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沂蒙明珠——九間棚

幾個月前,這個位于魯蒙山革命老區中心地帶的小山村的名字九棚進入了我的耳朵,山東省攝影協會在這裡舉辦了攝影函授講座,并在這裡建立了創作基地。後來,由于紅色二代也是退役軍官一世,越來越關注它的奇迹故事。它就像一塊強大的磁鐵吸引了我,決心親眼看看這些奇迹是如何發生的。我們驅車兩個半小時從泰安出發,沿G3向南行駛至曲阜以南進入G1511(紫蘭高速公路),向夢山口高速南行進327國道約28公裡,沿山水泥寬敞的盤山路進入九個棚屋景區。

沂蒙明珠——九間棚
沂蒙明珠——九間棚

在辦公室劉主任的帶領下,我們見到了九個棚村副書記連世東。連書記熱情而詳細地為我們介紹了過去的九大發展變化。藝術總監應邀陪同他參觀了村莊。晚飯後,當我再次帶着車頭燈來到九個棚子拍照時,那種安靜、清涼、那種凄美深深地打動了我。為了盡量捕捉當年的生活氛圍,我在石屋裡放了一盞燈,用大燈照亮了石屋的外牆。挂在牆上的玉米和辣椒讓我真正感覺到我生活在一個刀與火的時代。

沂蒙明珠——九間棚

<h3>九個棚子的故事</h3>

說起"九棚"的起源,有一段苦澀的曆史。傳說,在清乾隆六年的時候,有一對劉姓夫婦為了逃避沙漠,來到龍頂山,發現了一個天然石棚可以避難,旁邊有一個山泉喝水,然後住了下來。從這石棚當房子,石闆當床,刀火,滋養。後來,随着人口的逐漸增加,石棚被分成九個棚子,命名為"九棚"。此後,祖先在這裡生活了200多年,直到1963年全部搬出石棚。

沂蒙明珠——九間棚

<h3>苦功</h3>

九個棚村位于山東省平義縣東南部海拔640米的龍頂山上。過去的九棚、陡峭的山巒、四崖、貧瘠的土地、匮乏的水資源、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極其惡劣。從1741年到1963年,九個棚子長期生活在石棚裡,過着貧困和孤立的艱難生活。直到1983年,人均淨收入不到100元,村裡女生競相結婚,村外女生不想嫁進來,當時村裡有177人,有13個單身漢。九間小屋一直在努力改變家鄉的面貌。從1984年開始,劉家坤作為村兩委代表,帶領全村黨員建設電、修路、修水、果樹,辛勤耕耘了五年,把窮落後的"幹山"變成了"流明山的明珠",鑄就了"團結拼搏、毅力、毅力、拼搏"的九棚精神, 成為全國農業戰線艱苦奮鬥的典型。

沂蒙明珠——九間棚
沂蒙明珠——九間棚

1991年,九家棚下山入城經營企業,在縣内建有花崗岩廠、工程機械配件廠、塑膠廠等企業。1999年,劉家坤從北京大學學習兩年後歸來,帶領九個棚屋開九個棚子。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曆時13年,"金銀花育種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九峰1号金銀花。通過平義縣九個棚、金銀花卉專業合作社和六家子公司遍布全國,已在全國推廣種植10萬畝的九峰第一金銀花卉。以金銀花卉為主導産業,九棚收購齊黃中藥片公司和山東大陸藥業有限公司,建立大陸醫藥工業新廠區和金銀花茶産業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好種子選擇-推廣種植-幹花買賣-中藥, 食品研發生産"的全産業鍊企業。

沂蒙明珠——九間棚

<h3>老革命區</h3>

九個棚村所在的天寶山區是魯夢老革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争期間,這是八路軍第115師開辟的敵軍基地,羅榮融、蕭華等老革命者在這裡戰鬥和工作。至今,還保留了"天寶山戰場"、"北海銀行魯南印鈔廠遺址"等地的景觀。許多淮海戰役都拎着煎餅袋,從這裡推着原軍的獨輪車,發動了戰役的勝利。

沂蒙明珠——九間棚
沂蒙明珠——九間棚

<h3>現在有九個棚子</h3>

現在九棚景區已經是一個裝備精良、路況平坦、信号覆寫、服務優良的成熟景區。這裡50000畝果園連成一體,春秋四季宜人。特别是在三月,山中,鮮花盛開,色彩缤紛,置身其中,如在花海中,如在圖檔中。虎巢大峽谷、千年藤樹、吊心、峰、張朗背姜山等景觀,自然創世,鬼工。龍門、龍頂山天池、天壇水庫、天湖水庫、天水運河、環城公路一覽無餘。老房子儲存完好,有着深厚的曆史感。新景區現代舒适,特别适合自駕遊。目前,九個棚屋景區已成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AAA級國家旅遊景區"。

沂蒙明珠——九間棚
沂蒙明珠——九間棚

我見過《中國企業報》主編、新華社資深記者、研究員李進先生,明年春花盛開的時候,我将再次走進龍屋頂的九個棚村。

沂蒙明珠——九間棚

專欄作家: 史克威爾 更新: 2016.01.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