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遵循教育規律,做一個理性家長

作者:沙漠柳
遵循教育規律,做一個理性家長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教育始于教育父母。為什麼?原因有二: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研究表明,家庭影響占一個人成長的65%。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父母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在任何時候都會隐晦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是以有些人說,"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

美國有一位社會學家理查德·戴爾(Richard Dale),他對後代的成長進行了研究。在他的研究中,他引用了兩個著名的美國家庭。兩個家族都已經作育了八代,他們的曆史幾乎和美國一樣長。

該家族的祖先之一是前科爾内尼克州受人尊敬的哲學家加納賽·愛德華茲(Ganasai Edwards)。因為他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是以代代相傳。在他的八代人中,有一位副總統,一位外交官,13位大學校長,103位大學教授,60位博士,20多名議員......兩個世紀以來,沒有人被監禁、逮捕或判刑。

另一個家庭的祖先是紐約州的馬克斯·庫克(Max Cook)。他是一個臭名昭著的賭徒和酒鬼。開了一家賭博俱樂部,娶了一個思想開明的女人,她對孩子的教育充耳不聞。在他的 1 , 200 多名後代中,有 130 人入獄, 310 人無家可歸, 190 人是,近 600 人是酗酒者。他們沒有對社會做任何事情,紐約州政府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來監禁他們,并引導他們走上正确的道路。

民國時期,中國著名教育家朱慶蘭曾有過教育的形象和"三個染色圓柱體"的經典隐喻,他說:

一個孩子出生時就像雪白的絲綢。家庭生活就像第一個染色罐,父母教得好,養得好,像白絲染成紅底;如果遇到好朋友,好的染色圓柱體,不用說,自然會成為真正的朱紅,第一類"好人"。

萬一家長教法律,方法不好,就像一個圓柱形的白絲,已經染成了黑色的底,進了學校,有一位好紳士,想把他變成紅色,那底總是很難褪去的。它隻是試圖給他加一層紅色,仍然是一半紅色和一半黑色。如果孩子再遇到不熱心的紳士,對社會來說,再遇到壞朋友,壞染色圓柱體,黑色的底層一層加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綠色,永不回到壞人身邊。

這些事實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問題在孩子身上,在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原因。換句話說,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本原因出在父母身上。對此,有些家長不同意,認為誇大其詞。但我不認為它被誇大了。例如,當一個孩子剛剛學會說話時,他不知道哪個句子是辱罵性的。當他第一次學會從大人那裡咒罵時,我們中的一些成年人是如何表現的?"喲,這個寶寶好,會罵!"喜悅和喜悅的表達給孩子帶來了什麼資訊?咒罵是讓成年人快樂和快樂的東西!是以,他會罵人,讓大人開心。因為三歲之前的孩子不是對還是錯,他們判斷是非的标準,是建立在大人快樂、樂于判斷的基礎上的。當孩子習慣了自然,已經養成了罵人的習慣,你的父母又在乎他,然後批評他,你覺得孩子錯了嗎?責任在父母身上嗎?

例如,我們的成年人如何處理一個剛剛學會走路和跌倒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趕緊抱起孩子來安撫,甚至更多,還要踩幾腳,"都不好,讓我的寶寶摔倒吧!"我不小心摔倒了,怎麼了?"更相似的事情,對孩子有什麼微妙的影響?學會推卸責任!不要尋找主觀疏忽,強調客觀原因,或者不合理地想揪幾點。

我有一個親戚,孩子還在上國小五年級。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孩子的父親不小心談到了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違規,要被罰款和扣分。兩天後,孩子告訴父親,高速公路上的違規行為已被夷為平地。原來,高速交警一位上司的兒子和他的同學,通過同學的父親來消除違規記錄。我的親戚很高興我的兒子會勾選鈎子。我告訴他,不要太早開心,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孩子很早就知道,人際關系、權力和金錢可以帶來和平,法律、法規、規則和秩序在他心中有着艱難的地位。一個缺乏規則和秩序意識的人是一個危險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家庭的内隐教育和影響,将直接關系到孩子的道德品質、法律觀念、人生觀等的形成。在生活中,因為我們的父母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行對未成年人的影響。當我們了解的時候,孩子已經養成了一些壞習慣。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現在已經得到了解。讓我談談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北京做了一項調查。這項名為"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與家庭教育水準之間的關系"的調查發現:

家庭教育水準非常好,其子女在校表現優異95%,基本沒有中學生,而一般家庭教育水準,子女在校為中學生占2/3,中學生約占15%;

是以,我們将不适當的家庭教育水準提高到一般水準,中等教育将減少五倍左右,普通家庭教育水準将提高到更好的水準,優秀學生的數量将增加約三倍。

這就是我們促進家庭教育的原因。

教育是關于方法的,家庭教育也是。否則,父母有好的願望,未必能得到好的結果。

有一次,我正要去上課時,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兒子畢業時還剩下三個月,但他不想讀書,他做了一天的工作,還不想讀書。我想請我幫我工作。我問他你是怎麼工作的。他說,他被告知閱讀的重要性,他父親過去在學習方面的困難,繼續閱讀的必要性等等。最後,如果你不繼續讀書,你已經18歲了,你就會養活自己。不想讓孩子說"是"。我告訴他,你是對的,但沒有發現父母的角色定位,進入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容易空虛,講道比較強,類似于政治思想教育,強調父親前世和學習難關,是苦樂參半,孩子沒有感覺,隻有當聽到故事時,教育的作用就不強;你父母的角色定位在父母和上司角色中,而不是可以互相溝通的朋友的角色。我讓他帶孩子來,我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交流。

當孩子來的時候,我明白了他為什麼不想繼續讀書。他以為自己沒有參加聯考的希望,是以他不妨不讀一讀。我從分析開始,他可以養活自己。因為他利用假期在超市當保安,一個月可以賺800元,他以為自己可以養活自己。

我告訴他,以你目前的水準和能力,你必須找到一份像安全這樣的低技術工作來養活自己。但這意味着幾個問題:首先,你不能犯錯誤,你不能要求加薪。因為你的工作技術含量低,可替代,你可以找人來代替你。如果你犯了錯誤或要求加薪,老闆可以随時解雇你。隻有當你的工作選擇較少,你的老闆害怕随意解雇你,你的薪水可能需要增加。要實作這一目标,您必須具有專業知識。而學習專業知識的最快方法,就是在聯考後進入職業學校。你不能生病。因為你的薪水隻能活下去。你不能結婚,生孩子,也不能買房子。這也是因為你的薪水隻能靠自己生活。

這分析,孩子摸了摸,不讀的語氣就沒那麼強烈了。是以我幫他分析了受試者的優勢,短項,每個科目的得分增長空間。最後,他有信心試辦一所職業學校,并回到了學校。

這個例子說明,教育不僅要注意方法,還要注意孩子心智的内容。隻有觸動心裡的方法和内容,才會有好的結果。

什麼是教育?

之前我們談到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是以,從廣義上講,父母也是教育者,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對教育的内涵和什麼是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教育"的概念,我們可以判斷我們所說的、做的、對孩子的需求是否在教育中。因為在生活中,我發現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言行和要求不僅是教育,而且是反教育。

到目前為止,對"教育"一詞還沒有科學或權威的解釋。如果使用百度搜尋,可能會有上千篇關于"教育"的文章,都是從不同角度對"教育"的描述。我同意"教育"的概念,即"以道德的方式進行教育的活動和過程,具有有價值的内容"。從這個概念中我們知道,教育的内容在内容方面必須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有價值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學生後續發展的内容是有價值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什麼?學生在課堂、校園和家庭中能夠有尊嚴地生活的方式,就是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以,基于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判斷父母的言行是否在教育他們的孩子。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在學校,告訴孩子打你一定要回電,傳授給孩子的内容是毫無價值的,甚至是反教育。有的父母喜歡在外人面前對孩子無話可說,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在乎,這種教育方式是不道德的,讓孩子沒有尊嚴。

在了解"教育"的内涵時,家長也應該知道,教育是一種活動,更是一個過程。因為活動是動态的,因為它是一個過程,我們說"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是一種侵入性的、一種影響性的,是一個從數量上改變到質變的過程。對于我目前的教育,我有兩個旨在提高分數的比喻:

1、像"化肥"一樣,雖然看起來粗壯,産量高,但土闆打結,水果的營養價值也打折。

2、像"推豬"。但任何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頭豬的正常生長足以被屠宰和食用,通常需要8-12個月。使用了"喂食寶920"和"三月肥"等飼料添加劑。可以停止三到四個月。豬的數量增加了,但肉卻下降了。

那麼自然綠色教育呢?

1、喜歡"農場肥料"。雖然産量增長緩慢,工作流程相對複雜(堆肥、堆肥、施肥等),但可以使土地逐漸肥沃,促進糧食産量的持續增加,保證糧食品質。

2、喜歡《轉動葡萄樹》。紅棗和其他作物不一樣,不需要太多的肥料,但紅棗在生長時,要不斷地轉動其藤形幼苗,否則,幼苗生長非常旺盛,紅棗的最終結小巧。

教育孩子,就像在生長紅棗的時候我們要不斷地翻它的幼苗,隻是經常翻,紅棗的莖稈不會在土壤中到處生根,養分被提供給幼苗,紅棗吸收的養分可以埋在土壤中的果實吸收,進而産生很多又大的紅棗。

以上比喻或許不恰當,但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尊重教育的規律,勤于"農耕","轉動葡萄藤",生長出幼苗,形成優質的果實,肯定是有益無害的,至少不會造成土結。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中入學考試"已有137元,至今還沒有人成為行業領軍人物或國際大師,近二十年來評定的"兩院"院士、國家科技創新人才,也沒有人是省市聯考院考的元。這似乎也表明,分數可以"推"出去,但有能力"催促"出來。

孩子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先上好幼稚園,再上好國小,好國中,好高中,最後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這就是孩子教育的目的。看來,這一切都是好的,這将是合乎邏輯的。是以有迫切希望孩子們選擇學校,選擇學校,選擇各種教育訓練課程。其實,這隻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理想設計。現實情況是,我們有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們社會中的大學生是否供過于求?顯然不是。我曾參與過幾位教師的招聘,感覺是我們大學生的素質明顯下降。這就存在教育體系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長期社會和家長教育觀念的不良後果。

傻瓜認為,一個人的教育程度不亞于三個層次的要求:學習生存技能;

其中,"學習生存技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沒有生活技能,提高生活品質,實作生命價值,回歸社會,都是空話。

雖然生存技能包含很多方面,但其形成并不是學校教育一方作用的結果,而是孩子從學校教育到獲得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再外化為綜合素質的個人,是形成生存技能的重要環節。

我們都知道,不是知識越多,生存能力越強,知識與能力不一定成正比增長。

學習知識并不意味着獲得更多的資訊,而是要擴大産生我們生活中真正需要的結果的能力,它應該是将書中學到的理論轉化為我們智力的一部分。然而,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發現,學生學到的東西隻能用于回答問題,而根本不是他們智力的一部分。學生所謂"學到了很多知識",其實隻是學會了"考"知識,而不是"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考試的壓力給學校帶來的是轟動一時的素質教育,紮實的考試導向教育,使我校在選擇不适合學生的教育,而是盡力選擇适合教育的學生(即學生競争,本質上是純粹智力方面的高素質學生競争)。學校和家庭教育為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做了很多工作,而提高學生生存技能的工作嚴重不足。

現有的教育評價機制将考試成績推到一個不可卷積的高度,導緻教育的偏差。但分數并不等于知識,更談能力了,分數隻能表示一個人在某一階段知識水準上掌握的情況,不能絕對解釋人的能力的發展,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我曾多次告訴家長,孩子偶爾拿100分是可以的,但經常拿100分是危險的。經常拿100分的孩子沒有達到一個速度,也不聰明。聰明的孩子的思維正在跳躍。在跳躍思維的過程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是以聰明的孩子往往拿不上高分。隻是想一般,根據老師的要求一個闆子一眼就做到了孩子容易考高分。而且,90分和100分,在掌握知識上不一定有很大的不同。(陳省數學碩士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題詞:不考100分。朱慶石解釋說,原生态學學生在一般考試中可以拿到70或80分,拿到100分要好幾倍的努力,訓練起來很熟練,不要犯小錯誤。要争奪這100分,就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相當于土地施肥10次,最後學生的創造力已經枯竭。)

社會上一些片面或錯誤的觀點,使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影響了教育人的目标。例如,人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很多人誤以為讀得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裡,我們的父母将"知識"等同于"分數"。事實上,知識隻有在轉化為能力之後,才能形成力量,改變人們的命運。"知識"是"知識"和"知識"的統一,"知識"是"讀百萬冊書"——胸襟開闊,"知識"是"百萬裡"——學習運用。隻有"讀1萬冊書,走百萬裡"才算是有知識的,可以稱為知識分子,否則,隻有識字。而很多人,隻看重"讀千千冊",而忽略了"千裡",是以有高分低能量匮乏,有"除讀,什麼都沒有"的人。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聽到"不要讓你的孩子在起跑線上輸球"這句話。是以還有别人的孩子三歲的孩子要學畫畫,他們的孩子也想學畫畫;我以前有一個學生問我,他給孩子上六節課外課是否合适。我告訴他,你的首要任務是立即削減至少三個。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它,不要強迫它。因為一直以來,我一直對"不要讓孩子們在起跑線上輸球"深感不屑。生命的起跑線在哪裡?是否有統一的起點?是決定比賽結果的起點嗎?想想看,人生的起跑線不能統一(一樣),十月份懷孕的人之間的差異。家庭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經濟條件等的差異,早已決定了個體起點的差異。你不能承認,但你必須面對現實。在人生長遠的長跑中,決定勝負的不是起跑線,而是起跑後的速度和耐力!

知識和能力共同構成了人類的智力基礎。智力和習慣決定着成長的速度,興趣決定了耐力。

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測試高分,而是為了豐富知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生存技能和了解世界的能力,形成積極的态度和健康的感受,讓孩子的精神豐滿,成為具有文化内涵的人。

在我看來,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主要展現在家庭教育上。是以,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不要在家庭教育中迷失方向。

學校教育的作用是什麼?

現在有一種傾向,即片面地誇大學校和教師教育的作用。其實,學校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共性,家庭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個性。就學校教育所傳授的知識而言,其中大多數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将毫無用處。我做過調研,問過很多文化水準的人,學校在工作中學到了多少知識?到目前為止,答案是30%最多,大多數答案是10-20%。其實很多人在學習、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曆,工作實踐的知識大多不是從學校學到的,而是從工作實踐中學到的。這種現象不僅表明學校教育脫離了社會生活的現實,也反映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學校教育的作用何在?

我認為,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學校教育的作用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主要"培養好習慣,培養思維能力",在專業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的作用展現在"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掌握學習分析研究的方法"。

隻要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習慣,具有良好的思維素質,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随着生活經驗的增加,生活經驗的積累,在今後的生活中掌握起來并不困難。但缺乏習慣和思維能力會影響孩子的生活。

是以,良好的習慣、興趣和信心是最好的品質,對于基礎水準的孩子來說,這比成績重要得多。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面。人們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尊重,其中一人被問到:"你認為哪所大學和實驗室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白發蒼蒼的老人平靜地回答:"這是在幼稚園。記者很驚訝,問道:"為什麼上幼稚園?你認為你在幼稚園學到了什麼?老人笑了笑,回答道:"在幼稚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把你的東西分成兩半給你的孩子;不要拿走它們;保持整潔;飯前洗手;午餐後休息;為做錯事道歉;學會多思考,仔細觀察自然。我想這就是我所學到的一切。所有在場的人都熱烈鼓掌緻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

事實上,大多數博學的科學家認為,他們一生學到的是老師和父母小時候教給他們的好習慣。

現代教育不僅要讓孩子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點,而且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和發展知識點,拓展和深化,使孩子在進行思維訓練的同時,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培養良好的習慣。

想象一下,一個習慣好、對學習有濃厚興趣和自信的孩子,比别人差多少?

家庭教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有人說:"愛是教育中的一切。我不完全同意這一點。教育需要愛,但光靠愛是不夠的。現在教育實踐中的問題,不是我們的教育,孩子付出的愛少了,相反,我們付出太多,愛得太深,讓孩子不敢走得更遠。孩子們的天真、孩子氣、活潑的天性在"愛"的名義下消失了。是以,教育也需要寬容,需要智慧,讓孩子在智慧家庭教育的光照下進步,在"美麗的錯誤中成長"。

以下是我們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幾件事:

一、為孩子樹立榜樣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和"父母說一句話,他十大句話",感覺很無奈。其實,根本問題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缺乏地位。親老師,隻相信你不在他的腦海裡,你的話當然缺乏權威。"聲望"是基于"信仰",隻有孩子相信你,佩服你,你有聲望。否則,就不止"魏"和"信"是不夠的。父母如果想在孩子的面前建立自己的權威,就必須在孩子的言行中以身作則。如果你告訴孩子不要說髒話,你必須讓孩子聽不到你說髒話,你要求孩子不要上學遲到,你不能上班遲到,公開家長會,你教孩子誠實,不要撒謊,你必須在孩子面前說話, 言行。總之,孩子小了,你就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比如,如果你是交警,可以讓孩子到你的工作地點,讓孩子看到你的指揮、交通秩序,讓孩子知道你的工作很重要,很有意義;這不僅容易在孩子心中樹立父母的威望,也播下了"認真工作"成為"受人尊敬的人"的種子。

其次,父母要有學習的習慣。如果你堅持每天讀半個小時,沒有你的教育,你的孩子就會養成閱讀習慣。即使你堅持每天看一次報紙,在孩子面前也是樹立熱愛學習的正面形象。

"我堅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始于閱讀一本好書,"Sukhomlinski說。

魏樹生:不讀書會淪為單純的勞動力。一個簡單的勞動力很難得到尊重。

那些學習落後,讨厭上學的人,那些不超前思考,不努力的人,那些品行不好,行為不好的人,雖然生活背景不同,性格,缺點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沒有閱讀愛好和習慣。

第三,培養心智。許多父母并不吝啬為孩子買玩具和零食,但很少有人為孩子買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其實,新聞節目有複雜的感情,地域差異很大,堅持"看新聞,找地方,知道大事",孩子不僅知道貧富差距,還要知道知識,科技改變命運的真相,同時。讀懂世界,也培養了孩子開闊胸懷、廣闊大氣。

第四,一起聊天。許多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不聽話的一個原因是缺乏與他們溝通。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孤獨,父母經常在吃飯或孩子睡前和他聊天,和孩子聊聊工作的事情,讓孩子在學校裡談論事情,注意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長期溝通,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孩子的教育對父母來說也很容易接受。共同聊天,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平等的交流中,父母可以有意無意地為生活方式,父母對孩子的看法,讓孩子明白父母支援什麼樣的言行,父母反對什麼樣的行為。當我的孩子上國中時,早戀的問題引起了我們父母的關注。在與孩子談論課堂上男女之間傳遞筆記時,我們向父母明确表示,給異性寫信沒有錯,但往往隻給異性,父母不同意;這樣的交流,父母的态度,家庭規則的孩子都能了解。

第五,多做,少說。俗話說,龍、鳳、老鼠生孩子在地上玩洞,就是說父母有什麼樣的孩子。對于父母來說,不一定是高官俱佳、文學學士,用自己的偉大成就,做着家族财富上百萬的榜樣。但可以是一個善良,有愛心,負責任,勤奮的人。不用語言教孩子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和父母,孩子看,他以後會有一種學習。路邊的玻璃,你彎腰撿起垃圾堆,那麼你這種行為就是"善行",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善"的種子。如果你認真對待你的工作,并糾正,你就給了你的孩子"認真"的性格。具有"嚴肅"性格的孩子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都非常出色。

二、正确看待孩子之間的差異

"無課授課,任才授課"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兒童存在智力類型、發展階段、發展速度、發展水準、學習方式和非智力因素等差異。但是,差異并不等于優缺點,教育的目的是根據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使其滿足自己的完美和社會需求。

不同類型的差異有不同的教育政策。但是我們的父母傾向于僅憑成績來判斷孩子學習不佳。這既不是科學的,也不是對兒童不負責任的表現。在我的國小階段,"正負比例"這一章沒有了解,無論如何也不清楚正負比例的差別。進入大專功能,恍然大悟。這是發展階段的差異。雖然國小畢業時數學成績不好,但這并沒有阻止我成為一名數學老師和數學奧運教練。是以家長應該有"觀望"的心态。我的一個朋友說:"每朵花都有開放的力量,但隻有當它在自己的季節開放時!"作為老師和家長,這是為了幫助您的孩子找到合适的鮮花季節。

3、正确對待孩子的錯誤和錯誤

有句話說:"孩子的錯誤,上帝可以原諒。這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理應得到寬恕。但它不是無原則的寬恕,而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美麗錯誤"、錯誤、挫折變成人生經曆。這就要求我們的父母對孩子的錯誤做出客觀的分析。話雖如此,有必要與父母談論人性中的"善"和"惡"。

人性有"善"和"惡"的方面,人類發展也有正反兩個方面的發展。分析"人性"的發展,就要促進人類"善"本性的積極發展,促進人類"惡"的逆向發展。

如果人類"善良"的本質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例如"慈悲",就會"看到正義的勇氣",如果逆向發展就會是"在牆上"或"落石"。人的"惡"本性,如"善易易舉",如果積極的發展是"貪求安慰""懶惰的本性",如果逆向發展是"勤儉節約""勤勞"。人的"好奇心"天性,如果積極發展就是"勇于探索"、"開拓創新";人"追求幸福"的本質,如果說積極的發展是"造福于人民已經"的逆向發展是"對他人有害的","不滿意的"本性是"雄心勃勃"的,逆向發展就是"沒有野心"。

是以,如果孩子因缺乏經驗或無意行為而造成的錯誤,可以原諒、道德問題、原則問題、"邪惡"性發展的錯誤,不能輕易放手,必須加強教育。

教育要善于抓住機遇,特别注意孩子第一次的錯誤處理。比如第一次罵人,第一次不完成作業,第一次打架等等。因為同樣的錯誤沒有及時糾正三次,那麼習慣往往會形成自然,然後就更難糾正了。

在教育的實踐中,我有時感到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父母往往不注意抓住教育的機會來教育他們的孩子。例如,在學校,兩個孩子玩耍,一個孩子傷害另一個孩子是很常見的。說到傷害賠償,受害者的父母往往不得不強調對方的過錯,甚至把責任推到學校身上。其實學校沒有法律責任規定,作為家長如果抓住這個教育機會,理性對待,讓孩子明白,有錯誤應該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付出代價,"血課"往往會讓孩子學到深刻的教訓。

四、要有合理可行的家庭規則

"沒有規則不是方圓",這在家庭教育中尤為重要。良好的家規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例如,孩子一天的休息時間,如果從國小開始,随孩子一起發展,并監督執行,長期堅持,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休息習慣。研究表明,一個好的行為,堅持21天就能形成最初的習慣,堅持90天就會成為一個更穩定的習慣。也就是說,對教育孩子來說,不能隻提出要求,或者當潮水漲潮時努力教育,而是要督促落實。隻要持續三個月,孩子就會養成習慣。

父母經常問我,主是否提倡打孩子。我當然不主張毆打孩子,但我不反對紀律。一個有過錯的孩子應該為他的錯誤負責,并付出代價。但"懲罰"和"毆打"是有差別的。"懲罰"是一種民主教育,是與兒童商定的規則中的懲罰,而"毆打"是一種粗暴的體罰。

在懲罰你的孩子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5.不能受到懲罰的情況:1、孩子犯了錯誤,因為父母沒有事先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說清楚;

4.情境必須受到懲罰:1、孩子喜歡碰一些危險的東西,喜歡去一些不安全的地方,很多時候教育是徒勞的。因為這些行為如果不及時地有效制止,可能會産生難以想象的後果。2、兒童的某些行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可能成為違法或不道德的行為。3、過于自私,嚴重的自我傾向,心裡沒有給别人立足之地。4、家長、老師都反複提醒他,有規則,但還是故意犯規,或者犯規後不承認任何錯誤。

但是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及時的懲罰,而不是倒車;

五、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

學會做事,願意做事,會做事,在做事上學會創造,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我們很多家長認為,隻要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孩子就會成為一種天賦,在物質條件下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願望,絕不讓孩子做事,導緻孩子不會做事,不想做事。尤其是一些學得更好的孩子,父母更不願意讓孩子做事,"隻要你學得好,父母累了,難點就沒事了!"。如前所述,讓孩子做事,就像紅芋頭長大時我們要不斷翻轉它的幼苗,隻有經常翻動,紅芋頭的莖稈不會在土壤中随處生根,養分供應給幼苗,紅芋頭幼苗吸收的養分可以埋在土壤中果實吸收, 為了生産許多和大的紅芋頭。讓孩子做正确的事,做他能做的,做自己的事情,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也是為了讓孩子有作為家庭成員的家庭義務意識。現在你可以少做,但知道你應該做什麼,你可以做到。

案例:魏永康的故事

湖南省華融縣魏永康四歲上國小,三年完成國小六年學業,八歲進入華融一中。在華融的五年學習中,他曾經讓老師頭疼的幼稚而頑皮,他并不喜歡同學們學習一堂完整的課。但魏永康的記憶力和了解能力卻令人驚歎,一本厚厚的英漢詞典把一頁撕掉了一頁,圖書館裡的一本書沒人問過就讓他成長了。12歲參加聯考那年大學不去讀書,13歲那年考試成績80分以上在湖南省重點大學線,到湖南湘潭大學學習(條件是湘潭大學給父母安排住宿和臨時工作照顧他), 17歲的魏永康考入中國科學院博聯班。

離開母親的照顧,魏永康自己什麼都不會照顧自己,幾乎沒有與同齡人正常溝通和溝通的經驗。有的人看到他冬天穿着很薄的衣服和拖鞋在天安門廣場看國旗的升起,也有人說,窮俨的魏永康被他的導師厭惡了......後來從媒體上了解到:2003年8月,已經是一名三年制研究所學生的"神童"魏永康被中國科學院用知識結構不适應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的研究模式辍學回家。

魏永康的興趣是理論實體,辍學後整天回家,在他的小房子裡寫學位論文。媽媽為了防止他每天跑來跑去買食物給他買一大袋最喜歡的葵花籽......

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兩極分化是教育中的普遍現象,優秀學生和進步學生的差異不僅展現在智力上,還展現在心理素質上。長期生活在灰色空間後,缺乏成功經驗,缺乏奮鬥的信心和勇氣,缺乏必要的歸屬感和成就感。教師和家長應該滿足自己對自尊和自信的内在需求,喚醒他們未被探索的能力,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展示自己才華的快樂。著名的"皮馬裡昂效應"和"跳蚤實驗"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發,關注和自信是孩子成功的前提。

實驗:皮革馬裡昂效應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故事:一個塞普勒斯王子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女人,雕刻時他傾注了他所有的心和感情,雕刻後每天握着手,用深情的眼睛看着她,随着時間的推移,有一天這個女人居然有了生命。受這個故事的啟發,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Rob Rosenthal)和雷諾阿·雅各布森(Renoir Jacobsen)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結果出乎意料。他們稱這種效應為"皮革馬裡昂效應"。在實驗中,他們随機選擇了一組一年級學生,後來告訴他們的老師,這些學生已經通過特殊測試被确定為"新開的花朵",有可能在不久的将來産生"學術沖刺"。後來,師生在各方面都用對方的眼光,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自尊、自信加倍,外界努力。研究發現,當教師期望這些學生表現出更高水準的智力進步時,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智商得分确實比對照組高得多。研究人員解釋說,這些學生的進步主要是師生期望的結果,即尊重、信任、愛心和對教育對象更高的人際期望的神奇功能。

19世紀卡爾·維特(Karl Witt)在德國的育兒之旅就說明了這一點。卡爾·維特的兒子小維特(Little Witt)在年輕時被認為是一個天生有先天嬰兒期的孩子,但卡爾·維特并沒有放棄,他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那些隻有一般才能的人,隻要受過适當的教育,就能成為非凡的人。卡爾·維特(Carl Witt)将這種信念融入了他的家庭教育中,他确信小維特會是一個不同的人,并期待他并問他。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小維特八九歲學了六個漢語,九歲就讀萊比錫大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是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從别人眼中天生不足的孩子到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主要原因是卡爾·維特将"Pi效應"的真正含義作為貫穿整個教育開始和結束的先決條件。

實驗:跳蚤實驗

心理學家把跳蚤放在沒有蓋子的杯子裡,結果跳蚤輕松地跳出了杯子。然後心理學家用一塊玻璃蓋住杯子,是以每次跳蚤跳起來,它都不能跳出來,因為它撞到了玻璃上。很快,心理學家把杯子摘了下來,結果跳蚤不再願意跳下去。

這次"跳蚤實驗"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人和跳蚤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标,他們氣餒,認為這件事永遠做不到,而忽視了自己的力量和外部條件的變化,放棄了實作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的思維定勢,被困在失敗的經曆中無法爬出來,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觸手可及的機會,最終一無所有,白費了一輩子。

在現實生活中,我經常發現,我們的很多父母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付出金錢、精力和時間,不顧自己的根基,想方設法進入名校,進入精英階層。事實上,這是不合理的。什麼樣的學校是最好的?适合孩子的學校是最好的學校,适合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中國有句諺語,"更喜歡雞頭,而不是鳳尾魚",為什麼?因為作為"雞頭",他有自尊心、成就感、自信。試想一下,一所普通學校的孩子到了一流,然後努力都排在後面,沐不努力,結果都一樣,他會努力嗎?他會有信心嗎?特别是一些家長,一年級要讓孩子住在學校!"家庭"學校。學校能給父母孩子在10歲之前需要的感情、溫暖和安全感嗎?學校永遠不能取代家庭!

教育有法律,但沒有法律,法律昂貴。成功的方法不可複制。面對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沒有一種講課或輔導方法适合每個孩子。重要的是,父母要受到這些講座和方法的啟發,找到适合他們孩子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