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航天科技集团:弘扬航天精神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标题:航天科技集团:弘扬航天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新华社记者 胡伟

新一代载人飞船测试飞船返回舱强度大,天前1号火星车模型闪亮亮相,以中国空间站复杂3D模型为代表,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为代表的多批"明星展品"都与观众见面...在刚刚结束的第13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结合近期空间工程任务热点和后续发展规划,选取了170多件空间科技成果,通过各种形式与公众见面,全方位展示空间科技集团探索浩瀚宇宙, 航天工业的发展,空间动力建设的生动实践。

结果的背后,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坚持党管理人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形成了新一代空间专家的布道,新一代青年才俊在人才培养链条上不断奋斗,打造了一大批以燕人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神舟、北斗、长征5日。

人才——持续成功的重要保证

火箭运载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在今年的航展上,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多类型运载火箭车型,即将迎来400枚发射长征火箭"家族"的首次亮相,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一枚火箭、一枚又一枚发射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持。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驱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空航天应该依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来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

截至2020年底,航天科技集团研究生学历占员工总数的27.9%,本科学历占29.1%,科技人才占49.8%,本科学历占37.1%。

近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长征7号、长征8号等代表的新一代绿色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频谱更加完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跃居世界前列。

从2006年发射到2016年首次成功飞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发了10年。研发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十年磨一箭",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掌握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在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支持下,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成功的重要保证。

精神——必备的法宝代代相传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北斗群网到月球搜寻,太空精神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进步的必备法宝。

两院院士都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荣耀。在航空航天领域,一批受人尊敬的老院士、老科学家带着祖国的心,为人民服务,追求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爬梯子,放学后颁奖,成为一句好话。

航天科技集团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国家级专家130人。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前列。

半个多世纪以来,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员会顾问、"七一奖章"获得者陆元轩在惯性导航与自动化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和基础性工作,为我国卫星火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导弹等领域。

从探月到天下探火,航天科技集团五所技术顾问,"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虽然70多岁,依然坚持一线科研,每一次重要发射、关键作业,都有他现场坐镇的身影。

"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月球探测,无论是卫星还是北斗,有几件事特别重要:第一,我们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做,各行各业都支持它;航天员有一个特点,一定会首先完成国家使命。叶佩建说。

厚植——充分发挥人才主导发展战略的作用

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党组坚持党管理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战略,造就了以孙家东、鲍伟民、李东、孙泽洲等中年青年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了以阎总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团队, 神舟、北斗、长征五

回顾过去,航天科技集团的人才工作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坚持"人才高度就是事业高度"的理念,在重大工程主战场上识别、培养和使用领军人才,孙家东等老一辈航天员克服困难和障碍,创造天基产业故事,向青年讲述, 在青年中分享。

展望未来,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彦生表示,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转化为做好人才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和主动性,转化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生动实践, 不断开创航天科技集团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人才主导发展的战略作用,全方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继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世界级航天企业集团,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吴彦生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