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至31日,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第四季《音樂∞》(Fun Infinity)系列,治愈音樂劇《如歌》,為觀衆和朋友們帶來了三場演出。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每年舉辦"音樂∞(Music Infinity)"系列音樂會,以創新和跨界為主要目的,鼓勵跨界表演形式與音樂融合,提升藝術家的創造力和實踐,探索音樂創新的無限可能。
演出由作家/導演/作曲家曲奕作曲,侯悅制作,演出特邀音樂人安萊恩、裝置藝術家兼管風琴家Russ、"建築與身體"設計顧問Jaksa Nikodijevic、現場樂隊"BIT16+"等嘉賓協助,融合了冥想、詩歌、肢體語言、現場樂隊、多媒體等藝術形式,為大家帶來全新的視聽享受。
沉浸式舞台場景: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固化的音樂
與傳統音樂會不同,《如歌如歌》為音樂廳的B2空間量身打造了表演空間,以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将舞台"感動"給觀衆,從大廳延伸到大廳外,通過表演者豐富的肢體語言,音樂、戲劇和情感可以在空間中自由流動和變化。
觀衆沉浸式體驗之旅從入口通道開啟,進入曾經熟悉的B2音樂立方體觀衆等候區,并已進入新媒體裝置《聲光聯覺之門》,伴随着電子管風琴巴赫《贊美詩前奏曲》BWV690的現場表演,可以感受到拱門内外多彩的兩個世界。
沉浸式"主題"首映:
贊美"和平"和"大愛"的治愈詩歌
在劇院内,一部分觀衆坐在中央舞台周圍,坐在周圍的被褥上。伴随着歌手"陳紅玉"在台詞中的緩慢旁白,演員們通過詩歌和肢體語言将劇情逐漸推向高潮,通過詩歌和肢體語言将現場樂隊BIT16+推向高潮,并在特邀音樂家安萊恩的溫暖治愈的歌聲中将劇情逐漸推向高潮。
現場演員通過豐富的演繹,有時是淺薄的吟唱,有時是情緒爆發,有時是無聲的冥想,有時是溫暖如歌......在充滿幻想氣質、充滿理想主義的《如歌》的光芒下,講述了年輕音樂詩人和獨立創作歌手的故事,他們用走路和歌唱的方式,探索了後疫時代對"真、善、美"的内心向往。
互動新媒體藝術裝置:
音樂、感官和視覺的新連接配接
這場音樂會以新媒體視覺作為主要視覺呈現,取代了傳統的空間建築和舞台美學。這場音樂會以管風琴演奏,大鍵琴和古代鋼琴演奏為特色,三件巴洛克樂器首次出現在中國的舞台上。
演出接近尾聲時,在演員的帶領下,觀衆們舉着象征着海浪和鲸魚的藝術裝置《漂浮的鲸魚聖歌》:塑膠海洋在觀衆頭頂上空形成巨大的波浪,氣球代表着愛麗絲,世界上最孤獨的鲸魚愛麗絲,每個人都迎接海浪,最後把愛麗絲帶到更廣闊的天空。
"南下走,繼續前進,不要回頭";"我在這裡,我去過,從來沒有走得太遠";這兩條核心線,前者象征着追求,後者象征着偉大的愛情。
建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