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正在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也成為外媒關注中國的新熱點話題。目前,關于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各種理論,需要在理論上進一步解釋和分析。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産黨的目标
中國共産黨的江山是立足于人民去争取的,執政黨的地位是由人民來鞏固的。共産黨的根基在人民,血在民,力量在人民。共産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的生活。
早在100年前的1921年,就提出了"維護無産階級利益"、"支援勞工階級"、"消除社會的階級差别"的《中國共産黨第一個決議》和《黨綱》 。無産階級是最貧窮的階級,支援和維持最貧窮階級的"支援理論"奠定了共同富裕觀念的基礎。
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釋出了在毛澤東主持下制定的關于農業生産合作社的決議,提出"逐漸實作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從落後的個體經濟小生産轉變為大規模的先進合作經濟, 為了逐漸克服工農業兩個經濟部門發展的不相容性,使農民逐漸徹底擺脫貧困,實作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1955年,毛澤東在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10月中國共産黨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座談會上講話。 并建議他的黨必須"帶領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衆能夠共同緻富,窮人應該富有,所有農民都應該富有,财富程度應該比今天的富農高得多"。顯然,毛澤東将共同繁榮與制度聯系在一起。
1985年3月,鄧小平提出:"公有制、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後來,在1985年9月、1990年12月和1992年初,他多次提到"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使全國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兩極分化"。他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差別:"如果我們走資本主義的道路,我們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這永遠無法解決90%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動配置設定的原則,貧富差距不會過大。"很明顯,鄧小平把共同繁榮同社會主義目标聯系在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談到共同富裕。2020年10月,在《中共中央關于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2035年願景》的說明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要實作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人類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将取得更加切實和實質性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将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的本質緊密聯系在一起,揭示了兩者内在的邏輯和互相作用。
從"擁護""一大"、毛澤東的"制度"到鄧小平的"宗旨",再到今天習近平的"本質"聲明,它表明,共同富裕是中共的一貫主張,是人民的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共同繁榮不是當下的口号,而是中國發展的唯一途徑。
共同繁榮是社會穩定團結的需要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共同繁榮是社會穩定團結的需要。社會發展,一般來說,要穩定團結,無序就是無序,動亂就難富強。即使是正義的、必要的動蕩也是一種痛苦。而貧富差距太大,總會有不穩定。根據社會平衡的社會學理論,貧富差距大,社會緊張。它很像一根橡皮筋,短而緊,經常在觸摸時"斷裂"。兩極分化,社會緊張容易引發社會沖突。社會沖突按強度和強度劃分。差距越大,強度和強度越大,對社會的破壞就越嚴重。
在現實政治中,貧富差距過大也會導緻國家分裂。如您所知,曾經有一個國家叫捷克斯洛伐克,但後來有兩個國家。當然,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捷克富國和斯洛伐克窮國,這導緻了社會沖突。而南斯拉夫現在又分為六七個國家,第一和第二個領先獨立于兩個富裕國家。可以看出,貧富差距過大,不僅會導緻不穩定,還會導緻國家的分裂。
是以,要穩定和團結社會,包容包容,使城市成為城市,不斷發展,必須樹立社群觀念,大力促進共同繁榮。
利用基本制度安排促進共同繁榮
中央财政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建構初次配置設定、再配置設定、三次配置設定協調比對的基本制度安排。
初始配置設定是指在市場起調節作用的條件下參與工作或投資市場,并依照市場規律獲得自身收入的人。由于每個人獲得的收入金額各不相同,是以不可避免地會形成收入差距。收入差距過大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是以存在"再配置設定"。
再配置設定是指政府上司下的收入配置設定,是指政府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政策等對收入進行調整。例如,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也包括對财産較多的人征收财産稅,再對貧困戶發放津貼或補貼,這就是"再配置設定"。再配置設定後,每個人的收入都變成了稅後收入,低收入人群不僅不必繳納所得稅、财産稅,還接受政府補貼或補貼,進而有助于縮小社會收入差距。但即便如此,也可能存在較大差距,怎麼辦?這需要"三次配置設定"。
三配置設定是指基于道德力量的收入再配置設定,包括利用人們捐贈的錢通過社會福利事業幫助低收入家庭,以及幫助低收入家庭脫貧的自願捐款,例如幫助喪偶老人,病人,殘障人士,兒童和人們自願提供的各級學校的獎學金。此外,面對洪澇、地震、台風、泥石流、抗旱救災活動,該地區将有不少人向慈善捐款,或自己向受災群眾捐款,這些都屬于"三派"範疇。
初次配置設定、再配置設定、三次一步深入配置設定,絲扣,進而達到極大細節,力争不錯過一個人,共同财富。
三個分布不是"平等主義,懶惰"
對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安排,存在許多誤解。在這裡,我想舉幾個例子:
有人說,這樣做會"走向市場化",這是多餘的擔憂。最初的配置設定不是在市場上運作嗎?通過初次配置設定、再配置設定、三次配置設定,不僅可以促進市場需求導向,實作資源和要素的充分合理配置,而且避免了單純追求市場利潤最大化,忽視社會需求;這三個配置設定主張以創新取勝,以創新縮短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的監管體系,促進市場法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裡,促進合作共赢。
與初始配置設定和再配置設定相比,三種配置設定屬于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結果,有更多的誤解。比如有人說三次分發都是"敲老闆的竹條,吹老闆的熱情,不好的老闆會搬走",這種恐懼令人擔憂。新階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課題。"先富後富",他們有感情,也有能力參與"中國治國",從事公益事業。有興趣和有遠見的人不僅不會動,而且他們也會日復一日地成長。資料顯示,中國市場整體從2012年的5500萬戶增加到今天的1.46億戶,年均淨增長1000萬戶。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1394萬隻,整體市場活躍度穩定在70%左右。
還有人說這三種分布是"平等主義和懶惰的人",這也是一種誤解。差別是絕對的。引入三種分布,使财富配置設定呈橄榄形,中大,兩端小,貧富少,大多中等收入。配置設定制度仍然堅持按勞動、多工多配置設定。
在我們走向共同繁榮的過程中,有幾件事需要注意
共同繁榮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唱高音不能,高和低;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請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處理生産與配置設定的關系。大家都知道,有了生産的果實,隻有分銷才有。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水準決定了配置設定的水準和方式。是以,做好配血的前提仍然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就是所謂的"輸血先産血"。
其次,要着眼于"共同"字來努力,縮小階級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職業差距。共同是綜合性的,要開展鄉村振興,提高農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管理權,推動城鎮化率提高到一個更高層次、幾個樓層。提高最低工資并進行初步配置設定。
第三,做物質的、精神的和兩者兼而有之。共同富裕"富"不僅指物質,更注重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精神就是靈魂,靈魂不能失去。現在中國的學前班、高中、大學總入學率正在上升。但據聯合國稱,中國在衛生、教育、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投資仍遠未達到GDP。這種情況必須迅速改變。
(作者為上海大學終身教授)
轉載請注明"看得起眼的消息"的來源,違法者将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專欄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專欄編輯:王震 文字編輯:王震 标題 圖檔來源:新華社 照片編輯:朱偉
來源:作者:鄧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