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 大美青海客戶新聞
三江之源,古天聚集山宗水源,壯麗而神奇,讓一切生物活了下來。思偉:民族的花園,民族的花園。
三江源,為中國襄陽地區感到自豪。它為:神舟的胸圍,滋養着中國十多億人。大自然賦予了青海優良的生态資源,賦予了青海建立國家公園的先天之都。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上司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制度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國内首個國家公園系統試點。

河脈。攝影:姚斌
關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系統試點的意義,《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解釋如下:三江源國家公園系統試點肩負着為國家生态文明體系建設積累經驗、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示範的使命。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篇章,是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視窗,是中國為全球生态安全貢獻的偉大行動,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體展現。
相關資料顯示,三江源地分布着許多河流、湖泊、沼澤和冰川,總面積超過1800平方公裡,是世界上現代冰川集聚區之一,也是亞洲乃至世界最集中的地區。三條河流每年向河中下遊供水600多億立方米,其中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國外瀾滄江總水量的15%來自三江的源頭地區。
2021年初春,站在馬多縣措知峰山頂牛頭紀念碑石籬笆旁,白雪皚皚的山峰巴彥喀山映入雲。黃河源頭,白雪皚皚的山下,點綴着山湖的牛羊如雲般遊動。
在曆史上,包括黃河源頭、長江源頭、瀾滄江源頭在内的三江源頭,是國家級生态保護綜合試驗區,也是中國國家公園制度的第一個試點,承載着中華民族對自然保護和生态文明的希望。
幾乎所有的人類文明都起源于沒有河流。人類的最初出生地在一些主要河流流域被選中并非偶然。從長江、黃河、瀾滄江到尼羅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恒河......每一條大河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但一定很難想象,壯麗的黃河源頭,其實隻有幾個盆地大小的泉水。
我們腳下的淨土是青海的、中國的、世界的。青海是中華民族母河的發源地,是國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北半球氣候敏感的激活區,是全球生态系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山生物的天然物種資源庫,建設國家乃至國際生态文明高地是我們肩負的崇高使命。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青海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一個新的機構探索。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示範省,是青海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神的重要舉措,是紮紮實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堅實"重大要求和"三大"省份定位的生動實踐。
多年來,全省不斷加深對"三大"省級條件的認識,把生态保護作為建省的關鍵,牢固樹立"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先後出台了《青海省建立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行動計劃》、《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生态文明體系建設",實施三江源、祁連山生态保護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恢複、水土保持、草原退化、荒漠化趨勢初步遏制、森林草原植被綜合覆寫率明顯提高等重點專項工程, 水體和濕地生态系統的整體恢複,流域節水和供水能力的提高,生态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推進,取得了新的成效,創造了新的局面。
2018年,黃河源頭、閘林湖、鵝嶺湖和念寶玉先後釋出旅遊禁令,這種貪圖犧牲一些經濟利益換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凸顯了青海堅持生态保護的優先權,緻力于維護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
古宗列渠距離黃河發源地約3公裡,是黃河的第一故鄉。秋忠可能不知道黃河源頭的泉水流向何方,也不知道對中華民族的意義,但從她記憶中,她的家人就已經喝了這種泉水。
"我們的祖先在這裡生活了幾代人,這個春天養育了我們,我們自然要保護她。"作為中古宗烈衞的保護者,在這個特殊的家族中,保護河源的思想和精神代代相傳。
曾經,在許多馬多人的記憶中,他們目睹了草原的退化,野生動物的褪色,大小湖泊的逐漸消失,全縣4000多個大小湖泊的一半以上幹涸,一些湖泊甚至被黃沙吞噬。大自然正在向人類發出一個警告信号。
如今,通過恢複植被、禁止放牧等措施,特别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千湖縣"馬多地區的生态環境逐漸恢複,湖泊數量逐年增加,現已達到8000多個,恢複并超過了以前的水準, 千湖秀麗壯觀的景觀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三江源節水量年均增幅超過6%;草原覆寫率和草地産量分别比10年前高出11%和13%;17211名牧民變身為生态管家,人均年收入2.16萬元。
長期以來,玉樹藏族自治州庫馬萊縣曲馬河鄉措奇村的牧民過着近乎秘密的原始生活。這裡沒有電視和手機信号,牧民之間的資訊交流依賴于對講機。他們白天帶着牛羊在草原上漫步,守衛着帳篷,夜晚閃爍着孤獨的燈光。除了必要的生産和生活資料外,牧民還盡量減少了對自然的需求。
措池村的生态管家是世代代都在這裡生活的牧民,他們在國家公園裡巡邏,仿佛在守護着自己的牧場,尤其是老一輩人,他們的管理經驗是幾代人積累起來的。巡邏時,他們用耳朵聽着萬物的聲音,用眼睛看景觀的每一個變化,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喜怒哀樂。
根據Sigama的說法,當地牧民将判斷牧場的品質和花卉和植物的年生長情況。就像當地的一種叫做Lu Molybdenum的草一樣,它生長在河流或濕地草甸上,當天氣變暖時,它會開出紅色的花朵。如果這種花每年都長得好,那就意味着草必須長得好。另一個例子是草原上的一種植物,阿然曲通,它是一年中秋兩晚春天開放的标志,并觀察其開花的季節,從中可以判斷天氣的變化。每年,阿蘭曲通開花的季節往往是春天第一場雨落下的時候。
仔細聆聽管家講述的故事,将解開江源隐藏的許多自然密碼,為什麼他們會在夏天休耕,在冬天的巢穴中繼續吃草;為什麼他們知道自然界的秘密語言,能夠分辨出鳥類和野獸的不同含義;為什麼它們具有驚人的辨識力,并且可以将動物的物種和痕迹與任何微小的變化區分開來。
因為熱愛自然而保護它,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新認識。如何有效保護自然,需要新的文明規律和科學知識,而這些規則是我們尚未了解的。國家公園的誕生是基于一種更高的道德了解:這樣的自然不應該屬于某些人,甚至不屬于一個時代,它屬于每個人,屬于現在和未來的永恒。
從世界上最大的高海拔地區自然保護區到國家生态保護綜合試驗區,再到第一個國家公園系統試點,一路走來,三江源見證了中國不斷向生态文明邁進的光輝足迹,也是中華民族不斷實作中國偉大複興的綠色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