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隊正在對受損道路進行維修。
長江日報記者 陳偉
7日上午9點.m,濱江區黃浦街的交通如同水一樣。在立交橋一側的人行道上,等待人潮退去,一群身穿安全帽、工作服的維修隊施勞工員正蹲在地上,耐心地為受損道路"治病"。
維修隊員馬國權和隊員默契,清理破損表面,清理地基,鋪好墊子,紮實地基,修複路面,經過五道工序,修複道路煥然一新。"市政道路就像城市的經絡,代表着城市的價值和城市的品質。江江區市政執法局市政檢修隊副隊長張振國表示,"道路養護要高标準、精細化,讓市民出行更加安全舒适。"
每個公民都是外部檢查員
"平時走路最怕松磚,隻要下雨,一腳往下就是一塊泥。黃浦大街是張女士每天上班的路上,看到施工隊正在修路,安心很多。
城市道路縱橫交錯,在河岸地區,共有268條市政道路,還有多座人行天橋、地下通道,道路每天都可能發生損壞,如何保證應該進行維修?
"每個球員都是檢查員。多年來,張振國養成了步行的習慣,作為巡邏,當天維修路段的是他發現在巡檢期間。
江江區市行政管理局市執法局市檢修隊不僅設立了12人巡檢組,其餘每名檢修組成員也是兼職巡檢員。公衆成為非從業人員檢查員,他們可以随時通過市長熱線,城市留言闆等反映問題。
溫勝利督察負責黃浦街至開發大道區域,他的日常職責是到主幹道、主幹道和後巷來回連續巡檢。看看人行道和車道,平均每天巡邏30到40公裡。
當我巡邏時,我如何知道道路需要維修?張振國介紹,一個靠眼睛看,二個靠騎電池車"按"。"顯然可以看到磚塊破碎的眼睛,對于隐藏點,你需要親身體驗,如果自行車經過時有噪音,那就意味着它必須在這裡修理。
對市民舉報或者檢查人員發現的問題,市政維修組應當按照優先順序,在24小時内進行批量維修。對于較大的安全隐患,現場先進行緊急處理,做好所需材料後再進行精細維護。
建設基于不影響公衆的原則
在黃浦街道檢修段,長江日報記者看到路段後面有"檢修"的警示标志。這條四米長的人行道被數十個圓錐體隔開,留下一半的道路供行人通過。
維修隊員程志平正在敲開磚塊進行清理,清除廢舊固化砂,然後在坑窪中鋪設水泥砂,劃線使水完全吸收,然後将清洗後的磚重新鋪設。修補的區域平坦,幹淨,與周圍的道路融為一體。"如果磚塊壞了,我們會得到一塊新磚。"程志平說。
在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團隊成員已經完成了六次道路維修。對于修複的路段,道路用錐體和警戒線圍起來,進入道路維護期。緊接着,隊員們沿着黃浦街來到了下一個維修點。
"車道是最麻煩的。一般來說,我們會安排夜間維護,同時考慮到交通問題和不會影響其他公衆的需要。"前一天晚上,張振國處理了道路的維護工作,直到淩晨才回家。他說,維修隊夜間出行一般會錯過高峰出行時間,10點前.m完成機械化工作,10點以後.m采取人工行動完成道路養護。
今年以來,濱江地區已修繕了9000多平方米的人行道,修修了7900多平方米的道路。
"一個方向,一個政策"打造亮點區域
城市道路養護隻是河岸區精細管理的一面。城市家具也與城市的價值有關。河濱地區探索"家式"清潔,白天要采取人機結合的方式,利用小型維修車輛進行回收清洗。對于護欄清洗,晚上要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洗工作,10p.m以後,在交通流量較少的情況下再進行精細清洗。
目前,小區正從後街巷道、鐵路沿線、城鄉交界處、城市進出口公路,進行集中整治,確定一條、一條鞏固、一條更新一條。
公民是監督者。如果市民在車内行發現車窗抛物線等影響城市外觀的行為,可随時上報,城市管理團隊立即開始詳細的回顧性檢查。
據了解,通過規範開挖施工管理,嚴格檢查無證占用道路、逾時超限占用道路、周邊不建、落實網格檢查控制責任,大力整頓共享單車停放等措施,城市管理執法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
據濱江區城市管理局介紹,該區将繼續重點開展七大推廣行動,實施"路辦"、一線營運、辦公"移"上路、"移居"街道、啟動社群居民和企事業機關開展"周末掃蕩",推進示範區建立,深化"單向"整治标準, 以紅色教育場所周邊整改為契機,打造城市管理亮點。
長江日報記者陳偉、記者劉培松紅雷
作者:陳偉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