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溪村裡憶立波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

清溪村裡憶立波

圖為清溪村的遠景。由清溪村友情提供

十裡荷花池,田野相連。巨大的荷葉就像一個蓋子,層層疊疊,搖曳着綠色。新鋪設的黑色瀝青村道路像一條彩帶,蜿蜒穿過山口和村莊周圍。道路兩旁的節能燈柱以筆直的姿态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天空漸漸變暗,山間田野熱鬧了一天,進入了青蛙和昆蟲的世界。

它被稱為清溪村。距離湖南省益陽市不到20公裡,是中國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

今天的清溪村已經是湖南省鄉村振興的示範村。初秋的一天,我來到這裡參觀,又走進了荷花池邊的周立波故居。當我走進周立波曾經生活和寫作的卧室書房時,我似乎聞到了書墨的芬芳。那位紳士似乎站在我面前,眯着眼睛看着我。他是如此的善良和親切,臉上的笑容像山茶花一樣綻放,散發着溫暖。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出生于湖南益陽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原名周少義,後改名為"立波"。年輕的周立波赴上海留學,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國外翻譯了許多進步的文學作品。1935年1月,周立波加入中國共産黨。之後,他陪同美國作家斯梅德利通路前線,撰寫了報告文學集《晉察冀邊境地區印象》和散文集《戰場日記》。

1939年底,周立波來到魯迅文學院工作,同時開始寫小說。參加延安文藝論壇後,周立波堅定了探索民族形式文學創作之路的信念。在他1942年6月的散文《思想、生命和形式》中,他詳細闡述了作家的深度生活與寫好作品之間的關系,"重要的是帶上自己的心,參與工作和奮鬥。把工作地點當成一個家庭,把群衆當親人,和他們一起前進退,一起分享悲傷和喜悅,一起愛恨。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未來寫出好的作品。"

1944年11月,周立波随第359旅南下。在那些日子裡,他經常用膝蓋作為昏暗光線下的桌子,寫戰鬥日記,起草電報,編輯小報,激發指揮官和戰士的革命士氣。後來,為響應黨員幹部到農村發展農民群衆實施土地改革的号召,周立波毅然前往當時的松江省元寶鎮上司土地改革工作,然後寫了一部反映土地改革的長篇小說《暴風雨》。

新中國成立後,周立波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曆後做出了決定,全家從北京搬到了湖南益陽的鄉下。在桃花輪鄉竹山灣時,周立波一家從當地一個農戶家借了一棟泥牆綠瓦房。周立波将他所有積蓄的19000元捐給了合作社,還參與了當地高水準農業合作社的建立。他的妻子林蘭在鄉鎮國小擔任少先隊輔導員。在家鄉和農村,周立波參與集體生産和勞動,與村民廣泛接觸,與大家一起研究黨的農村政策,規劃農村發展,認真研究如何合了解決農村的實際問題。周立波經常忙到深夜休息,即便如此,他也堅持寫作。最後,7年後,他寫了一部反映農業合作社運動的長篇小說《山鄉大變幻》,對社會主義新生活贊不絕口,展現了農村變遷的新圖景,塑造了一批新農民的形象。小說中的許多人物都是以周立波家鄉的各級幹部和當地農民為藍本的。

陪同我們參觀的清溪村黨支部總書記何志昂今年61歲,但一點也不老,身體充滿活力。他介紹,清溪村人口2337人,2017年全村脫貧。目前,該村已形成特色種植、生态旅遊、紅色旅遊、民俗、郊區勞務等五大産業。2020年,全村集體資産達到20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3.8萬元,全村購買養老保險。目前,全村正大力投身鄉村振興熱潮。

這一串數字讓我看到了新的山地和國家的變化。沿着村道走,在山和小溪的一側,可以看到村裡近年來建造的各種基礎設施,如清溪畫廊,清溪書店,清溪劇院,荔博街,荔博廣場,蓮花池木闆路,點綴着綠色的山脈和綠色的水域。這時,我的耳朵不禁響起了周立波在村頭看風景時随便吟誦的詩句:"靜靜蜿蜒小路上的名山,綠樹中的老尼姑庵。長長的水流滋養着萬物,謝林港的海岸令人着迷。"現在的喜林港鎮,屬于益陽高新區,綠樹紅花,縱向道路,工廠林立。青溪村屬于雪林崗鎮,是高新區一顆耀眼的綠色明珠。

我想,如果周立波回來,他一定會寫一篇《新山大變》。

這次去清溪村的時候,其實我還是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與村裡的幹部群衆溝通,探索在實作全面小康後,如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一大步,繼續譜寫山鄉大變革的新篇章。

國務卿 他看到了我的想法。他用手機召喚了剛剛加入村黨總支的90後黨員鄧旭東。何書記說:"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要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模範上司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新的黨支部上司,以他們為榜樣,留住村裡的優秀人才。他告訴我,鄧旭東原本是益陽某公司的員工,後來去深圳創業,做得很好。聽完賀書記的介紹,我問鄧緒東:"如果你在外面過得這麼好,為什麼要回家鄉?"是什麼打動了你?鄧旭東說:"最讓我感動的是,村裡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特色産業越來越繁榮,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向往的美好生活嗎?事實上,目前的農村生态環境非常宜居。是以,我動員了在廣州工作的妻子,重新聚在一起。沒想到,回來後,我被選入了村黨總支部的支部委員會。"

"說完,鄧旭東打開手機,讓我看他制作的一段視訊,宣傳清溪村的變化。讀完後,我被他的意圖感動了。"你看過小說《山中大變》嗎?"我問他。"我看過了。"然後,鄧旭東在小說中口述了鄧秀梅的描述:"她穿着藍色斜紋布制服,白色背景上帶有藍色花朵的襯衫的衣領暴露在外,披在棉質外套衣領的兩側。在棉質制服右側的上袋中穿一支筆,插入牙刷...剪下來的黑色濕透的頭發在腦門的頂部挑出一條縫......深色的眉毛,又細又長,眉尖幾乎延伸到鬓角。從禮服上看,老人猜到她是幹部,恭敬地問道:"同志,你進村了嗎?"是的,去清溪鄉。"'"

我對眼前的場景感到驚訝。不僅是鄧旭東,何書記對我說:"我們村裡很多年輕人都在讀周立波的《風雨》、《山鄉大變》、《湘江一夜》等等。我要求黨員帶頭閱讀,弘揚紅色文化和山村大變革的創業精神。"

再往前走,清溪村可謂是一個一步一個腳印的場景。隻可惜他沒有周立波的巧手,無法描繪出眼前美麗的田園風光。我問旁邊的何秘書:"如果你要描述你面前的清溪村,你會說什麼?"何書記停下,清了清嗓子,提高了聲音:"這個離市區二十裡遠的丘陵鄉鎮,周圍是樹山和竹山,有連續的黑洞洞,中間是一大堆,一個平坦的太陽,田野裡的土壤是黑色的,非常肥沃。岸邊有一條帶刺樹冠和果樹的小溪蜿蜒穿過溝渠。溪流上有幾座石頭水壩,将溪流分成幾段,彙入幾個小水庫......"

聽着秘書 他背誦《山鄉大變遷》中的台詞,我的眼睛變得濕潤起來。但這是周立波在1950年代的家鄉。如今的清溪村,青山綠水更加宜人。

這時,一個剛從蓮花深處采摘蓮花回來的中年男子從我們身邊走過。何書記指着自己的背說:"他叫鄧瑞光,今年46歲,原來家裡的兄弟們都很辛苦,這幾年他在村裡建了一家茶館,現在他很有錢。在他的上司下,全村建立了10多家茶館,成為特色産業。"

"去嘗嘗他的茶!"他提議的秘書。

鄧瑞光的茶館整潔寬敞,窗戶明亮,有近100個座位,都是單色原木桌椅。過了一會兒,一碗香氣騰騰的茶被拿來給我們。我向鄧瑞光詢問了有關茶的制備方法和功效的建議。

這是一個害羞而質樸的男人。說到泡茶,他的一盒話打開了。茶的主要成分是大豆,茶葉,芝麻,玉米,綠豆,花生米和炒飯,并配以生姜,houttuynia cordata,鹽和糖,根據客戶的需求。喝茶有明顯的解渴、充饑、除濕、消冷作用。曆史上,清溪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從紫江碼頭運來的絲綢、鐵、煤油和火柴經過這裡,然後運到湖南省中部各地。而湖南中部安華、新華社生産的紅茶,則從這裡運到紫江碼頭登船。當時,路過這裡的人喜歡休息一下,喝幾碗茶。如今,清溪村的茶葉已成為正宗的特色茶飲料,吸引遊客前來品嘗和購買。鄧瑞江和妻子開的茶館每天掙幾千元。

邊走邊看,邊聽邊想,眼前的産業繁榮、生态宜居、秀麗山水、鄉村文明的現實圖景,讓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

鄧立邑的茶館建在周立波故居前的荷花池裡,是他的家人預留的地上。在房子前面,人們來來往往。周立波離開這個世界已經42年了,但直到今天,他的身影和聲音仍然在村民的心中回蕩。村民們都知道,李先生還沒走多遠,他就會回來看看他們鄉村振興的新的美麗圖景!

人民日報(2021年10月27日第20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