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0月2日電(記者辛臨霞)下班後,刷網"群衆平台"看到勞工關注的熱點話題,已成為中石油大慶鑽井工程公司勞工田雪花的習慣。
大慶鑽工約有4萬名員工,這一教育訓練鐵人王錦喜的老典型,在網際網路時代傳承其黨的建設工作的優良傳統,結合新形勢發展"從群衆到群衆再到網絡平台",工作崗位跟随職工上網, 面對真實的輿論。
2015年,平台1實名展現了公司幹部的晉升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崗位數量突破1個。超過20,000條評論緊随其後。海報上,王曉軒,是連隊的基層副隊長。沒想到的是,下午10點47分.m,她接到總經理辦公室的确認電話,然後公司組織部找她了解情況,并據此處理。
快速的回報和處理超出了王曉軒的預期,也讓更多的人對平台的關注和信任度加大,越來越多的員工通過它來反映問題,參與到企業的管理決策中來。自2013年7月營運以來,網絡"大衆平台"的通路量已超過50萬次,共有2000多名員工上崗,收到了回報和處理。
平台管理者崔正宇告訴記者,員工可以在網上、微信公衆号或手機短信中在平台實名或匿名釋出,無需稽核後立即上傳。平台不回避尖銳的問題,隻要不違法、不诽謗、不辱罵就删除文章、删除評論。
"以前,一些上司幹部可能不重視或淡化群衆反映的問題,但現在他們不敢放慢腳步,更加謹慎,在群衆平台上既對廣大職工進行公衆監督,又得到上級上司的重視和推動。"大慶鑽探勘探公司黨委副書記蔡克良說。
一些企業管理人員表示,能夠及時聽到群衆的聲音,這對協助管理決策和解決職工的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好處,網絡"群衆平台"成為企業做好群衆工作,改變幹部作風的新平台, 掌握思想輿論,促進決策科學民主。
"依靠員工來經營企業,我們需要讓員工感到依賴。大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大慶鑽井工程公司黨委書記董煥中表示,企業越大,越需要了解基層,管道越友善,需要聽到真實的聲音,這就要求各級企業幹部做好準備,不搞"鴕鳥政策"來避免問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