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一些上海人民也習慣自稱 "江浙"#
作者:戲劇評論員
原件,轉載,注明作者和出處。

江蘇給上海10個縣,其實是兩批批
既然已經有很多朋友參與這個話題,我們來談談江蘇和上海吧。
NO.1 江蘇提升上海行政地位的措施
1. 江南海軍上将
順治二年,他在松江設立了江南海軍部。
《大清統編年史》江南統一部
江南省和次省的問題早已糾纏不清。與其他省份不同,家庭分離後,江蘇和安徽的督察沒有同時擔任總督的頭銜,江南總督仍然負責兩省的軍事事務。直到嘉慶八年,安徽省長官的任期才縮減到蘇南和沿江地區。
松江成為江蘇、安徽和後來的江蘇半個地區的軍事首都。
二、蘇月南陽部長的換屆
乾隆時代以來,清朝四大海關(江浙、福建、廣東)實際上隻有一個廣東海關,廣州壟斷了外貿,十三條線的興衰一直以此為背景。
清代四大海關:江蘇江海關(上海)、浙江浙江海關(甯波)、福建福建海關(泉州)、廣東廣東海關(廣州)
經過一系列的拉鋸戰,梁光總督兼五港商貿部部長亞門遷至上海,改名為南陽貿易商務部長,并由江蘇巡視員同時任命。五大港口分别指廣州、福州、廈門、甯波和上海。這一變化之後,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心從廣東轉向了江蘇、浙江,中心從廣州轉移到了上海,産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背景是:五口國際貿易商務部長(戚英,兩江總督)-五口貿易商務部長(廣州和兩廣總督齊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内江貿易商務部長(上海,江蘇督察) - 南洋貿易商務部長(上海,江蘇省省長) - 南洋貿易部長(南京, (兩江總督)
3. 上海特城
韓俊,江蘇省海安市人,1922年至1925年任江蘇省省長,被譽為"上海之父"
中華民國成立後,上海有興趣擴大其範圍,但對從江蘇省分離沒有表現出興趣。但是,江蘇省的思想境界非常高,認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影響力應該發揮得更大。上海從江蘇省分離出來不是由國家決定的,二次不是上海的鬥争,而主要是因為韓長努力推動,從提出到實作,在他任職期間持續了三年。
韓長任命李平書等十一人作準備
1924年2月1日,江蘇省省長韓漢軍宣布,他決定将上海定為一個特殊城市,直屬中央政府。李平書和上海自治辦事處的其他11人奉命組成籌備委員會,讨論特城的面積。同日,在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原22個鄉鎮成立淞滬特城。
NO.2 江蘇建設上海
一、牽頭建設以上海為中心的鐵路樞紐
滬甯鐵路債券
滬甯鐵路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于1908年通車。
蘇州商業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
二是蘇州省鐵路,即滬杭甬鐵路,由蘇州商業省鐵路有限公司為建設江蘇段(上海段)而建造,浙江省鐵路有限公司建造了浙江段,于1909年通車。
1909年的上海北站
江蘇是兩個省的省會,南京是江甯布特使司亞門的所在地,江蘇蔔政治特使司亞門所在的蘇州當時都隻有一條鐵路,隻有上海是該省的樞紐。
2. 江蘇省和上海市
中華民國江蘇當地教材
中華民國的特市與現在的直轄市不同。首先,範圍有限,但權限重疊。在四行倉庫之戰中越過火線,英勇舉旗的女兵,是"江蘇省童子軍野戰團"成員楊慧敏。江蘇的重點中學,上海和南京,例如:江蘇省南京中學,江蘇省上海中學,都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江蘇省的名校。
南京國民政府時代的江蘇地方教科書包括南京和上海
當時,江蘇省會鎮江通過投票當選,九票勝六票,存在感不強。當時江蘇隻有三個城市,即蘇州、徐州和連雲港,鎮江是一個縣,後來蘇州認為市花的錢太多,主動要求取消與吳縣的合并。
蘇州市始建于1928年,1930年被廢除,改名為吳縣,主動要求撤市改建為縣是非常罕見的。
是以,江蘇省會的職能主要由上海承擔。
江蘇省第三行政監管區是上海市的範圍,清代嘉定、崇明屬于太倉州(與政府同級)。
江蘇和上海其實是同一個省,關系自然非常密切。
NO.3 當代江蘇與上海
江蘇省人均GDP位居各省區首位,個人所得位居省區第二位(僅浙江省)
衆所周知,江蘇給了上海10個縣,都是強勢縣。即便如此,江蘇在綜合實力上依然是一個超強省份,很多新聞分析都說江蘇綜合實力是第一位的,筆者認為與廣東差不多。廣東稅收收入高于江蘇的部分,基本上來自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幾個主要的中央企業,如果去掉,和江蘇是一樣的。
更有價值的是,江蘇和上海的關系一直很健康。江蘇和上海在經濟分工方面合作良好,在地理上互相合作。江蘇的城市非常強大,認同上海,但從不給上海帶來麻煩,而是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2021年上半年國内生産總值總額
上海人大多來自江蘇,江蘇的成就也是他們的成就,他們心中感到非常自豪。
100%的江蘇城市都進入了全國前100名,是全國唯一的城市。
在性格方面,江蘇和上海的思維習慣也是最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