積。
<h1級"pgc-h-箭右">王大龍水庫劃定的南水北調西線</h1>
原來相關部門研究提出的南水北調西線,是從通天河、鴨綠江、大都河上遊調水,其海拔約4000米進入黃河上遊;由于王大龍水庫取水,海拔低,王大龍水庫死水位僅為2460米,正常高水位為2520米,水位至渭江海拔2237米,總落差僅為2 23~283米,但引水線較長, 平均每公裡下降0~3~0.4公裡,隧道内水的流速隻有3米/秒左右。
如果隧道從王大龍水庫,到大渡河的雙江口(王王平)水庫,直線距離約350公裡,但由于要繞過四川西部高原,隻能沿川西部高原邊緣,保持在海拔2460至2340米之間,穿過查魯裡山脈、雪山等山地, 這條路線估計長約400公裡。穿過沙魯裡山脈後,洞穴線向東延伸,穿過雪山,沿着大渡谷向北,直到西奧國王的平坦水庫。隧道進入雙江口(王王平)水庫的海拔高度應約為2,340 m,将隧道比率保持在0.3 m左右。雙江口(王王平)水庫調控後,從水庫取水沿東北方向繼續,經廬山山脈向甘肅省方向,在适當地方經廬山,進入渭河流域。從雙江口(王王平)水庫排水隧道頂部海拔略低于2340米,到古城水庫海拔2237米,有落差103米,線路全長約350公裡,比值僅為0.3米。
選擇的路線從王大龍水庫經雙江口(王王平)水庫到古城水庫的渭河水庫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任務,路線全長約750公裡,要穿越多座山,還要保持一定的海拔高度,并要考慮地質情況能否, 是以要進行非常仔細的調查和設計工作。
由于線路長,落差小于,隧道流速較低,雖然有林芝、王大龍等水庫,但引用年徑流600億m3,估計仍有4條直徑16米的隧道輸水。但是,最終,仍應由測量設計比例确定。
<>大渡河雙江口(王王灘)水庫的h1級"pgc-h-right-arrow"</h1>
雙江口(王王平)水庫位于四川省金川縣,是東、西兩岸大渡河腳麓河與卓家河交彙處。兩個源頭彙合後稱為大金川,在丹巴下面叫大渡河。規劃雙江口(王王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9322平方公裡,多年平均流速520 m3/s,原規劃正常高水位2520 m,死水位2460 m,壩址海拔2240 m,總蓄水量28億m3,有效蓄水能力13億m3, 裝機容量為150萬千瓦。為了比對供水,原計劃的參數需要調整。為了配合王大龍水庫調節水位,正常高水位應降至2400m,死水位、蓄水容量、裝機容量應相應調整。下一步,應進一步研究大壩的壩址及水庫相關參數。
<h1級"pgc-h-right-arrow">從渭河古城水庫到黃河幹流劉家峽水庫</h1>
渭河是黃河的支流,全長673公裡,流域面積22527平方公裡,年均流速163立方米/秒。該河原本由西向東流淌,在泸縣附近向北轉彎,最靠近南北調水隧道的盡頭,可選為彙入河的出水口。渭河至劉家峽水庫出水口長約200公裡,落差約500米。調水後,由于流量大幅增加,使河水能源資源儲備達到1000萬千瓦左右,是以能夠重新審視這一段河段的發展情況。以下是在下一項研究中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1)在原計劃的基礎上,重新審視石門、酒子峽、海澱峽及下遊的梯子開發方案,充分利用水能資源;
(2)進河進水後,流速大大增加,同時研究甘肅南部的引水灌溉和渭河平原的洪水灌溉;
(3)進河後,水流量大大增加,沿河地形情況,結合發電、灌溉、航運等綜合規劃,特别是海澱峽以下140公裡路段,河谷開闊,耕地較多,應在部分河段設定路堤, 疏浚河道,全面整治,使調水能順利進入六家峽水庫。在140公裡的路段中,有211米的落差和約400萬千瓦的水資源。結合河流整治和低水電站開發,是研究問題的下一步
< H1級"pgc-h-right-arrow">儲水及水庫聯合排程問題</h1>
在整個西北調水工程中,王大龍水庫調整分布後,金沙河梯級和三峽水庫40%的水流量調節和儲存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将60%的水輸送到黃河,引水工程非常困難,但如何阻止這些儲水、調控和利用也是一個大問題。沿調水線的水庫容量不超過100億m3,流入黃河的水量為600億m3,此外一沿途參考為甘肅南部和渭河平原的一部分灌溉,絕大多數進入六家峽水庫,引向下遊。劉家峽、鹽坑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四座電站的總儲能容量僅為67億m3,上遊龍陽峽雖然總儲能容量為247億m3,可以調節多年,但為了發電,還會有一些徑流通過拉西瓦、裡家峽等電站進入六家峽水庫, 為了阻斷蓄水,在南北調西線建設中,還應同時在黃河幹流上建設大柳水庫(106億立方米)、祿口水庫(124億立方米)、龍門水庫(114億立方米)這樣,黃河中遊的水庫容量可增加344億立方米。此外,還要發揮灌溉系統中各類水庫的蓄水功能,包括研究五梁蘇海的蓄水功能,使調水得到充分阻斷和利用。
除了在黃河中遊盡可能堵住用水外,還應考慮利用三門峽和小浪底兩個水庫部分水庫容量,堵住中下遊蓄水的蓄水量。
西北調水和南北調西線工程的實施,将使我國鴨綠江、怒江、瀾滄江、長江上遊鴨綠江、大渡河、金沙河及中漢江、黃河等綜合水網。對于這個水網,有必要進行統一排程,才能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 h1級"pgc-h-right-arrow"的工程優勢
</h1>
西北調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西北和北方的缺水問題,為西北和北方提供充足的水資源是最大的效益。如果水能從600億立方米輸送到黃河上遊,就有足夠的保障發展灌溉和利用水用于工業和城市。據估計,如果黃河上遊水量增加200億立方米,灌溉面積可擴大約233.3萬hm2,其中上柳灌區和甯門平原灌區160萬hm2,中遊龍門灌區約73.3萬hm2。在水資源豐富的條件下,可以進一步擴大灌溉面積,改變耕作制度,逐漸使黃土高原回歸森林,做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環境,發展成為農林牧業綜合發展的地區。減緩和遏制荒漠化的發展,使甯門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天日沙漠數千萬畝沙漠逐漸變成綠洲。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在城鎮和工業區的供水方面,随着西部地區的戰略發展,沿黃河和鄰近地區将建設大量新的工業基地,并将進一步發展原有的工業城市。蘭州以有色金屬開發區為中心,甯夏大武口、靈武、銀川地區、内蒙古東升、榮格、標頭等地區,陝西申福、漢城等地區;山西大同、柳林、平朔、太原等地區,這些工業區的城市人口預計在中長期内達到約3800萬,工業和生活用水需求将達到195億立方米。所有這些水在西向北方轉移後都可以得到滿足。
自西向北調水後,黃河流域部分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可以增加。如前所述,渭江的水能資源可以增加約1000萬千瓦。六家峽以下的河段可增加水資源儲量2900萬千瓦。在長江流域為避免上遊與黃河"争水",同時調水,徑流量增加400億立方米,經王大龍水庫發電後,再經過金沙河梯級電站後三峽水庫,可增加裝機容量2800萬千瓦, 進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西水北調後,對改善西北、華北地區國土資源配置、改善環境、提高黃河容量具有積極意義。水資源充足後,部分地區用水應按照無浪費原則單獨規劃,部分荒漠邊疆地區應予以開發。
西北調水雖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但可以在統一規劃下分階段實施,從下遊和上遊逐漸發展,一期工程先從大渡河到渭河,再将部分河段調到黃河,再随着工程的需要擴大和加大調水量, 所有項目都可以使用幾十年,幾百年的逐漸實施。
引水工程是國家的百年計劃,要多選、綜合考慮、慎重規劃、優缺點,但這裡提出一些淺薄的想法供參考。如果上司部門覺得有價值,建議組織調查和研究工作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