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普:水是生命之源

作者:快樂石榴紅
科普:水是生命之源

水,至善至柔,甘願放棄高貴顯赫的位置,而屈居于衆人不願待的卑下之處。窮其所有,容納萬物卻又與世無争。有水的地方,就是萬物生長的地方,是以我們說水是一切生命的本源。

一、水的起源

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沒有河流,也沒有海洋,更沒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幹燥的,大氣層中也很少有水分。那麼如今浩瀚的大海,奔騰不息的河流,煙波浩淼的湖泊,奇形怪狀的萬年冰雪,還有那地下湧動的清泉和天上的雨雪雲霧,這些水是從哪兒來的呢?關于地球上水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假說,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水來自于地球内部。大約46億年前,原始地球誕生。當時,在太陽的外圍存在着無數大小不一的小星體,原始地球即是其中之一。在圍繞太陽運作的過程中,小星體頻繁發生碰撞,地球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其它的星體物質,逐漸成為太陽系的一顆大行星。碰撞使撞擊的動能轉化為熱能,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内,原始地球始終處于熾熱的熔融狀态。高溫作用下,地球内部化合态的水逐漸以水蒸汽的形式逸出地表,它們被地球引力束縛,成為地球原始大氣的一部分。随着小星體消失殆盡,撞擊作用逐漸停止,地球溫度開始下降,逐漸形成了固體表面。當大氣溫度降至100℃以下時,水蒸汽凝結後以雨的形式落至地表。雨水進一步降低了地表溫度,進而帶來更多的降水。雨水聚集于地表低窪處,形成原始的海洋、湖泊和河流,它們是地球上最初的液态水。從最初的原生水到今天的自然水體,在水量和水質方面都經曆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據估計,35億年前地球表層的水量隻有目前水量的十分之一。30多億年間,水不斷從地球内部逸出,地表水量逐漸增加。經曆幾十億年的地球演變過程,最後終于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江河湖海。當我們打開世界地圖時,當我們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部分面積是鮮豔的藍色。從太空中看地球,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極為秀麗的蔚藍色球體。水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天然物質,水占了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平均深度達三千六百米,水的體積與陸地的體積相比,水占了百分之九十一,與僅占地球表面積百分之三十,平均高度僅有八百米, 僅占有水體積百分之九的陸地相比,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水球。   

科普:水是生命之源

二、水是生命之源

有科學家證明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于35億年前的原始海洋中,是藍藻。藍藻也叫藍細菌、藍綠藻,是單細胞生物(隻有一個細胞的生物),也是原核生物(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在地球誕生之初,地球上的大氣中是沒有氧氣的,不過有很多二氧化碳。藍藻通過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也是最早的氧氣生産者。

也有科學家對37.7億歲“高齡”的岩石進行了分析,從中發現了管狀化石,這種化石的結構與在深海熱液噴口周圍發現的化石相似,而深海熱液噴口是孕育生物群落的理想場所。這比目前地球上已知最早的生命迹象——生長在淺海的微生物疊藻層化石,還要早3億年。

不管最終結論如何,世界上最早的生命就是誕生于水中這是無疑的!

科普:水是生命之源

其實人體也可以稱為水體。在新生兒體内的水可高達80%-90%、成人的組織中水的比重約占70%、中年人的組織中水的比重約占60%、老年的組織中水的比重占50%。而在人體器官中,腦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連堅硬的骨胳裡也含水22%哩!單拿出人體的一個細胞來講,細胞的化學組成分主要也是水,能夠占到一個細胞的90%左右。

水是人體中提供能量、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排出毒素、保護肌體、保持人體内環境穩定和保持細胞狀态的重要營養素。水是吸收營養、輸送營養物質的媒體,又是排洩廢物的載體,人通過水在體内的循環完成着新陳代謝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水還具有人體散熱,調節體溫、潤滑關節和各内髒器官等等作用,它對人類生命至關重要。人體可以失去全部脂肪,一半蛋白質,尚能勉強活命,但失去水分就嚴重得多。失水2%,口舌發幹;失水5%,煩燥不安;失水10%,出現脫水症狀;失水15%就會昏迷不清,失水達20%将危及生命。是以說,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三、失水緻衰

科學研究證明,生老病死與人體水分流失有關,比如,新生男嬰體内的水分占其體重的86.8%,兒童期占71%,此時的皮膚細嫩而有光澤,生命力旺盛,是快生長發育期;青壯年期體内的水分的占體重的60%,此時因水分的消減,生長發育走向遲緩甚至停滞;而一個80歲老人的水分則僅占體重的49.8%,此時皮膚幹燥,皺褶密布,外型枯萎。科學家認為,中老年人細胞内水份要比青年期減少30-40%,呈相對脫水狀态,而且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多,血液黏稠度較高,血管内膜多有損傷,血流速度慢,皮脂的汗腺和脂肪腺逐漸退化,生理機能的調節作用往往難以充分發揮,身體就會從細胞中吸收必須的水分,生命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産生一種失水代謝物,鈉離子、草酸鈣、膽固醇結晶等。這些失水代謝物逐漸在人體以及毛細血管中積累,阻礙了體液和微循環的正常進行,使新陳代謝變慢,進而加速衰老程序。最常的症狀是:皮膚幹燥,皺紋增長,皮脂分泌減少,容易發生便秘,可緻頭暈、頭痛精神不振等症狀;小便減少,毒性物質在體内積蓄,而進入腦内刺激腦組織,引起精神上的改變,發生腎能衰竭;血液濃縮變稠,血管腔變窄,容易發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出現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症。盡管水分流失是有規律的漸失過程,但總體來說“失水”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生命之花也将因“水的幹枯”而枯萎,直至消逝。

四、飲水的科學

正常人每天從飲食和飲水中攝取的水分,成年人大約為2500毫升/日,攝入水量的多少一般應與人體每日排出水量平衡。例如成人每日尿量平均約1500毫升,皮膚和呼吸道排出約800毫升,糞便100~200毫升,總計約2500毫升。

是以正常人每天除吃飯以外還需要喝1500毫升左右的水,大約6~8杯水才能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

科普:水是生命之源

水既然對人類這麼重要,那麼人們每天所攝取水的品質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人的健康。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記載,不論是“長壽村”、還是一些地區發生的地方病,原因都與當地的飲水有關,好水帶來了健康,污染水帶來了疾病。是以,飲用對人體健康不僅無害而且有益的健康水是當今人們迫切的需求。 現代人不應隻注重水的純淨而忽略了水的生理作用。健康的可以直接飲用的水為直飲水,我國直飲水必須符合的國家标準有七條:

1、不含任何對人體有毒、有害及有異味的物質;

2、水的硬度介于30-200之間(以碳酸鈣計);

3、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含量适中;

4、ph值呈弱堿性;

5、水中的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适中;

6、水分子團小;

7、水的營養生理功能強。

根據人體需求,如何做到科學飲水呢?

1.為了保持體内最佳水準衡,除食物提供1000毫升和肌體代謝産生300毫升水以外,正常成年人每日應飲水1200-1800毫升水,可根據飲水習慣、齡動、工作性質、健康狀況作适當調整。老年人最好每日飲水1500毫升左右(約6-8杯)。對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人,應根據醫囑行事。

2.要喝自來水燒開的白開水。自來水有國家标準,不但沒有有害類物質,而且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其理化性質和細胞水相近,最易進入細胞。各種純淨水雖然無菌,但濾去了水中有益物質,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水的結構(即水分子集團),使它不能全面實作水的各種功能,故不能長期飲用。

3.對身體有益的最具代表性的水是弱堿性小分子團水。人喝了弱堿性小分子團水後,脂肪會被分解,激活人體細胞,提高肌體的自身抗病能力,維待内髒健康因為堿性小分子團水和體液很接近,腸内微生物的活動也會變得活躍,營養代謝更旺盛。

4.合理的飲水方法:科學的飲水是緩多次少飲,

要主動定時飲水,不要等渴了才飲水。但不要飲水過多,以使細胞腫,發生水中毒;也不要飲過熱的水,以免使口腔、食道和胃粘膜發生發炎;不要在吃飯時和飯後立即喝水,以影響消化液的分泌而緻消化不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