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阿拉伯研究》,2021年第4期
内容源
西方國家在埃及的殖民擴張,埃及傳統伊斯蘭教育的衰落,大規模改革的需要以及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引入,構成了穆罕默德·阿裡上司下的埃及教育改革的主要動機。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各種專業學校、建立各級世俗學校和派遣留學生,其教育結構呈現出"倒金字塔"的基本特征,突出實用主義,教育模式偏向精英教育,保留宗教教育。這次教育改革打破了埃及傳統伊斯蘭教育的壟斷,産生了以下效果:建構了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格局,促進了埃及文化事業的繁榮和埃及社會的思想解放,促進了現代埃及的工業發展,培養了實踐人才,保證了其他領域改革的順利實施。此外,精英出國留學等教育理念一直沿用至今。雖然埃及的教育改革為埃及教育的現代化開辟了道路,但其目的是保持阿裡的主導地位,總體上缺乏長遠規劃。
關鍵詞
埃及;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教育現代化
作者介紹
陳天石,博士,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常曉東,鄭州大學曆史學院世界曆史碩士生,2019年
身體

圖檔來源:Getty Images
關于現代化的意義,國内外有許多學派,有不同的看法。著名學者羅榮遠的觀點對國内學術界影響很大。"從廣義上講,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曆史程序,是指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在工業化的推動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導緻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轉變,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各個領域, 引起深刻而相應的變化;對于落後國家來說,包括現有傳統因素,通過系統的技術改造和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推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家,适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程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一般而言,現代化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三個次元。一般認為,現代化程序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
教育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實作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宗教教育分離和教育世俗化是關鍵。穆罕默德·阿裡(Muhammad Ali,1805-1848)被稱為"現代埃及之父",在他統治期間,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文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埃及人認為這是"埃及西化改革的開始"。穆罕默德·阿裡的改革對埃及曆史的程序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幾個世紀以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會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被馬克思描述為"當時奧斯曼帝國唯一活着的部分"。穆罕默德·阿裡的改革及其影響引起了國内外學術界的長期關注,本文試圖從現代化的角度探讨他的教育改革,揭示埃及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進而探索埃及現代教育的開端。
一、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背景
拿破侖于1798年入侵埃及,翻開了埃及曆史的新篇章。從那時起,探索适合您的現代化道路已成為埃及時代的命題。在穆罕默德·阿裡掌權之前,在他統治的早期,埃及面臨着複雜而嚴峻的内部和外部局勢。在内部,仍然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埃及處于散沙狀态,馬穆魯克,謝赫,奧斯曼軍團等三股政治力量正在為建立社會而奮鬥。與此同時,處于戰略地位的埃及也成為西方列強滲透和競争的目标,英國和法國在埃及開展商業活動和政治競争,以支援各自的代理人。穆罕默德·阿裡上台後,他開始了現代埃及的全面改革程序,因為他深刻意識到埃及在與西方的互動中的困難,學者們認為這是"埃及早期現代化的過程"。
埃及卷入西方競争浪潮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獲得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了獲得廉價的原材料和銷售市場,英法兩國開始殖民擴張,此時落後的農業區成為其掠奪的主要目标,奧斯曼帝國因其地理位置接近歐洲,整體實力下降率先首當其沖。英國、法國等國積極幹涉奧斯曼帝國的事務,企圖将其納入資本主義制度,導緻奧斯曼帝國被迫卷入當時歐洲複雜的國際關系。1798年,法國入侵埃及導緻奧斯曼帝國與法國之間的友好關系破裂,英國借此機會拉攏奧斯曼帝國并将其帶入反法陣營。簡而言之,衰落的奧斯曼帝國被迫進入西方權力鬥争的漩渦,成為英國和法國之間求愛和争奪的對象,而埃及則成為英法鬥争的焦點。
當時,埃及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省,但實際上它更加獨立,與英國和法國的關系更加複雜。英國不僅看中了埃及豐富的自然資源,還試圖将埃及作為其為東方而戰的重要基地。就法國而言,它希望通過控制埃及來逐漸建立其在東方的主導地位,埃及是切斷英國與東方關系并威脅英國主要海外殖民地印度的東西方戰略方式。拿破侖入侵并占領埃及是為了對抗反法同盟,但這嚴重侵犯了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利益,遭到了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反對。英國海軍打敗了法國海軍,切斷了法國和大陸的聯系,然後英國和奧斯曼聯軍對法國人發動了進攻。1801 年,在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盟軍的壓力以及埃及原住民的抵抗下,法國軍隊被迫從埃及撤軍。法國人從埃及撤軍後,英國人利用虛假的在位優勢支援馬穆魯克軍隊,同時統一奧斯曼帝國對埃及施加影響。面對複雜的形勢,以重建強大的阿拉伯帝國為目标的穆罕默德·阿裡決心進行全面改革,向西方學習,教育改革成為他廣泛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 埃及傳統伊斯蘭教育的衰落
當穆罕默德·阿裡提出教育改革時,埃及的傳統伊斯蘭教育已經落後于時代。埃及正規教育的興起很早就開始了,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的古代王國的曆史記錄中可以看到學校記錄。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後,埃及逐漸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埃及教育帶有強烈的伊斯蘭印記,清真寺成為主要的教育場所。
當穆罕默德·阿裡上台時,埃及的傳統教育已經落後了。宗教教育是主體,包括伊斯蘭教教育和基督教教育,但伊斯蘭教教育是主體。在教學内容方面,埃及傳統的伊斯蘭教教育主要是伊斯蘭教義,初等教育僅限于《古蘭經》和《聖訓》,雖然強調的是背誦經文,但學生并不需要了解知識。當時,埃及唯一的高等學府愛資哈爾大學,因為老式的,隻有宗教、語言、伊斯蘭法等課程,反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此時,西方國家見證了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教育走出了宗教的桎梏,世俗教育成為主流。相比之下,埃及的教育明顯落後于時代。正如弗洛倫斯·威爾遜(Florence Wilson)在《近東教育調查》(Near East Education Survey)中所說:"許多學科,如藝術、經濟學、生物學、傳統和現代文學、阿拉伯和歐洲文化,都沒有在埃及的任何一所學校設立或教授。"
在教學方法上,埃及傳統的伊斯蘭教育主要依靠老師的口語教學,學生反複記憶,比較枯燥的單。此外,埃及教育缺乏規範,突出表現在學校缺乏對教師資格的明确規定,這些教師主要是宗教或宗教學者,一些學校甚至沒有全職教師。畢業證書的授予也比較随意,族長可以自由決定對象、時間、方式等等。可以看出,在19世紀初之前,由于老式、枯燥的伊斯蘭教育以及時代潮流日益突出的不适應,尤其不能滿足埃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三) 穆罕默德·阿裡真正需要進行廣泛的改革
在穆罕默德·阿裡的上司下,埃及實行了廣泛的改革。為了有效落實改革措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軍事改革是穆罕默德·阿裡改革的核心,其首要任務是建設一支對官兵要求相對較高的新軍隊,而原有的伊斯蘭傳統教育遠遠不能滿足新人才的培養需求。為此,穆罕默德·阿裡當局建立了軍事和醫學院,如軍事學校、參謀學校、步兵學校和炮兵學校,為新軍隊教育訓練軍官、士兵和醫生。在政治改革方面,穆罕默德·阿裡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在中央一級建立了國務院和貿易外交、教育、陸軍、海軍、财政等部門,并在地方一級建立了省、縣、鄉、村行政管理部門。新的管理制度需要各級新的行政人員。為此,埃及在派遣國際學生到歐洲學習進階管理理念的同時,還設立了一所專門的行政學校來教育訓練管理人員。穆罕默德·阿裡為促進農業和工業做出了巨大努力,新型農業對育種、施肥灌溉和種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工商業要求從業者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但傳統的伊斯蘭教育未能培養出新的專業人員。作為回應,穆罕默德·阿裡希望通過農業和會計學校培養經濟改革和農業,工業和商業發展所需的新人才。是以,穆罕默德·阿裡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改革如果要成功實施,就需要補充教育改革。是以,在積極推行其他改革的同時,穆罕默德·阿裡也一直積極推動教育改革。
(4)引進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拿破侖入侵埃及對埃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盡管拿破侖統治埃及的時間不長,但他将歐洲先進的意識形态和文化帶到了埃及。1798年,拿破侖創立了埃及科學院,下設數學、實體、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四個系,以及圖書館、印刷廠、機械實驗室和實體研究室。埃及科學院的主要目的是在埃及發展和普及科學,為埃及帶來了新的教育模式,教學内容和教育理念。拿破侖還将科學研究和工程專家、文化學者和書籍帶到埃及,播下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意識形态和文化的種子。西方文明的引入對埃及傳統的伊斯蘭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産生了強烈的影響。兩個文明之間的強烈碰撞和沖突激發了埃及民族的覺醒,埃及人民開始思考民族複興的道路。同時,西方文明打開了埃及人的視野,讓埃及人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在與法國的艱苦鬥争中,穆罕默德·阿裡充分意識到法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傳統伊斯蘭教育的弊端和西方教育的優越性。可以說,拿破侖的入侵客觀上推動了埃及新教育的興起,成為穆罕默德·阿裡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外部驅動力。
簡而言之,穆罕默德·阿裡的改革符合埃及現代化的趨勢。雖然穆罕默德·阿裡不是土生土長的埃及人,但他将自己的命運與埃及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以振興埃及為使命,主動扛起改革的旗幟,推動埃及的現代化。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是埃及内外因素結合的結果,旨在實作埃及教育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也是埃及現代化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穆罕默德·阿裡統治期間,他引入了全面的改革,特别是在他執政的早期。在農業領域,穆罕默德·阿裡将土地國有化,建立了新的農業生産關系,控制了作物種植計劃,實行了農産品壟斷制度,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提高了農産品的經濟效益,建立了水利,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在軍事領域,他建立了新的陸軍和海軍,廢除了雇傭軍,并引入了征兵制。在工業領域,他效仿西方國家,建廠,發展工業。在行政領域,他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權力機構,将權力與教學權力分開。結合上述改革,穆罕默德·阿裡還進行了教育改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1)建立各種專業學校
在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之前,埃及在工程和手工藝等技術領域的教育訓練是通過學徒制而不是正規學校教育完成的。在與英法的鬥争中,穆罕默德·阿裡充分認識到新人才對富強的重要性,并開始效仿西方國家,在埃及建立各種專業學校,以培養各種新人才。穆罕默德·阿裡創辦職業學校的最初動機與軍事改革密不可分。為了加強埃及的軍隊,穆罕默德·阿裡最初選擇聘請外國專家進行新的軍事建設和軍事訓練。但由于其高昂的經濟成本和對外國專家的嚴重依賴,埃及決定建立軍事學校來教育訓練當地的埃及人。1825年,埃及建立了第一所員工學校。1826年,埃及在法國人的幫助下建立了第一所軍事學校。1834年,一所工程學校在埃及成立。此外,埃及還建立了步兵學校、炮兵學校和其他軍事學院。
除軍事院校外,穆罕默德·阿裡還逐漸擴大專業院校的建立,包括醫學、經濟學、行政學、翻譯學等領域。為了滿足新軍改革對醫務人員的需求,埃及于1822年成立了一所醫學院,向軍隊派遣了醫生和護士。1826年,埃及政府建立了會計學院。1834年,埃及政府成立了行政學院,以教育訓練新的管理模式所需的埃及當地管理人員。1835年,埃及政府建立了語言學校,提供英語,法語和意大利語等外國漢語課程,以及中文和哲學和法律課程,以培養專業翻譯人員,以彌補當時專業翻譯人員的嚴重短缺。在穆罕默德·阿裡(Muhammad Ali)時代,埃及政府還建立了農業學校,獸醫學校,礦業學校,藝術學校和綜合學院。據統計,在穆罕默德·阿裡時期,埃及共創辦了23所各類專業學校。這一時期,專業學校的教師多為國外聘請的專業人員,以及少數具有改革經驗和專門教育訓練的回國學生的本地人才。畢業後,專業學校的學生大多在軍隊或國家部門工作。這些專業學校為埃及的軍事訓練、經濟發展和管理培養了專業人員,有利于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
(2)建立各級世俗學校
在穆罕默德·阿裡時代,埃及建立了相對完整的世俗教育體系。穆罕默德·阿裡沒有廢除或改革宗教教育體系,而是建立了一個平行的世俗教育體系,從軍事科學、工程和醫學專業學校一直延伸到國小教育。
在新的世俗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首先發展起來。為了适應強軍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盡快培養軍隊和現代化建設各類新人才,埃及政府率先建立了軍隊、醫療、行政等高等院校。在這些高等院校的幫助下,埃及教育訓練了一些軍官、工程師、醫生、技術人員和其他專業人員。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好學生的支援,但舊的伊斯蘭傳統教育已經無法提供适合它的優秀學生,這進一步催生了世俗的中等和初等教育。為了加速世俗中等和初等教育的發展,並解決高等教育學生短缺的問題,穆罕默德·阿裡當局設立了多所新的初等和預備學校。新國小是為預科學校提供的優秀學生,畢業後可以進入預科學校深造,其辦學制度為3、4年,教學内容主要是讀寫、文法、修辭、算術、宗教知識等。新國小一般實行寄宿制,對校内學生實行準軍事管理。預科學校有4或5年的曆史,主要包括語言,曆史,地理,工程,軍事技術,數學,書法和繪畫。畢業後,預科學校的學生可以進入軍事,醫學,行政,語言和其他學校繼續深造并成為專業人士。多年來,到1836年,埃及有50所世俗國小和兩所世俗中學,分别有5,500名和2,000名注冊學生。
新學校的管理人員和教師大多分為兩類:高薪外國專家學者和受過專門教育訓練的返校學生。他們掌握了西方先進的知識文化、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總體水準明顯高于傳統伊斯蘭學校的師資隊伍。政府還積極制定政策,鼓勵學齡兒童上世俗學校。世俗國小一般實行免費教育和住宿,學生獲得一定數額的津貼和衣物等物品。總的來說,穆罕默德·阿裡已逐漸建立起來更完整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級世俗教育體系。
(3) 派遣留學生
派遣國際學生是穆罕默德·阿裡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穆罕默德·阿裡派學生到歐洲留學主要考慮三點:一是國際學生作為埃及向西方學習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直接向先進國家學習軍事、技術、管理等知識,這群學生可以用于埃及的社會建設,進而促進埃及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其次,國際學生作為彌補外籍教師短缺的重要手段。穆罕默德·阿裡希望回國的國際學生成為新學校的教師,進而緩解新學校的教師短缺和聘請外籍教師的高昂成本。第三,國際學生作為外國專家的替代者是一股重要力量。穆罕默德·阿裡希望國際學生成長為國家改革所需的各種新人才,進而逐漸減少該國對外國專家的依賴。"阿拉伯兒童應該記住他們從外國技術人員那裡學到的東西,以便将來可以取代他們,"他訓示說,并承諾"誰先學習,誰将獲得更高的薪水,并晉升為工頭。"
穆罕默德·阿裡(Muhammad Ali)的政府很早就開始将國際學生送到國外。1809年,埃及将國際學生送到意大利的裡窩那、米蘭和羅馬。但在1813年之前,被派往意大利和法國的埃及學生通過私人輔導獲得專業知識,而不是以有組織的方式派遣國際學生團體。1813年,埃及派遣第一批國際學生前往法國和意大利學習軍事。據統計,從1809年到1818年,共有28名學生被派往歐洲。1826年,穆罕默德·阿裡又派出44名國際學生前往歐洲學習軍事、政治、醫學、生物、化學、農學、藝術和考古學,成為穆罕默德·阿裡時代當局派遣的最大一批國際學生。從1813年到1847年,埃及分九批向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地派遣了319名留學生。埃及學生在歐洲學習先進的軍事知識,管理方法,科學和技術以及資産階級思想和文化。回國後,他們進入軍隊、各級政府部門、教育系統、現代化工廠等重要崗位,逐漸取代外國專家。
總的來說,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基本點是改革傳統的伊斯蘭教育,打破宗教對教育的壟斷,建立西式現代世俗教育,促進埃及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型。這次教育改革是埃及近代史上相對成熟、成功的改革。在學習西方經驗的基礎上,穆罕默德·阿裡在通過各種手段發展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措施相輔相成,不僅促進了當時埃及教育文化的發展,也推動了其他領域的改革,進而促進了埃及富國和社會的現代化。
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特點
作為埃及現代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不僅具有教育現代化改革的共同共同點,如宗教與教育脫鈎、世俗教育的興起,而且其獨特的特點,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育結構呈現出"倒金字塔"
從教育結構上看,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呈現出明顯的"倒金字塔",高等教育被優先發展,而中國小教育的發展則滞後。為了滿足有錢有勢的士兵對各類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穆罕默德·阿裡首先建立了軍事、工程、行政、醫學、會計、農業等高等專業學校。是以,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不僅始于高等教育,而且在教師、教育基金、教育設施等方面也極大地有利于高等教育,這影響了中學和初等教育的發展。中國小教育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平衡,導緻專業學校的學生缺乏有效的保護。為了解決專業學校學生不足的問題,穆罕默德·阿裡當局開始進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世俗國小和預科學校。雖然"倒金字塔"的教育結構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規律,但在短時間内迅速培養了埃及一批急需改革的新型人才,基本滿足了埃及改革建設的需要。雖然世俗國小和預科學校的建設落後于專業學校,但其建立為專業學校提供了高品質的學生來源,并逐漸取代傳統宗教學校成為專業學校學生的主要提供者,緩解了專業學校學生的壓力,提高了專業學校學生的素質。
(2)教育改革凸顯實用主義
無論是改革的目的還是改革措施,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思想都凸顯了強烈的實用主義。就改革的首要目的而言,穆罕默德·阿裡推行的教育改革不是埃及教育的發展,而是為富國服務,推動其他領域的改革。就改革本身而言,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三大措施是務實的。一是建立各類專業學校,就是要快速培養富國和強軍各類進階人才。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主要是為國家的軍隊建設、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直接為軍隊服務的職業學校占主導地位。第二,建立世俗國小和預科學校旨在解決專業學校和高等教育學生不足的問題。第三,派遣外國學生的目的是直接從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并以外國學生取代外國人在埃及的地位。換句話說,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基本目的是解決當時埃及面臨的關鍵現實,普遍缺乏長期規劃。
(三) 改革模式有利于精英教育
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不是要為大衆創造大衆教育,而是要為少數人創造精英教育。盡管埃及利用外國專家和返校學生建立了各級世俗學校,但穆罕默德·阿裡一直對大衆教育持謹慎态度。穆罕默德·阿裡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寫道:"歐洲的不幸是教育傳播到社會各階層的結果,他們處于危機之中,無法阻止所發生的事情。如果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榜樣,那麼我們的責任就是隻教人們如何讀寫,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完成勞動的任務,教育人人不能超過這個限度。"這清楚地表明,穆罕默德·阿裡并不關注普及教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他實施的教育改革也有利于精英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改革的重點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精英教育的性質。隻有具有科學知識基礎的人才能進入各種專業學院和大學,但這樣的人在當時的埃及很少見。平民兒童從一開始就很難接受專業的科學教育,而精英兒童從小就有能力接受西式教育,這使得精英兒童更有可能進入感興趣的專業學校。
其次,與傳統的伊斯蘭學校相比,穆罕默德·阿裡創辦的世俗國小和預科學校的數量普遍較少,整體入學人數也很少。是以,隻有少數學生能夠進入世俗國小和預科學校,大多數學齡學生無法進入世俗學校接受新形式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精英兒童往往可以進入世俗學校,優先進入世俗國小和預備學校,而平民兒童在世俗教育方面面臨看不見的障礙。
第三,埃及送外國留學生也具有精英教育的性質。當時,埃及派出的外國留學生人數有限,規模不大。在國際學生的選拔過程中,貴族子女和官員子女也将得到優先考慮,平民家庭子女在歐洲學習将更加困難。
(4)保留宗教教育
保護宗教教育也是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一個特徵。教育與宗教分離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中,宗教領域的教育改革相對有限。在埃及,烏裡瑪(宗教學者)長期壟斷教育。穆罕默德·阿裡建立了教育部,負責該國的教育,進而剝奪了烏裡馬對教育的壟斷。但是,穆罕默德·阿裡(Muhammad Ali)沒有在傳統伊斯蘭教育的大學營愛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進行改革,而是主張從愛資哈爾畢業生中派遣歐洲學生,或者将其中一些人送到新學校,将他們培養成新的"烏裡瑪"。穆罕默德·阿裡沒有對伊斯蘭教育進行重大改革,因為伊斯蘭教育在埃及根深蒂固,他希望獲得伊斯蘭宗教團體的支援,以確定其政治基礎,而且與其他改革領域相比,宗教改革并不緊迫。
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上述特點,與當時埃及局勢的影響和穆罕默德·阿裡自己的個人選擇密切相關。是以,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也反映了埃及現代化程序的局限性。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沒有改革傳統的伊斯蘭教育,而是采取了一種繞過傳統伊斯蘭教育的方式,創造了一種新的現代世俗教育,這導緻了埃及現代教育并非完全脫離宗教控制,宗教教育仍然占據重要地位的局面。
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影響
雖然教育改革不是穆罕默德·阿裡改革的核心,但其教育改革對當時埃及的教育環境、改革進程和社會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打破伊斯蘭教育的壟斷,埃及的世俗教育與宗教教育共存的教育格局逐漸形成。穆罕默德·阿裡對教育改革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世俗教育體系,這為埃及教育的現代化開闢了道路。在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之前,埃及的教育主要是傳統的伊斯蘭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為宗教服務,而不是提高人口的整體知識水準,這阻礙了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無論是教學内容還是教學方式,傳統教育都不利于學生思想的拓展和思想啟蒙。面對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教育體系,埃及的傳統教育嚴重脫離時代發展,明顯不符合現代發展潮流。穆罕默德·阿裡努力向歐洲國家學習,廣泛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積極發展世俗教育,打開埃及世俗教育的大門,推動埃及教育從傳統伊斯蘭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
埃及世俗教育的發展影響了伊斯蘭教育在埃及教育中的主導地位,打破了伊斯蘭宗教教育的桎梏。但穆罕默德·阿裡并沒有深刻改革傳統的伊斯蘭宗教教育體系,愛資哈爾是獨立于世俗教育體系和其他宗教教育體系的,埃及教育已經形成了世俗教育與宗教教育并存的雙重格局,這種教育模式一直延續到21世紀。2016/2017學年,埃及有11,250所學前班,35,105個班級和124.4萬名學生;50,000;11,667所預科學校,110,000個班級,472.6萬名學生;3,334所高中,41,296個班級和164.1萬名學生。在愛資哈爾教育系統中,2016/2017年,有3,567所國小,30,245個班級和938,000名學生;333人,班級13,873人,學生401,000人;
埃及教育的雙重制度在現代埃及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世俗教育體系和愛資哈爾上司的宗教教育體系共同構成了現代埃及的教育體系,成為現代埃及普及教育和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另一方面,世俗教育體系與愛資哈爾上司的宗教教育體系在教育内容上是相輔相成的,世俗教育強調知識體系的建設和現代知識的提供,而宗教教育則強調灌輸宗教信仰,塑造道德觀念。兩者的結合對現代埃及人的理論知識學習和思想塑造産生了重要影響。當然,世俗教育與宗教教育不僅相輔相成,兩者之間的鬥争是不可避免的,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代思想與宗教信仰之間的沖突與沖突,二是雙方對教育資源的争奪和教育主導地位。此外,雙元制教育制度導緻埃及不同的精英教育制度,世俗教育制度和宗教教育制度産生了世俗精英群體和宗教精英群體,他們的利益不一緻,這與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密切相關,以建立世俗教育體系, 但不是要進一步改革傳統的伊斯蘭宗教教育體系。
第二,促進埃及文化的繁榮,促進埃及人思想的解放。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推動了埃及翻譯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埃及從歐洲國家購買軍事、工程、科學、經濟、藝術等書籍,并組織翻譯。埃及還建立了專業語言學校來教育訓練翻譯人員。語言學校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各種外語書籍的翻譯。翻譯運動推動了埃及阿拉伯語的改革。在翻譯活動過程中,譯者發現阿拉伯語缺乏與西方科學相對應的術語,改革了阿拉伯語,吸收和借用了大量的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單詞,并創造了許多新單詞。阿拉伯語的改革不僅更新和豐富了阿拉伯語詞彙,而且促進了從古典阿拉伯語到現代阿拉伯語的過渡。
作為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重要産物,返校學生也為埃及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接觸到歐洲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内容後,國際學生感到埃及的教育落後,回國後,大力推進埃及的教育改革。在國際學生的推動下,埃及教育的課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除了射擊、軍法、防禦工事、軍事偵察等軍事科目外,還有語言(阿拉伯語、土耳其語、波斯語、法語等)、代數、幾何、曆史、地理、書法、繪畫、實體、土地測量等學科,門類比較齊全。進入教育體系後,這些留學生遵循西方教育模式,積極參與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的改革。翻譯和教育的改革促進了西方資産階級思想的傳播,如自由、平等和民主。學生們不僅學到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還學到了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的"隐秘過程"。這些"隐秘課程"在埃及的傳播,進一步推動了伊斯蘭現代主義在埃及的興起,加速了埃及人民族意識的覺醒。
當時埃及學生的代表人物包括埃及現代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裡法·塔赫塔維(Rifaa Tahtawi)和"埃及現代教育之父"阿裡·穆巴拉克(Ali Mubarak)。1826年,塔赫塔維随國際學生團團長前往法國,但很快轉為國際學生學習翻譯。在法國學習的五年中,他努力學習法語,廣泛閱讀有關法律,哲學,文化的書籍,并積極吸收資産階級思想和文化。回到埃及後,塔赫塔維首先擔任翻譯和教學人員,然後擔任語言學校的經理。1842年,他擔任《埃及紀事報》的主編。留學歸來後,塔赫塔維緻力于将先進的西方文化介紹給埃及社會,主持翻譯了大量西方著作,成為埃及翻譯和西方現代思想引進的領軍人物,對伊斯蘭現代主義的形成産生了重要影響。阿裡·穆巴拉克于1844年赴法國學習,在此期間,他非常重視法國教育體系的研究。回國後,阿裡·穆巴拉克積極投入埃及教育體制改革,建立了科學館、圖書博物館等文化教育機構,為推動19世紀埃及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助力現代埃及工業發展。在穆罕默德·阿裡時期,埃及推行其工業化戰略,建立了許多現代工廠和軍事工廠,包括民用工廠,如紡織,制糖,造紙,染料和武器,硝基,火藥,造船等。埃及現代工業的發展,不僅得益于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直接引進,而且與教育改革培養的新勞工、新人才密切相關。勞工是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現代工廠比傳統作坊需要更多的知識和素質,傳統的宗教教育無法提供比對的知識,很難培養出适合新型工廠的勞工。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造就了現代埃及工業發展所需的新勞工群體。據統計,當時埃及各工廠約有31,000名勞工。此外,在現代埃及工業發展過程中,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培養了新型人才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一方面,相關專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工廠成為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進行技術研發或日常管理,以確定工廠的有序運作。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回國成為工廠技術人員,利用從歐洲帶回的先進科學技術,更新埃及工廠的生産技術,不斷提高埃及工業産品的品質。一些學生回到家鄉,成為埃及現代工廠的經理,在那裡他們實踐了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在歐洲學到的商業理念,促進了埃及工廠管理的轉型和生産類别的轉型。
埃及的工業發展迅速,而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已經産生了新型的勞工和各種人才。在紡織工業方面,埃及于1816年開始建造第一家紡織廠,到1829年已經建立了近30家棉紡廠,擁有1,459台紡紗機和1,215台織機。在軍事工業方面,開羅城堡軍工廠的火炮工廠中的房間成立于1820年,有1,500名勞工,每月鑄造三到四個炮門,槍支工廠中的房間有900名勞工,每月生産600,700支法國步槍。在1830年至1840年間,僅在亞曆山大造船廠就建造了18艘海軍艦艇,其中兩艘擁有130門火炮,八艘擁有100門火炮。
最後,要培養務實人才,確定其他領域改革順利實施。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不僅培養了教育和文化領域的人才,而且培養了改革所需的行政、經濟和軍事人才,進而為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在政治上,穆罕默德·阿裡在馬穆魯克的部隊被撤走後開始建立中央和地方管理系統,這需要大量的新經理來支援它。為了培養埃及急需的行政人員,穆罕默德·阿裡創立了行政學院,其學生畢業并在行政部門的各級工作,成為埃及政治改革的倡導者和推動者。穆罕默德·阿裡除了自力更生培養行政人才外,還積極派國際學生到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管理經驗等。回國後,學生們積極參與政治實踐,用所學的先進知識推動埃及的政治改革。無論是行政學校的學生,還是回國的學生,都是政改措施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穆罕默德·阿裡的經濟改革涉及土地稅制、農業、工業等,教育改革培養的新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土地制度和稅制的實施和完善,以及農業發展和産業進步,離不開會計學校、農校、技工學校等專業學校畢業生的實踐和努力,也離不開返鄉學生向西方先進經驗學習。軍校培養的各種新型軍事人才,為埃及建設新型軍隊提供了必要的高素質人才。是以,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培養了各類實踐人才,為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此外,穆罕默德·阿裡的一些教育改革思想一直延續到今天。首先,精英們出國留學。穆罕默德·阿裡選擇精英到西方學習,為埃及精英在國外接受教育開辟了道路。從那時起,埃及的精英們紛紛出國留學接受教育。埃及的大多數精英選擇前往西方接受教育。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埃及留學學生人數分别為8,709人、10,257人和11,627人,其中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留學。在出國留學的埃及學生中出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在美國學習的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 Xavier)和在法國學習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Boutros-Ghali)。埃及總統也大多在國外學習,如穆巴拉克三次到蘇聯深造,穆爾西在美國有多年的學習和教學經驗,塞西曾前往英國和美國學習軍事。
第二,在國内發展外國教育。為了與傳統教育決裂,穆罕默德·阿裡創辦的各種軍事和專業學校都聘請了歐洲人來教書,這可以看作是埃及外國教育的雛形。2002年,埃及頒布了第101号《私立大學法》,并在埃及建立了私立外國大學。開羅的美國大學以埃及最高水準的教育和教育成立。21世紀,埃及法語大學、開羅德國大學、埃及日科技大學、埃及中文大學、埃及加拿大埃及大學等也相繼成立。這些外國學校已成為埃及公共教育和愛資哈爾教育的重要補充。
第三,發展技術教育。穆罕默德·阿裡建立的專業學校可以看作是埃及技術教育發展的開始。這種培養人才的理念也一直傳承到今天。技術教育發展的任務和目标包含在2014年憲法,2016-2020年工業和貿易發展戰略以及埃及2030年願景中。2016/2017學年,埃及有179.3萬學生從事技術教育,包括241所農業學校、5050個班級和21萬名學生;41所,17,697個班級和705,000名學生,1,122所工業學校,25,014個班級和878,000名學生。
綜上所述,教育改革是穆罕默德·阿裡現代化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它沒有颠覆傳統的伊斯蘭教育體系,也沒有完全将埃及教育從宗教限制中解放出來,但它導緻了埃及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在并行發展的局面的形成,打破了埃及對傳統伊斯蘭宗教教育的禁令。 打開世俗教育發展之門,促進西方先進科學思想文化知識在埃及的傳播,促進埃及教育現代化轉型,符合埃及現代化趨勢。但也應該指出,與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他的統治,缺乏長期規劃,更加務實。此外,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動的,并沒有真正赢得埃及公衆的心。盡管在職業學校和世俗的中國小接受免費教育,但當時的埃及人不願意上這些學校,擔心畢業後會被配置設定到軍隊,許多學生會被強行帶進來。不幸的是,在穆罕默德·阿裡之後,與其他改革一樣,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被其繼任者繼承,許多世俗和專業學校被關閉,埃及的教育倒退了。然而,埃及精英翻譯的西方作品和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過程中建立的文化機構繼續存在,仍然起着思想啟蒙和文化教育的作用,培養的各種新人才也在埃及各個領域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埃及教育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為開發中國家教育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是把握時代發展趨勢,積極謀求教育改革。穆罕默德·阿裡看到了新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巨大變化和埃及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到現代化改革勢在必行,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進入21世紀後,第四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由于缺乏先進技術而落後。開發中國家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曆史機遇,就必須認識到教育對先進技術的重要性,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二是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堅持教育發展的正确方向。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一些措施違背了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如把高等教育發展放在中國小教育之上,注重精英教育,反對大衆教育,制約了埃及教育的現代化程序,不利于埃及教育的長遠發展。開發中國家應該看到穆罕默德·阿裡教育改革的不足,并從改革中吸取教訓。
第三,注重學習和吸收國外經驗,引進先進的教育成果。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是當時從西方教育中學到很多東西的産物,特别是引入世俗教育模式。正是基于對當時西方高等教育的模仿,穆罕默德·阿裡的教育改革,才能利用西方國家經過長期探索的有益成果,快速有效地達到預期目标。今天,開發中國家的教育發展普遍落後于發達國家,存在許多弊端和困難,我們應該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如以色列的卓越教育、美國的啟發式教育、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等。
第四,教育現代化要注重繼承和發展傳統教育。雖然宗教教育分離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道路,但埃及伊斯蘭教育體系的發展表明,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并非完全對立,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以,開發中國家在實作教育現代化轉型時,應注意對繼承和發展傳統教育的批評,吸收傳統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引導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過渡。總之,開發中國家教育現代化不僅要借鑒發達國家教育發展的經驗,而且要結合國情,找到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契合點。
(本文僅供作者個人參考,并不代表中東研究所的立場和本微信使用者号。)
本訂閱側重于中東研究的主要理論和實踐問題,釋出上海中文大學中東研究所的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