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交媒體時代,蒙娜麗莎的“觀看之道”

作者:澎湃新聞
社交媒體時代,蒙娜麗莎的“觀看之道”

一位觀衆在法國盧浮宮的蒙娜麗莎前舉起手機

在巴黎的盧浮宮内,一對年輕夫婦穿過人群走向蒙娜麗莎。幾秒鐘後,妻子轉過身來,微笑着拿起手機,拍了一張自拍照。然後,她把手機遞給丈夫拍了一些姿勢,兩人手拉手拍了一張自拍照,然後轉身離開。

"這幅畫太小了,太擁擠了,無法近距離看到細節。這位妻子說,她是一名來自上海的28歲金融分析師,她正在巴黎與外國丈夫度蜜月。這是她第一次看到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但她并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可以在圖畫書或網際網路上更清楚地看到蒙娜麗莎。選擇參觀盧浮宮的原因是,蒙娜麗莎神秘的笑容是有名的,而在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中,她對自己的作品和盧浮宮博物館有了更多的想象。

這對夫婦與這幅擁有500年曆史的畫作互動的方式反映了數字媒體時代的藝術體驗。在盧浮宮的開放時間内,蒙娜麗莎被大約150名遊客包圍,其中大多數人都在拍攝蒙娜麗莎或蒙娜麗莎。在數字媒體時代,蒙娜麗莎面前的人不僅僅是在看真實的藝術,他們是一種體驗和體驗,當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釋出蒙娜麗莎的照片時,這是"我去過那裡"的證據。

2017年,盧浮宮吸引了810萬遊客,仍然保持着其作為世界上通路量最大的博物館之一的地位。其中,蒙娜麗莎是一幅無限複制的女人的肖像,據信是佛羅倫薩商人的妻子麗莎·喬孔多。在16世紀初,萊昂納多·達·芬奇用他的油畫技巧完成了它。《蒙娜麗莎》最初收藏在法國王室的楓丹白露宮,盧浮宮完工後被移至盧浮宮。早期的畫作并不為人所知,也沒有被用作市政廳。直到1911年8月20日,曾在盧浮宮當過畫家的佩魯賈在關閉博物館時躲在儲藏室裡,下周一才脫下他的畫作,從他的外套上偷走了它們。博物館在22日發現《蒙娜麗莎》被盜,是以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封閉調查,并提供了很高的獎勵。由于這幅畫仍然下落不明,《蒙娜麗莎》在各種報紙的報道下獲得了人氣。兩年後,佩魯賈因試圖将《蒙娜麗莎》賣給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而被警方逮捕。《蒙娜麗莎》回歸盧浮宮,兩天内吸引了10萬人,或許因為被盜而成為"世界名畫"。今天,這幅77厘米長、53厘米寬的"小畫"在防彈玻璃和層溫控制下陳列在盧浮宮。

社交媒體時代,蒙娜麗莎的“觀看之道”

2014年10月,美國音樂明星Jay-Z和碧昂絲在盧浮宮與蒙娜麗莎合影留念。

2014年10月,美國音樂明星Jay-Z,碧昂絲和他們的女兒Beau Ivey參觀了盧浮宮,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釋出了這次通路的照片,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和反應,線上新聞媒體公司BuzzFeed将其描述為"沒有比碧昂絲和Jay-Z站在蒙娜麗莎面前更重要的形象了!他補充說:"這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照片。"

也許對于專業藝術家,評論家或策展人來說,将蒙娜麗莎視為旅遊自拍很容易,但對于盧浮宮的遊客,如Jay-Z和碧昂絲,在社交媒體上釋出包含真實蒙娜麗莎的照片表明他們實際上已經看到了原作。

對于評論家或策展人來說,很容易将蒙娜麗莎的體驗視為一次自拍之旅。然而,Jay-Z和碧昂斯确實看到了這幅畫,就像幾乎所有參觀盧浮宮的人一樣。

事實上,今天看待《蒙娜麗莎》的方式代表了數字媒體和視覺文化時代大多數藝術形式的飽和。

"她比她坐的岩石還要老。像吸血鬼一樣,她已經死了很多次了,她知道死亡的秘密。1873年,英國評論家沃爾特·佩特(Walter Pate)著名的《文藝複興之書》(Book of The Renaissance)中最著名的一段是關于蒙娜麗莎的。早在大衆旅行、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等出現之前,他就喚起了蒙娜麗莎的永恒。

但機械複制的時代改變了藝術,數字時代的到來變得更加明顯。另一位英國評論家約翰·伯傑(John Berger)在他1972年出版的《看得見之道》(The Way to See)一書中寫道,在數字複制時代,"繪畫的意義不再是畫面的附屬品,而是可傳播的。"

去年去世的約翰·伯傑(John Berger)可能已經注意到,碧昂絲在2014年與盧浮宮蒙娜麗莎(Mona Lisa)的instagram照片獲得了近84萬個贊。

社交媒體時代,蒙娜麗莎的“觀看之道”

碧昂絲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發布的照片已收到近840,000個讚

同樣,富有的藝術收藏家也不必花費數百萬美元在克裡斯托弗·伍爾(Christopher Wool)和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身上觀看原作,因為在數字複制時代,收藏家已經多次看到他們作品的數字版本,并且确切地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著名機構的當代藝術品質足以讓收藏家放心,但他們可以通過印刷來提升作品的價值。另一方面,經典通過複制削弱了它們的神聖性,如蒙娜麗莎的例子。

"這太不可思議了,它又小又黑。一位第二次看到蒙娜麗莎的33歲工程師說。

相比之下,在佳士得預展上觀看《救世主》有一種準宗教的體驗,而這部被認為是達芬奇的作品,得益于一部名為《最後的達芬奇》的廣告公司視訊,感動了數千萬人,也影響了《救世主》最終賺到4.55億美元的紀錄。

約翰·伯格(John Berg)在《看得道而行》(The Way of Seeing)一書中指出,在"機械可複制的時代",原創藝術作品的價值就是市場價格,而目前的複制手段已經摧毀了藝術的權威。

回到盧浮宮,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無視"岩石中的麥當娜",直接前往蒙娜麗莎,盧浮宮收藏中的"岩石麥當娜"被認為是在1483年至1486年間完成的,它是萊昂納多達芬奇作品的完整記錄,想象它出現在市場上并打破了數億美元的記錄。是以,專業人士不一定會擠掉《蒙娜麗莎》的喧嚣,而是會在無人關注的《岩石聖母》面前停留很長一段時間。

社交媒體時代,蒙娜麗莎的“觀看之道”

列奧納多·達·芬奇,岩石聖母,盧浮宮收藏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作品,《蒙娜麗莎》背負着她的名氣,她的意義不僅僅是達芬奇的原創作品,更是社交媒體喧嚣的"炫耀"。

也許這就是當代的"觀看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