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泰晤士報》釋出了2021年英國富豪榜。
除了對這個富豪榜的簡要解讀外,本文還将重點介紹華人在富豪榜上的表現,看看哪些華人上榜。
總體而言,該名單顯示,在過去一年中,盡管大流行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廣泛的經濟動蕩,但英國最富有群體的财富增加了五分之一以上。
資料顯示,英國億萬富翁的财富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21.7%(增長約1065億英鎊),達到5972億英鎊。
英國的億萬富翁人數也打破了紀錄,達到171人。
同時,如下圖所示,進入前50名和前100名的門檻也在逐年上升。
根據《紐約時報》的分析,縱觀财富榜單上20個最常見的财富來源,第一位是房地産,金融排名第二,對沖基金排名第三。
2020年疫情爆發後,零售和網際網路行業迎來積極态勢,在今年榜單上排名第六、第七。
在英國方面,出生于烏克蘭、居住在倫敦的億萬富翁倫納德·布拉瓦特尼克爵士(Sir Leonard Blavatnik)成為今年英國新任首富,個人财富約為230億英鎊。
2013年,他出售了俄羅斯TNK-BP石油公司的股份,賺了49.3億英鎊。
Blavanik的商業帝國還包括華納音樂,在華納音樂在美國上市後,華納音樂在2020年以13.7億英鎊的價格出售了他的股份。
排名第二的是本土房地産開發商David和Simon Reuben,他們的總資産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54.6億英鎊,達到214.6億英鎊。
排在第三位的是印度億萬富翁Sri和Gopi Hinduja,他們的财富增長了10億英鎊,主要集中在房地産,醫療保健以及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談完英國富豪榜的整體情況,我們再來看看榜單上的中國人。
據《泰晤士報》報道,來自中國香港的商人李德義及其家族因為在倫敦投資房地産多年而積累了27.31億英鎊的财富,在英國最富有的人名單中排名第60位,在華人中排名第一。
緊随其後的是克裡斯蒂娜·王(Christina Wang)和她的家人,他們在倫敦投資零售和酒店業已有20年,擁有10億英鎊的财富,總體排名第165位,在中國人中排名第二。
第三名是中國金融家霍岩,他在倫敦創辦了一家财富管理公司16年,總财富7.48億英鎊,排名第217位,居中國人第三位。
此外,今天我們還将談一談曆史上第一個進入英國富豪榜的中國人——葉煥榮。
接下來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說:
1. 李德義:倫敦最大的私人土地所有者之一
香港商人李德義和其他家族是英國最富有的華人,淨資産為27.31億英鎊,在财富榜單中排名第60位。
李德義也是唯一一個進入英國房地産富豪榜的中國人。
李德義是香港佐敦恒豐酒店創始人李文華的小兒子,現為香港恒豐酒店及恒豐中心的主要股東,持有90%的股份。
Lee家族在香港、東京、日内瓦和倫敦擁有300多處房産。
值得注意的是,李德義在英國擁有大量房地産資産,僅在倫敦,他就擁有200多處房産,這也是他登上英華富榜首的重要原因。
1994年,李以5100萬英鎊的價格收購了曆史悠久的朗廷莊園,在倫敦西區擁有13.8英畝的房産,從牛津街延伸到牛津街,再到北部的尤斯頓路,最初是倫敦牛津伯爵的領地。
霍華德·德·瓦爾登勳爵在19世紀末繼承了這片土地,并進一步擴大了領土,多次易手,現在包括辦公樓,餐館,零售店等,這是倫敦市中心的黃金地段。
據介紹,李德毅通過自己設立的房地産管理公司和持有的信托公司的股份,不斷吸收英國房地産資産,讓家族在倫敦西區建立了自己的房地産"王國"。
僅在英國,Lee每年就收取超過10億港元的租金。
此外,Lee還是Shaftesbury的大股東,Shaftesbury是倫敦唐人街最大的持有者。
2017年,李先生又投資了5億英鎊,将沙夫茨伯裡20%以上的股份收入囊中。
沙夫茨伯裡是倫敦西區唐人街、卡納比街和考文特花園的最大所有者之一,擁有價值超過26億英鎊的商店、參觀和住宅。
僅在唐人街,沙夫茨伯裡就有91家餐廳和49家商店,近160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和超過20,000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
去年,李先生以4.36億英鎊的價格出售了他在沙夫茨伯裡26.3%的股份,這是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英國最大的商業地産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義及其家族擁有的資産非常龐大,除了目前公布的資産外,還有很多隐性資産尚未曝光,英國媒體是以稱其為英國王室以外最大的私人房東。
事實上,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李德義家族的資産已經萎縮。
從财富榜單上看,他家族資産縮水1.19億英鎊,整體排名從去年的第52位下降到今年的第60位,但李德義依然以27.31億英鎊的财富成為英國最富有的華人。
2.克裡斯蒂娜·王"邦德街女王"
Christina Wang是中國富商傅雲喜的女兒,是新加坡時尚界的名人。
Christina Wang出生于1948年,于1972年創立了時尚零售集團Club 21,将Armani,Donna Karan和Common des Garcons等歐洲和美國品牌帶入新加坡市場。
她與時尚界有着深厚的友誼,除了與頂級時裝設計師唐娜·卡倫(Donna Cullen)是女朋友外,她還利用自己的商業才能為阿瑪尼在英國經營零售業務。
她也被稱為"邦德街女王",因為在倫敦邦德街擁有許多房産。
她還一手創辦了科莫酒店。
Como Hotel是送給女兒的禮物,女兒将她的名字首字母CO與大女兒Melissa Ong名字的首字母MO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品牌的名字。
英國媒體特别提到,王婷婷非常低調,比排名第一的李德儀低調數百倍,是以網上對她介紹不多。
有趣的是,她的丈夫有很多資訊。
王淑娴的丈夫王星星出生于馬來西亞,原籍福建省南安市,4歲時随家人定居新加坡。早年,他前往英國學習保險,畢業後為歐洲國際保險公司工作。
他于1972年回到新加坡,并于次年與Christina Wong結婚。兩年後,王先生加入了嶽父的郭國際,負責公司的酒店和房地産業務。
在他的主持下,郭富城成為新加坡希爾頓酒店、協和酒店、四季酒店等的控股股東。然後,他與嶽父共同創立了Hotel Properties。
除了酒店業,王星星還涉足娛樂圈,進入中國大陸投資。2008年,王星星将F1大獎賽引入新加坡,并為此成立了新加坡賽車公司(Singapore GP)。
3.霍岩淑香門迪沒有走平常的路
作為世界上最好的中國基金經理之一,霍岩出生于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祖父霍秉權是清華大學實體系主任,他的父母是複旦大學的實體學教授。
霍岩畢業于複旦大學89班,畢業後不久,他前往美國深造。
霍岩的職業生涯始于1993年。1993年,25歲的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父母從事的實體研究,另一個是将他學到的數學和實體知識應用到資本市場。
當時,量化政策在華爾街興起,吸引了大量的實體人才。霍岩也意識到量化最終會在證券交易中發揮重要作用,于是毅然放棄了學術道路,加入了摩根大通的固定收益自營事業部。
2005年,霍岩與摩根大通同僚淺井正雄(Masao Asai)一起,在英國倫敦騎士橋(Knightsbridge)成立了Capula Investment Management,起步資金為500萬美元。
霍先生曾表示,他的成功源于對美國國債市場和歐洲主權債務市場的投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霍岩利用自己的相對價值政策,在金融海嘯中成功實作了逆勢升值。
霍岩還表示,他在投資市場的主要工作是識别市場機會,評估市場何時存在風險,何時規避風險。
2009年底,霍燕和妻子方雪還在倫敦成立了霍氏家族基金會,緻力于兒童慈善事業的發展。
2010年,霍岩募集20億美元成立"黑天鵝基金",專注于尾部風險對沖,專門從對世界經濟産生巨大影響的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中獲利。
當時,歐債危機肆虐,為該基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2010财年,Capra基金的收入翻了一番,霍岩獲得了約4400萬美元的股息。
4.葉煥榮 曆史上第一個進入英國富豪榜的中國人
作為中國超市"榮業興"的創始人,葉煥榮是曆史上第一個進入英國富豪榜的中國人。
說到葉煥榮,我們不得不說出他"從1000萬英鎊到7000萬英鎊"的故事。
葉煥榮1940年出生于廣東省東莞市,家人在家人落伍後從廣東搬到了香港。
葉劉淑儀随後在香港完成學業,并于1959年帶着10英鎊的口袋來到英國。
葉煥榮在倫敦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工。兩年後,他和兩個朋友一起去了倫敦開了一家中餐館。
中餐廳開業後,生意很火爆,然後他連連開了另外兩家餐廳和外賣店。
開一家餐廳,品嘗了甜品之後,葉煥榮開始考慮在其他領域發展。
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餐廳的源頭供應商,他想從源頭做起,壟斷所有中餐館的供應管道,開一家全品類的中式超市。
這家超市的名字叫榮藝行。
1977年,葉煥榮的弟弟葉立信從牙買加來到英國,葉氏三兄弟組成了葉氏兄弟公司,很快将榮益紅變成了英國最大的中資超市,主要為中餐館、外賣店提供食品和香料,也賣給中國家庭。
2010年,葉劉淑儀因其傑出的商業成就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國勳章。
值得一提的是,葉環榮熱衷于回饋華人社群,為了鼓勵和資助來自中國、英國或海外經濟困難的優秀中國學生到英國高等教育學習,榮益銀行特設了"葉環榮兄弟獎學金"。
葉煥榮還要求他的孩子一定要會說中文,4個孩子大學畢業後,就要被送回中國學習一年的漢語,在他看來,"漢語一定能說中文,千萬别忘族。"
英國投資者在最後寫信
成功并不容易,它需要努力工作和運氣。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異國他鄉有夢想和奮鬥。海外華人正在努力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國富人,中國年輕一代現在也在走自己的路。
無論是在國外接受過本地教育,還是在本國接受過多年的教育,這一代年輕人都可以在商業、金融、科技、藝術等領域自由發揮自己的價值。
中國人在外面徘徊,穿過荊棘。他們努力走出中國圈子,将文化差異融入生活。
勤奮拼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是海外華僑成功的重要原因,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漂泊并不容易,對海外華人贊美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