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加缪誕辰107周年,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記者 範家來

"人們死了,他們活得并不幸福。1944年,25歲的法國作家加缪在卡利古拉寫作。

加缪,一個作家,一個思想家。"阿爾伯特·加缪",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最耀眼的名字之一。在一張紀念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紙上,他列出了他最喜歡的詞:世界,痛苦,地球,母親,人類,沙漠,榮譽,苦難,夏天,大海。這總結了他畢生緻力于的所有事情。

11月7日,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翻譯、院長、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博士袁玉毅、"特朗普右派"播客主持人程豔良齊聚香港三聯書店,在加缪誕辰107周年之際,分享他們對加缪和"荒謬"的看法。

在加缪誕辰107周年,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袁毅(左)與張波(右)交談

荒謬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但人必須面對它

張波介紹,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加缪在二十九歲時随着《局外人》的出版在法國文學界,也在四十四歲時獲得了世界文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雖然因為車禍荒謬地結束了他的生命太短了, 但在他僅有的四十七年生命中,他為人類留下了一部經典之作,不僅是《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話》《瘟疫》《反叛者》這些耳熟能詳的傑作,更是一部堪比完成的《戰争與和平的最後一個人》。

袁認為,加缪的創作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三角形,它們證明了加缪作為小說家、哲學家和劇作家的才華和統一性:一個三角形是"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話"——"卡利古拉",它的中心是荒謬的;在加缪的著作中,真理沒有固定的形式,讀他的小說可以感受到平靜和理性的力量。

她對加缪的喜愛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真理、激情和英雄主義。面對世界和生活的荒謬,加缪從一開始就清楚地感覺到,人不能屈服于它,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抵抗這種情況,在一個怪誕的世界裡重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具有"意義"的抵抗是"無意義的",這是加缪抵抗思想的最初起源。

加缪的瘟疫無疑是該流行病最受關注的小說之一。這部極具象征意義的小說為災難中的人們帶來了反思和啟迪。張波提到,瘟疫是加缪繼《局外人》之後的第二部小說,也是他從"荒誕系列"向"抵抗系列"過渡的基礎。張波認為,瘟疫的核心意義不是描述瘟疫本身,而是展示人類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面對面的行動。

比如在《瘟疫》結尾的一次慶典中,Rieu提醒自己,瘟疫所象征的"荒謬"不會完全消失,無論是世界的瘋狂還是心靈的黑暗,沒有人能一勞永逸地取勝。以Rieu為代表的叛亂分子仍然保持警惕。在加缪的筆下,暫時結束的瘟疫,依然像西西弗斯扛起的巨石,随時從山頂上掉下來,叛軍依然扛着巨石的重擔,但每次都盡力壓垮。在這些反叛者身上,有一種被痛苦和勇氣磨練出來的強大生命力。

張先生認為,在《瘟疫》一書中,加缪試圖證明,在危機時期,并不是每個人都隻關心人身安全和舒适。他的目光投向了每一個不知名的反抗者,不僅是駐紮在前線的醫生護士,還有負責統計的辦事員、負責營地的門衛、自發的照顧者等等,他們用微薄的力量,築起了人類最強的抗疫盾牌。"在人類中,值得稱贊的不僅僅是蔑視。

"今天,我們還在讀《瘟疫》。甚至,我們完全有理由将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帶入小說中。據信加缪本人會同意。因為這代表着我們開始思考現實生活,通過閱讀文學,通過小說的虛構視角來對待我們的現實生活,去探究生命的真谛。瘟疫的象征意義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在加缪誕辰107周年,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活動現場

加缪和薩特,友誼仍然是敵人

說到法國文學史,加缪與薩特的關系一直備受喜愛。加缪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薩特于196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但随着政治立場的改變,兩人在現代出版的《薩特》雜志上發生了沖突,并陷入了意識形态競争的情緒反彈中,這種競争一直受到激烈言論的困擾。這種複雜的關系也成為法國文學界曆史上的一個傳奇。

張波提到加缪和薩特是在那一刻相遇的:1943年,當加缪第一次見到薩特時,薩特已經很有名了,加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報紙編輯。當時,薩特的《惡心》剛剛出版,面對存在,薩特用了"惡心"的概念,加缪用了"荒謬"的概念,都否定了人類傳統的本質哲學一個先驗價值的定義,給個人的自由選擇和承擔空間的責任。欣賞彼此的才華和創造力,加缪很快成為薩特名人圈的一員。

"我不認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是靈魂伴侶,真正與加缪産生共鳴的是勒内·夏爾,加缪與薩特的關系更像是意識形态的對話者。袁征說,加缪和薩特就劇《肮髒的手》的主人公發生了争執。薩特願意為自己的目的犧牲道德,加缪對這種做法的厭惡,反映了他們價值觀本質的巨大差異。"加缪和薩特之間的分手在當時的情況下被加缪誤解了。他沒有單獨與薩特決裂,而是與當時的整個團體和氛圍完全隔絕,當時巴黎文學界至少在公開場合無法接受他。"

但兩人在人性深處也有了解和共性。1月4日死于車禍的塞缪爾在1月7日的哀悼信中說,他自己對曆史的拒絕,"重新确立了我們這個時代中心道德事實的存在"。他提到,在與加缪"分手"後,他"以另一種方式共存",雖然曾經的親密關系已不複存在,但兩個靈魂的政治和意識形态的對立仍然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在加缪誕辰107周年,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負責編輯:陳世懷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