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雲南省博物館辛亥革命文物收藏
譚立港 雲南省博物館 圖檔提供:雲南省博物館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數千年的絕對君主制,傳播了民主共和主義的思想,以極大的震撼和深遠的影響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雖然由于曆史程序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處境,沒有完成實作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但它創造了現代民族民主革命, 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探索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道路。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意識的積累,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空前崛起。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前夕,1908年同盟上司的河口起義和永昌起義在雲南爆發,雖然沒有成功,但為辛亥雲南起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10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雲南繼湖南、陝西、山西等省份後,率先在西南地區作出反應,發動騰嶽起義,10月27日,雲南西部軍總督府成立,10月30日昆明"崇久起義"成功,雲南軍總督府成立,結束了清朝在雲南的統治, 聲援武昌,推動貴州、四川等部分省份獨立。雲南省博物館珍藏的一批辛亥革命文物見證了這一動蕩的曆史時期。今天,我們選取一些辛亥革命文物作簡要介紹,通過文物回顧曆史,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武昌起義勳章
徽章是一種特殊的符号,用于表示地位,職業,榮譽或紀念某事。它一般分為徽章,獎章,紀念獎章,禮品獎章等。辛亥革命後,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制作了一批紀念章。
1912年10月,在武昌起義一周年之際,湖北省政府制作并頒發了"武昌起義紀念章"。勳章的形狀基本上是指鐵血十八星旗。獎牌的正面分為兩層:内圈和外圈。外圈被金釘包圍,上面寫着五字"武漢紀念章";内圈為白色背景,中心以十八星旗(左)和五色旗(右)的交彙處為主。勳章背面的主要圖案是李元洪的浮雕半身像,突出了他在武昌起義中的上司地位,頭頂上方是"李元洪"的英文簽名。
在辛亥革命紀念章中,比較常見的是十八星旗(或十九星旗)和五色旗作為主要圖案,它們有不同的形狀和文字内容,有的把五色旗放在勳章的左側,十八星旗放在右側,有的則相反。此外,類似的圖案在其他文物中并不少見,比如雲南省博物館的兩把李紅祥軍刀,劍柄的接縫處也有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十八星旗(或十九星旗)與五色旗以高頻率出現在同一幀中,主要是因為這兩面旗幟都是當時革命和中華民國的象征。
五色旗
五色旗起源于聯盟會議讨論未來的中國國旗,"有人提出用五色來符合中國曆史的習慣",白色、藍色、黑色、紅色、黃色對應着金色、木、水、火、土,代表一直說的五行,暗指清朝并取而代之。随着辛亥革命的迅速推進,五色旗被賦予了"五族共和國"的含義。1911年12月2日,革命軍攻占南京,12月4日,江浙滬總督和駐上海各省代表在上海江蘇省教育協會召開省會,會議決定:"取五族共和國的意思, 決定以五種顔色作為國旗,紅、黃、藍、白、黑,象征漢、滿洲、蒙古、回、藏。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10日,省代表大會(作為臨時參議院)通過了以五色旗為國旗的法案,并送出臨時總統孫中山頒布實施。
1912 年 5 月 10 日,臨時參議院通過了一項決議,以五色旗為旗。此後,臨時參議院通過決議,以藍天白太陽旗為海軍旗,十九星旗為軍旗。6月11日,袁世凱釋出臨時總統令,頒布并落實參議院"以五色旗為國旗"的臨時決議。
值得注意的是,當"武昌起義紀念章"出現時,國旗之争已經結束,但十八星旗在一些革命者心中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衆所周知,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尊重左派和尊重左派的習慣。武昌起義勳章将十八星旗放在旗幟的左側,突出了它的位置,表明革命者的思想此時仍在融合。
新生力量軍官的着裝
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組建的新軍隊後來發展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革命力量。清末年,清軍在對外戰争中陸續敗亡,迫使清政府認識到,必須采用西方法律,打造新軍,在官兵素質、軍事裝備、訓練方法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學習。1902年,雲南開始訓練新軍,1909年,雲南新軍編入鎮(師),被指定為臨時軍第十九鎮。經過幾年的努力,組建成軍隊的新式軍隊确實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大多數軍官都接受過軍事學院教育,特别是在日本學習的學生,畢業後都回到了雲南,如李根根、李洪祥、謝如意等。 唐繼耀、趙福祥、于恩陽、張凱魯、鄧泰等。他們受到革命潮流的影響,其中許多人在出國留學時加入了同盟。他們在雲南的任命為雲南新軍傳播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礎。
除了官兵素質的提高,新軍裝備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更換軍服。以雲南省博物館的《李紅翔新軍官裝》為例,它指的是德國軍服設計,使用立領的中長夾克,單排扣,7個平圓紐扣。衣領徽章上點綴着金色的飛蟒,飛蟒拿着一顆藍色的珠子,像一顆龍珠,領口的邊緣包裹着金色的邊緣。袖标上纏繞着花圈,袖口上點綴着金線和紅線(代表步兵)。從領章和臂章來看,這件衣服應該屬于中間三級"協理員"。原因如下:一是新軍裝領章上的球體顔色為"上等持紅珠,中持藍珠,下等持白珠";二、領章邊緣的金線,三級一級三,二級雙向,三級一;第三,臂章的表達方式是指衣領徽章,袖口穿插一到三根金線,以區分三個層次。這套新軍服在顔色、标志、風格上全面模仿了西方軍隊,對軍服現代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身穿西式軍裝的新軍有了新的面貌,甚至引領了時代的時尚,有的當地人把穿西式軍裝當成時尚,讓各地的新軍人紛紛張貼告示,嚴禁人們穿軍裝。
根據清末新軍的軍銜和職位設定,中三級"副首領"軍官一般被任命為"管帶"(營長),結合李洪祥的生活,這件禮服很可能是在李洪祥被任命為新軍第19鎮第37777标準第73營的管帶之前和之後頒發的。
宣統三年(1911年)5月,李洪祥被任命為七十三标準第三營管帶。1911年10月30日,正當李洪祥的部隊在北校區分發武器準備起義時,北洋廳值班軍官唐元良發現了起義。看到情況被揭露,士兵們開槍打死了唐元良。李洪祥立即召集全營宣誓起義。七十三号彪"彪彤"(團長)率領衛兵鎮壓,李洪祥率軍勇敢地面對打擊。随後,革命軍湧入城市,圍攻昆明武華山軍械局巡邏隊,雲南省省長李景喜迅速調動部隊,與李洪祥的部隊在黃河巷内戰鬥了幾個小時。當晚3點鐘,蔡儀率領一個旅進城,炮擊了省長辦公室和軍械局。31日中午12時,革命軍占領全城。兩天後,雲南省軍事總督府成立,蔡毅為省長,李洪祥為省駐軍司令員。
中華民國軍政府10元公共債券
中華民國軍政府50元公共債券
軍政府債券
公共債務是政府為以信貸形式向本國居民和機關或從國外獲得收入而形成的一種債務。1894年,清政府持有"利息商人貸款",以支付中日戰争的軍事開支,這可以被視為中國現代國内公共債券的起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湖南、陝西、山西、雲南等地高舉起義旗幟,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各地建立革命政權後,軍費開支急劇增加,同時缺乏中央政府的支援,是以普遍陷入财政危機。據統計,清末,雲南省"年收入三百多萬元,每年約六百萬元",不足之處由朝廷通過向雲南和兩省兩銀的工資配置設定來彌補,但每年仍有一百多萬的短缺, 财政赤字嚴重。辛亥革命後,雲南由于"各省獨立"的突然停頓而無法劃撥資金,中央政府無法劃撥資金......扶蜀、援錢、援藏,先後派出教師,供不應求,"花了幾十萬美元",财政突然陷入困境。為了化解金融危機,地方革命政府采取了各種财政措施,包括發行國内債券。武昌起義一年内,湖北、甘肅、上海、浙江、福建、陝西、雲南等地發行了多筆地方政府債券。
雲南省博物館收藏上海市軍事總督府發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債券票"。1911年11月4日,上海複辟。11月14日,由于财政支援,上海軍區長辦公室決定募集公共債券。"民國軍政府公債票據",主要用于軍費開支。公債有5元、10元、50元、100元四種,雲南省博物館有50元和10元兩種。《民國軍政府債券票據》,50萬元票據、25萬元10元票據、5萬元500元債券、2.5萬元100元債券,共計1000萬元。門票的正面印有天、地、玄、黃四個數字,以區分還款期的距離。每陽250萬元;還款期為6年,按天、地、玄、黃的順序4次償還,每次還款250萬元。政府債券的利息是漸進的,逐年增加。第一年的年利率為百分之七,第二年的年利率為百分之八......到第六年,它是一美分和兩美分。10元和50元債券分别為藍紅兩色以示差異,左下角覆寫了上海市軍巡局長陳啟美、民政處處長李平書、首席财務官朱寶山等。門票背面為英文,付款由陳啟美、李平書、朱寶以英文簽字。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認為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會阻礙統一,要求湖北、上海等地停止發行債券。1912年2月28日,臨時主席孫中山再次下令"立即停止上海公共債券法案"。此後,軍政府公債從曆史舞台上退出。
李洪祥将軍軍刀
李洪祥是雲南辛亥革命的老兵,在雲南軍講授國術時,他是朱德的老師。收藏在雲南省博物館的李洪祥将軍的軍刀,上面有一面非常鮮明的"九星旗"。武昌起義後,出現了多個國旗在各地同時使用的情況,"湖北、湖南、甘肅三省使用十八星旗,廣東、貴州、福建、雲南、前舒三色旗使用藍天白太陽三色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使用五色旗。十八星旗原來是革命集團共産黨人協會的旗幟,主要由湖北革命者組織。1907年,焦大豐、劉公、孫武等一些日本同盟成員組織了公津會,同意以十八星旗為旗。十八星旗的全稱是鐵血十八星旗,"以大紅布為背景,九個黑色尖角從中間散發出來,每個尖角内外都有一顆黃色的圓星,内外共有十八顆九顆,代表着十八省人民的團結和鐵血革命精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随後,湖北軍政府成立,軍政府使用十八星旗。十八星旗作為第一義的旗幟,影響非常廣泛,也被革命起義軍在許多地方懸挂和使用。雲南騰越起義期間,革命軍隊"以九星為旗,以黃帝為編年史",這裡的"九星旗"其實就是十八星旗。
雲南省軍事總督府表彰令
在雲南省博物館收藏的辛亥革命文物中,有1912年3月頒布并由雲南省武官辦公室蓋章的"雲南軍長府表彰令"。奇怪的是,這份表彰令上的名字是劉宇和劉宇。在嘉獎令的正文中,"劉宇請給同一副上校的中尉頭銜",但在文本末尾,明确了"右字母是給同一副上校劉宇的中尉頭銜"。繁體字"虞"和"虜"寫法相似,我們猜測可能是作者的筆誤造成的。那麼是寫錯了"虞",還是寫錯了"虜"呢?仔細看授标單的文字,左邊有一小段文字,模糊不清,但答案卻隐藏在隐約可見的文字中。此文字為劉明德,時間是1981年12月18日,查收文物資料,劉明德是文物捐贈者,捐贈時間也是一緻的,這段文字應由捐贈者解釋。它提到"原文誤認為于,最後一篇文章被改了,正文中的餘字沒有及時糾正",造成了誤解。同時,劉明德表示,辛亥革命期間,曾用過"沙千嬌"和"劉宇"這兩個名字,是以毫無疑問,獲獎者也是捐贈者劉明德(即劉瑜)。
1911年10月,在隆陵複辟的過程中,劉明德發揮了關鍵作用。辛亥革命成功後,劉明德在龍陵縣長期任職,于是辭職回老家教書。1926年在騰沖參加唐朝。1981年,90多歲的劉明德将這份珍貴的表彰令捐贈給了雲南省博物館。
孫中山為紀祖山刻上旗幟
清末和人民共和國初期,幻雲大師三上達利賓川濟祖山駐紮在西宏佛法。在此期間,玄雲師傅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徐雲認為,統一的世界和孫中山倡導的自由、平等、統一的教義,與佛教的宗旨是一緻的,如果能夠實作,就會成為人間的天堂世界。
玄雲大師與孫中山的會面始于1912年。據徐雲自己記載,"辛亥革命後,上海佛教協會采用了新的規章制度,與各黨派略有沖突,北上上海,與禅王、葉開求情,在南京與孫中山先生會面,讨論修改憲法的問題。這段話出自《虛空雲老僧的自我叙述》中的"1911年,玄農三年,辛亥,七十二歲"一節。人們以為這次會議是在1911年(辛亥年)舉行的,但實際上,孫中山畢生緻力于革命,早已被清政府通緝,要求獲得獎勵,不得不流亡國外。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正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為革命籌集資金,當他聽到起義的消息時,他準備傳回中國。1911年11月2日,孫中山離開美國,途經英國、法國等地,12月21日抵達香港,25日抵達上海。29日,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離開上海,到南京就職。縱觀孫中山這一時期的行程,徐雲記錯記載,那麼他在南京與孫中山的會面,應該是在孫中山就任臨時總統之後,即1912年1月至2月(此時還是農曆新年)之後。民國誕生後,雖然政府宣布使用公曆,但顯然民間傳統無法在短時間内消除。
1913年,上海靜安寺為中國佛教協會的成立和禅師的派遣舉行了追悼會。中國佛教協會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自治組織。這一次,徐雲呼籲佛教在上海的未來和命運,并得到了珍賢大師、太徐大師等佛教同仁以及孫中山、梁啟超、張太妍、蔡元培等一大批有識之士的支援和支援。在此期間,孫中山與徐雲會面,并刻上了水墨珍品《像禮物一樣喝光》,現藏于雲南省博物館。"喝光"是佛教阿羅漢的名字,據說2000多年前,釋迦牟尼的長弟子喝下了TheA葉的光,将佛陀的衣服保留在濟祖山的第一扇門上,為其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基礎。
孫中山的書法規範,規則幹淨,筆觸細緻。辛海區長老、時任《民國日報》社長邵元充在評論孫中山書法時說:"總理一輩子沒有嘗試過在臨池學書,但筆很重,胎氣深沉,沒有潦草的修煉者。他的手稿《孫文文說》是一本上萬字的書,全部由總理手寫,一字不差。在題詞《像光一樣喝光》中,這種書法風格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展現了孫中山作為政治家的理性和冷靜。
結語
辛亥革命史是中國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省博物館珍藏的這些辛亥革命文物,是辛亥革命的記錄和見證,儲存着這一曆史時期的集體記憶。通過這些文物,我們看到了近百年來中國土地的滄桑和巨變——辛亥革命6年後,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帶到了中國;辛亥革命8年後,五四運動爆發,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做了思想群組織準備;辛亥革命10年後,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共産黨在中國的出現是一個開創性的事件,深刻地改變了後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和程序。 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中國共産黨一成立,就确立了為中國人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最初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切鬥争、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為一個主題: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繼承了辛亥革命的事業,團結上司了中國人民,譜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史上最宏偉的史詩,迎來了從站起來緻富到強大的偉大飛躍,實作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百年來的偉大道路、偉大事業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必将載入中華民族發展史冊和人類文明發展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