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春磊 山東省威海市人民檢察院研究室主任個人公衆号:深夜糖。原标題:風雨過後珍惜彩虹。

"我不想讓他長大!他太可愛了。我喜歡他可愛的小笑容!我希望他保持小,我不想在我100歲的時候死去。
我被午休時間搖晃的視訊所感動。小妹妹非常愛她的弟弟,擁抱他,哭泣,告訴她的母親她的感受。視訊看了好幾遍,起初我對着螢幕笑了起來,然後淚水充滿了我的眼睛。看着可愛的寶寶,我也想學習小妹妹的視訊,對兩個孩子說:媽媽希望你永遠不要長大,永遠陪着媽不想死在 100 歲。
天在抗疫緊張狀态下,難免是我心底下降下來的郁悶難受,禁足、關、看、輪轉,雖然他們還沒有到達抗疫的第一線,但看到、聽到的都是關于疑似、确診、感染、死亡等消息。在閱讀大寶的同時,他接着用了一些流行的英文單詞:隔離、新型冠狀病毒,也要了解為什麼"新"翻譯為"新"而不是"新",因為病毒以前從未見過,很新穎,很少見。
在官方資料和案例之前,感覺神經是麻木的,思想有時會短路,哲學上的三重殺戮問題經常出現在大腦中: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做什麼!很多文章的想法不會繼續下去,很多時候想寫,思維處于僵化狀态,情緒不能像以前那樣容易被調動起來,整個人都非常郁悶。據估計,這是疫情的負面影響。
這些天,常常在人生的意義上去思考,現在我們辛苦苦幹什麼,努力向上,積極向上?為了什麼辛苦、辛苦、表殼、勞動的形狀?為了什麼度過早晨的鐘聲,暮光鼓,寒冷的冬天,炎熱?之前非常關注服裝、食物、通訊、能見度、認知度,其實回頭看,都是一些煙雲,轉瞬即逝。現在突然明白了,這個世界,除了生與死,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當下,真的不想要什麼成長的平台、個人價值、職業榮耀,隻想盯着兩個孩子,看着他們歡笑吵架,早上一起醒來,晚上睡懶覺,不羨慕富富,隻求歲月安靜。
在給小寶讀睡前故事時,小寶對《鼹鼠的城市故事》很感興趣,要求每天晚上都讀一讀。它講述了一個用推土機推平森林并大量建造新城市的人的故事。雖然鼹鼠和他的同伴們得到了一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補償,但他們并沒有适應橡膠森林的内部裝飾,最終騎着天鵝,逃離了咆哮的高樓城市,尋找新家。
反思現在的生活,其實和書中說的很相似。在城市化程序中,人們越來越依賴交通的發展,高層建築的擴散,網站的擴大,以及網上訂貨、網上購物、上門、享受和大力推廣這種生活方式。"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的概念越來越受歡迎,享受便利生活的人往往忽視了集約化生活的隐患,對于未來的風險往往在"一切皆備"的漠不關心的姿态下。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我接觸到的世界是自然而有機的。飲用水從院子裡的井裡"搖"起來,吃的食物和蔬菜從自己的土地上長出來,被子也是純棉。當時,孩子們沒有零食和玩具,最喜歡的一餐是"花飯"——将瓜芋頭腌制的卷心菜蒸熟。當然,家裡的電子裝置并不多,隻有大型家電——電視機因為村裡的電壓不穩定基本上是被布蓋狀态覆寫的,是以沒有光污染、電磁輻射和近視。人們的生活範圍很小,旅遊的概念很少,周圍很多人最遠的地方是小鎮的大集。那時的天空很藍,水裡有小魚,田野裡有無盡的野花,生活簡單而快樂。
我在我的作品中幻想了未來世界将如何發展,乘坐飛機旅行,蔬菜自動生長和收獲,按需分發食物......但從未想過未來會有霧霾,污染,輻射,超級病毒。雖然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在無所不能、好鬥的現代社會中,人類仍将受到自然的控制,仍将有許多難題無法破解,仍将被病毒殺死。
疫情爆發前,我們将盡量做到物質享受最大化,住大房子,換高檔車、豪華裝修,旅遊景點從國内城市不斷向國外景點拓展,嬰兒食品玩具和日常服裝也考慮使用國際品牌,城市規模越大,材料需求就越大。人們從最初對水質差、空氣污染、激素添加、甲醇超标的憤怒,到今天的習慣,仿佛生活環境的變化與個人行為無關,與目前消費主義的盛行無關。經曆過疫情,考驗生死,隻覺得這些是多麼荒謬,隻有家庭的安全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為了預防和控制感染,要求居家隔離,要求外出戴口罩,要求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口稠密的地方,門要充分消毒,人與人之間的排隊超過1.5米......許多網民昵稱"歐洲"的生活方式。事實上,這些措施不僅在疫情期間,通常還應該注意。人口堆積确實增加了病毒傳播的機會,接觸不潔物品也會導緻疾病,糞便傳播的現象必須注意,洗手後洗手是常識和良好習慣。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小細節,因為疫情被重新審視,很多沒有養成習慣,現在需要認真培養,這也是戰争"疫情"抗疫的收獲!
你怎麼能看到彩虹而不經曆風雨?高大上的說法我不能說幾句話,爆發後,我不想去杯,也不想帶唱歌,不想串吃火鍋踩遍世界名河,隻想帶孩子去郊區,尋找藍天清澈的草地, 躺在樹蔭下,聽鳥兒,聞到花香,感受微風,回歸自然,擁抱自然。
願你我好起來,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