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泰晤士报》发布了2021年英国富豪榜。
除了对这个富豪榜的简要解读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华人在富豪榜上的表现,看看哪些华人上榜。
总体而言,该名单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尽管大流行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经济动荡,但英国最富有群体的财富增加了五分之一以上。
数据显示,英国亿万富翁的财富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21.7%(增长约1065亿英镑),达到5972亿英镑。
英国的亿万富翁人数也打破了纪录,达到171人。
同时,如下图所示,进入前50名和前100名的门槛也在逐年上升。
根据《纽约时报》的分析,纵观财富榜单上20个最常见的财富来源,第一位是房地产,金融排名第二,对冲基金排名第三。
2020年疫情爆发后,零售和互联网行业迎来积极态势,在今年榜单上排名第六、第七。
在英国方面,出生于乌克兰、居住在伦敦的亿万富翁伦纳德·布拉瓦特尼克爵士(Sir Leonard Blavatnik)成为今年英国新任首富,个人财富约为230亿英镑。
2013年,他出售了俄罗斯TNK-BP石油公司的股份,赚了49.3亿英镑。
Blavanik的商业帝国还包括华纳音乐,在华纳音乐在美国上市后,华纳音乐在2020年以13.7亿英镑的价格出售了他的股份。
排名第二的是本土房地产开发商David和Simon Reuben,他们的总资产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54.6亿英镑,达到214.6亿英镑。
排在第三位的是印度亿万富翁Sri和Gopi Hinduja,他们的财富增长了10亿英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医疗保健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谈完英国富豪榜的整体情况,我们再来看看榜单上的中国人。
据《泰晤士报》报道,来自中国香港的商人李德义及其家族因为在伦敦投资房地产多年而积累了27.31亿英镑的财富,在英国最富有的人名单中排名第60位,在华人中排名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克里斯蒂娜·王(Christina Wang)和她的家人,他们在伦敦投资零售和酒店业已有20年,拥有10亿英镑的财富,总体排名第165位,在中国人中排名第二。
第三名是中国金融家霍岩,他在伦敦创办了一家财富管理公司16年,总财富7.48亿英镑,排名第217位,居中国人第三位。
此外,今天我们还将谈一谈历史上第一个进入英国富豪榜的中国人——叶焕荣。
接下来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说:
1. 李德义:伦敦最大的私人土地所有者之一
香港商人李德义和其他家族是英国最富有的华人,净资产为27.31亿英镑,在财富榜单中排名第60位。
李德义也是唯一一个进入英国房地产富豪榜的中国人。
李德义是香港佐敦恒丰酒店创始人李文华的小儿子,现为香港恒丰酒店及恒丰中心的主要股东,持有90%的股份。
Lee家族在香港、东京、日内瓦和伦敦拥有300多处房产。
值得注意的是,李德义在英国拥有大量房地产资产,仅在伦敦,他就拥有200多处房产,这也是他登上英华富榜首的重要原因。
1994年,李以51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历史悠久的朗廷庄园,在伦敦西区拥有13.8英亩的房产,从牛津街延伸到牛津街,再到北部的尤斯顿路,最初是伦敦牛津伯爵的领地。
霍华德·德·瓦尔登勋爵在19世纪末继承了这片土地,并进一步扩大了领土,多次易手,现在包括办公楼,餐馆,零售店等,这是伦敦市中心的黄金地段。
据介绍,李德毅通过自己设立的房地产管理公司和持有的信托公司的股份,不断吸收英国房地产资产,让家族在伦敦西区建立了自己的房地产"王国"。
仅在英国,Lee每年就收取超过10亿港元的租金。
此外,Lee还是Shaftesbury的大股东,Shaftesbury是伦敦唐人街最大的持有者。
2017年,李先生又投资了5亿英镑,将沙夫茨伯里20%以上的股份收入囊中。
沙夫茨伯里是伦敦西区唐人街、卡纳比街和考文特花园的最大所有者之一,拥有价值超过26亿英镑的商店、参观和住宅。
仅在唐人街,沙夫茨伯里就有91家餐厅和49家商店,近160套公寓和超过20,000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
去年,李先生以4.36亿英镑的价格出售了他在沙夫茨伯里26.3%的股份,这是自COVID-19大流行以来英国最大的商业地产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义及其家族拥有的资产非常庞大,除了目前公布的资产外,还有很多隐性资产尚未曝光,英国媒体因此称其为英国王室以外最大的私人房东。
事实上,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李德义家族的资产已经萎缩。
从财富榜单上看,他家族资产缩水1.19亿英镑,整体排名从去年的第52位下降到今年的第60位,但李德义依然以27.31亿英镑的财富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华人。
2.克里斯蒂娜·王"邦德街女王"
Christina Wang是中国富商傅云喜的女儿,是新加坡时尚界的名人。
Christina Wang出生于1948年,于1972年创立了时尚零售集团Club 21,将Armani,Donna Karan和Common des Garcons等欧洲和美国品牌带入新加坡市场。
她与时尚界有着深厚的友谊,除了与顶级时装设计师唐娜·卡伦(Donna Cullen)是女朋友外,她还利用自己的商业才能为阿玛尼在英国经营零售业务。
她也被称为"邦德街女王",因为在伦敦邦德街拥有许多房产。
她还一手创办了科莫酒店。
Como Hotel是送给女儿的礼物,女儿将她的名字首字母CO与大女儿Melissa Ong名字的首字母MO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品牌的名字。
英国媒体特别提到,王婷婷非常低调,比排名第一的李德仪低调数百倍,所以网上对她介绍不多。
有趣的是,她的丈夫有很多信息。
王淑娴的丈夫王星星出生于马来西亚,原籍福建省南安市,4岁时随家人定居新加坡。早年,他前往英国学习保险,毕业后为欧洲国际保险公司工作。
他于1972年回到新加坡,并于次年与Christina Wong结婚。两年后,王先生加入了岳父的郭国际,负责公司的酒店和房地产业务。
在他的主持下,郭富城成为新加坡希尔顿酒店、协和酒店、四季酒店等的控股股东。然后,他与岳父共同创立了Hotel Properties。
除了酒店业,王星星还涉足娱乐圈,进入中国大陆投资。2008年,王星星将F1大奖赛引入新加坡,并为此成立了新加坡赛车公司(Singapore GP)。
3.霍岩淑香门迪没有走平常的路
作为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基金经理之一,霍岩出生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霍秉权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他的父母是复旦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霍岩毕业于复旦大学89班,毕业后不久,他前往美国深造。
霍岩的职业生涯始于1993年。1993年,25岁的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父母从事的物理研究,另一个是将他学到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应用到资本市场。
当时,量化策略在华尔街兴起,吸引了大量的物理人才。霍岩也意识到量化最终会在证券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毅然放弃了学术道路,加入了摩根大通的固定收益自营事业部。
2005年,霍岩与摩根大通同事浅井正雄(Masao Asai)一起,在英国伦敦骑士桥(Knightsbridge)成立了Capula Investment Management,起步资金为500万美元。
霍先生曾表示,他的成功源于对美国国债市场和欧洲主权债务市场的投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霍岩利用自己的相对价值策略,在金融海啸中成功实现了逆势升值。
霍岩还表示,他在投资市场的主要工作是识别市场机会,评估市场何时存在风险,何时规避风险。
2009年底,霍燕和妻子方雪还在伦敦成立了霍氏家族基金会,致力于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
2010年,霍岩募集20亿美元成立"黑天鹅基金",专注于尾部风险对冲,专门从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中获利。
当时,欧债危机肆虐,为该基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2010财年,Capra基金的收入翻了一番,霍岩获得了约4400万美元的股息。
4.叶焕荣 历史上第一个进入英国富豪榜的中国人
作为中国超市"荣业兴"的创始人,叶焕荣是历史上第一个进入英国富豪榜的中国人。
说到叶焕荣,我们不得不说出他"从1000万英镑到7000万英镑"的故事。
叶焕荣1940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家人在家人落伍后从广东搬到了香港。
叶刘淑仪随后在香港完成学业,并于1959年带着10英镑的口袋来到英国。
叶焕荣在伦敦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工。两年后,他和两个朋友一起去了伦敦开了一家中餐馆。
中餐厅开业后,生意很火爆,然后他连连开了另外两家餐厅和外卖店。
开一家餐厅,品尝了甜品之后,叶焕荣开始考虑在其他领域发展。
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餐厅的源头供应商,他想从源头做起,垄断所有中餐馆的供应渠道,开一家全品类的中式超市。
这家超市的名字叫荣艺行。
1977年,叶焕荣的弟弟叶立信从牙买加来到英国,叶氏三兄弟组成了叶氏兄弟公司,很快将荣益红变成了英国最大的中资超市,主要为中餐馆、外卖店提供食品和香料,也卖给中国家庭。
2010年,叶刘淑仪因其杰出的商业成就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值得一提的是,叶环荣热衷于回馈华人社区,为了鼓励和资助来自中国、英国或海外经济困难的优秀中国学生到英国高等教育学习,荣益银行特设了"叶环荣兄弟奖学金"。
叶焕荣还要求他的孩子一定要会说中文,4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要被送回中国学习一年的汉语,在他看来,"汉语一定能说中文,千万别忘族。"
英国投资者在最后写信
成功并不容易,它需要努力工作和运气。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有梦想和奋斗。海外华人正在努力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国富人,中国年轻一代现在也在走自己的路。
无论是在国外接受过本地教育,还是在本国接受过多年的教育,这一代年轻人都可以在商业、金融、科技、艺术等领域自由发挥自己的价值。
中国人在外面徘徊,穿过荆棘。他们努力走出中国圈子,将文化差异融入生活。
勤奋拼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海外华侨成功的重要原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漂泊并不容易,对海外华人赞美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