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航天科技集團:弘揚航天精神 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

作者:追趕小天才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标題:航天科技集團:弘揚航天精神,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

新華社記者 胡偉

新一代載人飛船測試飛船傳回艙強度大,天前1号火星車模型閃亮亮相,以中國空間站複雜3D模型為代表,以嫦娥五号月球探測器為代表的多批"明星展品"都與觀衆見面...在剛剛結束的第13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結合近期空間工程任務熱點和後續發展規劃,選取了170多件空間科技成果,通過各種形式與公衆見面,全方位展示空間科技集團探索浩瀚宇宙, 航天工業的發展,空間動力建設的生動實踐。

結果的背後,離不開高水準的人才。多年來,航天科技集團堅持黨管理人才的原則,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形成了新一代空間專家的布道,新一代青年才俊在人才培養鍊條上不斷奮鬥,打造了一大批以燕人為代表的高水準創新團隊, 神舟、北鬥、長征5日。

人才——持續成功的重要保證

火箭運載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在今年的航展上,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等多類型運載火箭車型,即将迎來400枚發射長征火箭"家族"的首次亮相,吸引了觀衆的目光。

一枚火箭、一枚又一枚發射的成功背後,離不開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支援。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驅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航空航天應該依靠高水準的創新人才來實作高水準的科技自力更生。

截至2020年底,航天科技集團研究所學生學曆占員工總數的27.9%,大學學曆占29.1%,科技人才占49.8%,大學學曆占37.1%。

近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長征五号、長征7号、長征8号等代表的新一代綠色運載火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頻譜更加完善,承載能力大大提高,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躍居世界前列。

從2006年發射到2016年首次成功飛行,長征五号運載火箭已經開發了10年。研發團隊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十年磨一箭",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掌握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技術......在高水準科技人才的支援下,是我國航天事業持續成功的重要保證。

精神——必備的法寶代代相傳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北鬥群網到月球搜尋,太空精神一直是中國航天事業進步的必備法寶。

兩院院士都是國家的财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榮耀。在航空航天領域,一批受人尊敬的老院士、老科學家帶着祖國的心,為人民服務,追求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爬梯子,放學後頒獎,成為一句好話。

航天科技集團目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國家級專家130人。各類高層次人才數量在中央企業前列。

半個多世紀以來,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員會顧問、"七一獎章"獲得者陸元軒在慣性導航與自動化領域所做的開創性和基礎性工作,為我國衛星火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飛彈等領域。

從探月到天下探火,航天科技集團五所技術顧問,"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雖然70多歲,依然堅持一線科研,每一次重要發射、關鍵作業,都有他現場坐鎮的身影。

"無論是載人航天還是月球探測,無論是衛星還是北鬥,有幾件事特别重要:第一,我們都是為了國家利益而做,各行各業都支援它;航天員有一個特點,一定會首先完成國家使命。葉佩建說。

厚植——充分發揮人才主導發展戰略的作用

多年來,航天科技集團黨組堅持黨管理人才原則,大力實施人才強戰略,造就了以孫家東、鮑偉民、李東、孫澤洲等中年青年為代表的科技領軍人才隊伍,打造了以閻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團隊, 神舟、北鬥、長征五

回顧過去,航天科技集團的人才工作呈現出以下突出特點:一是堅持"人才高度就是事業高度"的理念,在重大工程主戰場上識别、培養和使用領軍人才,孫家東等老一輩航天員克服困難和障礙,創造天基産業故事,向青年講述, 在青年中分享。

展望未來,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彥生表示,要把學習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的精神,轉化為做好人才的強大動力,轉化為推動人才工作高品質發展的思想和主動性,轉化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生動實踐, 不斷開創航天科技集團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未來,我們将進一步增強做好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人才主導發展的戰略作用,全方位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繼續深化人才發展機制改革,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加快建設世界級航天企業集團,全面開啟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吳彥生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