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飛到西雙版納的一年中,拍了很多照片,但對于食物的産量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手頭沒有資訊,也不喜歡編造,是以等機會,今天來一個叙述。
近日,淘寶給一本八年前的雲南美食書,記錄了不少雲南菜單、少數民族風味,包括一句講"山竹米飯"的做法,晚上似乎能夠回憶起,河邊夜市品嘗竹米的場景和味道,一邊清晰思考,一邊回憶過去,一邊分享實踐。
在西雙版納的時候,有時去星光夜市,有時去河邊夜市,星光夜市适合打卡拍照,河邊夜市更适合我這種尋味的人。
西雙版納的河濱夜市,燒烤多了,烤豆腐多了,果汁多了...隻有一個攤位出售竹米。如果我沒有看到舊的資訊,我會稱它為"竹米",因為北方人無法分辨出竹子的種類。它的入口有竹香,實踐和資訊記錄是相似的,我在這裡統稱為"香味竹米飯",了解很多朋友的手指,也就不足為奇了。
河邊夜市上,攤位上賣的是兩個年輕人的竹米,一段新鮮的竹子裡裝滿了米飯,然後放在敞開的木炭裡烤好。這與大江南北小吃街上活躍的竹米大不相同,想想那些重新使用的竹罐就胃口了。
我想要一個竹米,年輕人從炭火中挑出一個,然後竹皮的頂部用刀劈開,露出竹膜緊緊包裹着的米粒,拿手,一陣竹香,一口垂下來,伴随着絲滑酥脆,竹膜裂開,米飯在嘴裡。
吃竹膜的感覺很美妙,也許從竹膜的第一印象來看,小時候買了一支笛子,有一個洞需要粘貼竹膜,會給人一種愉悅的音色。當時賣長笛膜的地方是一家百貨公司,樂器類商品都分到一個角落裡,長笛膠片用口琴、口哨、吉他弦放在玻璃櫃裡,裹在一張白紙裡,當覺得這薄薄的東西貴的時候,怕吹笛子,吹過去......如今,珍貴的樂器,與米飯混合在嘴裡咀嚼的感覺,是不是很美妙?
一吃,問攤位小夥子,這麼純正的食物,能賣到北方,比如冷鍊運輸?他說竹子要用新鮮的竹子,一旦冷凍的味道肯定不如現在好,再想想這個一次性的竹桶會消除賺錢的念頭。
晚上翻開書,看舊資料中彜族風味記錄在"香竹飯"的做法,有新鮮竹子資源的朋友,可以試試。原料需要嫩竹、花生米、大米或紫米。花生米和米飯1:5。生産方法是:将花生炒香、去皮、搗碎。米飯洗淨,與花生米混合,裝入竹桶中,在水中浸泡4-5小時,用香蕉葉塞緊。
炭火時,把竹桶傾斜在火上燒熱,到竹桶表面燒焦,砰的一聲,香蕉葉砰的一聲,取出竹桶,沿竹桶周圍用錘子均勻裂開,剝掉竹皮,取出竹膜緊緊包裹的米柱,切成薄片。特點是:香味濃郁,白柔和,是彜族人的名字。
我在河邊夜市品嘗了米柱,味道不一樣,米飯不高,比較清爽一些,有香卻不濃,個人感覺香味為淡,豐富為濃郁。
期間,西雙版納還去小屋嘗了嘗,香蕉葉在米飯上,性味不是很高,油膩微味,跟朋友告訴我,這頓飯在手裡,吃越好。
在河邊夜市遇到竹米,竹皮燒後不是很燒焦,而是褪色出那層醒目的綠色鮮豔竹子,田野探查和書本記錄不一樣,不知是不是一回事。
有趣的過程有時與探索非常相似,樂趣和神秘都在其中,不僅書中有玉石、金屋的樣子,食物的過程也是一樣的。探索店鋪的口味,不是到處免費吃喝小廣告,而是要深入挖掘事物、選材、知識、烹饪知識,借用"吃"為"道"。我是品味,了解媒體,了解食物,了解食物。你怎麼知道?稍微了解,稍微了解,稍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