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命之源 文明之源 綠色之源

作者: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用戶端訊

三江源,亘古蒼茫彙聚山宗水源,壯闊神奇任由萬物生靈。斯為:國之園,民族之園。

三江源,傲立泱泱中華一域。是為:神州之乳房,滋養華夏十多億生民。大自然賦予青海優渥的生态資源,給予青海建立個國家公園的先天資本。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上司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命之源 文明之源 綠色之源

江河脈絡。攝影:姚斌

就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要意義,《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作以如下闡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肩負着為全國生态文明制度建設積累經驗,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示範的使命。三江源國家公園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宏偉篇章,是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視窗,是中國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貢獻的偉大行動,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體展現。

相關資料顯示,三江源地區分布着衆多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總面積達到1800多平方千米,是全球現代冰川集聚地之一,也是亞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區。三條江河每年向中下遊供水600多億立方米,其中長江總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出國境總水量的15%來自三江源地區。

2021年初春,站在瑪多縣境内措日尕則山的頂峰牛頭紀念碑石砌的圍欄旁,雪冠群峰的巴顔喀拉山舉目在望,高聳入雲。黃河源頭皚皚雪山下,那妝點着山岡、湖畔的牛羊,如雲般遊走。

在曆史的程序中,包括黃河源、長江源、瀾滄江源在内的三江源,是國家生态保護綜合試驗區,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它承載着中華民族對自然保護和生态文明的希望。

人類幾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離不開河流。人類最初的發祥地都選取在一些大河流域并非偶然。從長江、黃河、瀾滄江到尼羅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恒河……每一條大河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但你一定很難想象,波瀾壯闊的黃河,源頭其實隻不過是幾個臉盆大小的泉眼。

我們腳下的淨土是青海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青海是養育中華民族母親河的發源地、國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氣候敏感啟動區、全球生态系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态文明高地,是我們的崇高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青海的生動實踐。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一種全新的體制探索。在全國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是青海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紮實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和“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的生動實踐。

多年來,全省上下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把生态保護優先作為立省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先後出台了《青海省建立全國生态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實施了三江源、祁連山生态保護與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修複、水土保持等重點專項工程,草地退化、荒漠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林草綜合植被覆寫率顯著提升,水體與濕地生态系統整體恢複,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提高,推動生态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新成效開創了新局面。

2018年,黃河源頭紮陵湖、鄂陵湖和年保玉則相繼頒布禁遊令,這種執念于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以換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彰顯了青海堅持生态保護優先,為維護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生态安全竭力盡心的擔當與作為。

距離黃河發源地約古宗列曲3公裡處,是黃河源頭第一家求中的家。求中或許不清楚黃河源頭的這眼泉水流向哪裡,不知道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但從她記事起,她們一家人都是從這一眼泉水背水喝。

“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這一眼泉水養育了我們,我們理所當然要保護好她。 ”作為約古宗列曲的保護者,在這個特殊的家庭,保護河源的理念和精神代代傳承。

曾經,在很多瑪多人的記憶中,他們目睹了草場退化嚴重、野生動物淡出視野、大小湖泊逐漸消失,全縣4000多個大小湖泊幹涸一半以上,有些湖泊甚至被黃沙吞噬。大自然向人類發出了警示信号。

如今,通過恢複植被、禁牧封育等多種措施,尤其是随着降水的增加, “千湖之縣”瑪多地區生态環境逐漸恢複,湖泊數量逐年增加,如今已經達到了8000多個,恢複并超過了過去的水準,美麗壯觀的千湖景觀又重制在世人面前。

三江源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寫率、産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 13%; 17211名牧民轉變為生态管護員,人均年增收2.16萬元。

在長久的歲月裡,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的牧民過着一種近乎隐秘的原始生活。這裡接收不到電視和手機信号,牧戶之間的資訊交流全靠對講機。他們白天與牛羊一起遊走在草原,夜裡守護着孤燈閃爍的帳房。牧民除了必要的生産生活資料,已經把對大自然的索取降到了最低限度。

措池村的生态管護員都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牧人,他們巡視國家公園,就像在看護自己的牧場,特别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管護經驗,都是幾代人積累下來的。在巡護時,他們用耳朵聽萬物發出的聲音,他們用眼睛看山水的每一絲變化,他們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喜怒哀樂。

聽然西尕瑪說,當地牧民會根據花草的長勢判斷草場及年成的好壞。像當地一種叫路钼色唔的草,長在河邊或濕地草甸上,天氣轉暖後會開出紅色的花朵。每年這個花若長得好,就意味着草長勢一定好。又如草場上的一種植物阿然曲通,是一年中開春早晚的标志,觀察它開花的時節時令,從中可以判斷出天氣變化。每年阿然曲通開花的時節,往往是開春要下第一場雨的時候。

認真傾聽管護員講述的故事,會解開許多隐匿在江源的自然密碼,為什麼一到夏季他們就會休牧,到冬窩子繼續放牧;為什麼他們懂得自然的暗語,能區分鳥叫獸鳴的不同含義;為什麼他們有驚人的分辨力,能從任何細微的變化辨識動物的種類和蹤迹。

因為熱愛自然而付諸保護,這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一個全新的認知。如何切實地保護自然,則需要全新的文明規則和尚未被我們了解的科學知識。國家公園的誕生則基于更高層次上的道德認知:這樣的自然,是不該屬于某些人的,甚至不該隻屬于一個時代,它屬于大家,屬于當下和未來的永恒。

從世界高海拔地區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到國家生态保護綜合試驗區,再到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一路走來,三江源見證了中國不斷走向生态文明的光輝足迹,也是不斷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一座綠色豐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