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經濟能夠保持高品質發展,農村發展就會有良好的外部環境。10月16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林毅夫在主旨演講中闡述了如何在新的發展模式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林毅夫認為,以國内周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調整,就像一艘大型航空母艦,無論國際如何波動,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的經濟才能更加穩定。
他貫徹了新發展格局下的鄉村振興戰略,深入闡述了建構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分析了目前國際國内形勢,提出要在百年巨變下增強發展信心,抓住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國内外兩個市場, 兩種資源,擴大服務業比重,逐漸提高國内大循環比重,實作經濟健康優質發展,為鄉村振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産業繁榮、生态宜居、農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繁榮。
"經濟是基礎,随着産業的蓬勃發展,還有其他幾個領域容易解決。在林毅夫看來,突出産業的繁榮,找準各個地方的産業優勢,然後在"有效市場"的環境下,發揮"政府換政府"的作用,将比較優勢轉化為競争優勢。
一般來說,農業是土地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勞動力和技術密集型農業。山東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濰坊壽光等都是技術較好,能生産出優質的農産品,并能滿足收入水準作為未來崛起的美好期望。"林毅夫說。
在林看來,農業可能是"卡住脖子"就是食物。由于糧食開發是土地高度集約化産業,土地資源稀缺,在這種情況下,要努力實作進口來源的多樣化,利用自身的技術、人力和财力優勢,在國外培育糧食生産基地。
不過,林毅夫強調,"糧食特别是口糧,要把飯碗放在自己手中,18億畝紅線政策必須堅決執行,糧食是土地密集型的,沒有土地就沒有生産糧食的辦法。"此外,其他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作物還有發展空間,以便不斷提高科技水準,提高食品品質。
林毅夫認為,糧食不具備比較優勢,是以農民必須給予生産補貼,"随着收入水準的提高,糧食受到高度保護,高度補貼。"
林毅夫說,在新的發展模式下,中國經濟充分利用了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即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相信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穩定和高品質發展。
找記者、找報道、求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赤路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點情報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