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無瘧疾國家的背後,是中國對瘧疾的科學認識和精準的控制政策。

該圖檔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微信公衆号。
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新聞稿稱,中國已正式獲得該組織的消除瘧疾認證。公報說,中國的瘧疾感染從1940年代的3000萬減少到零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瘧疾在我國被消滅之前,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流行病曆史。
中國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瘧疾流行的87個國家之一,隻有12個國家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消除瘧疾認證。
中國是一個人口衆多、地理面積廣、瘧疾流行地區多的國家,這僅僅是因為其地理和氣候特點,才使中國成為瘧疾多發國家。從曆史上看,中國在消除瘧疾方面經曆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瘧疾在3000萬年前就存在于世界上。研究人員在一塊古老的琥珀化石中發現了攜帶瘧疾寄生蟲的蚊子,該化石已被現代科學證明為瘧疾的病原體,主要由蚊子傳播。
中國戰國時期(403-221年前)的瘧疾被準确記載,當時《儀式》被寫在《孟丘之夏,人瘧疾》和《秋瘧疾感冒病》的記錄上。同期,《黃帝書》記錄了40多個"瘧疾"字,以及《瘧疾》專文。
從那時起,中國南方和其他地方的瘧疾就被記錄在《24世紀》中,但瘧疾并不是這種疾病的唯一名稱,氡氣和氡氣是瘧疾的其他術語。韓武帝在征召嶽月時,"多幹活,兵無血刃病死123人。東漢馬援助率8000人馬南征召(越南),"軍後疫情災民十四五"規劃"
三國時期,朱格昀"五月驅兵進入無毛、月清水煙高。誓言會适度獎勵三人,如何不怕招七名垂直勞務。"朱格良率軍攻克氩氣,南平是在3月下旬225.M.至226年2月中旬。
氡有多重含義,一是大量的蚊子、寄生蟲(如血吸蟲病),它們傳播瘧疾、痢疾等傳染病。在古代,當瘧疾不為人所知時,意大利語中瘧疾的單詞也被稱為"風"。
唐代杜甫的《送月舟賈斯瑪六歲八周倪八人制君二櫃老五十韻》有:"偏僻淡,山體厚山的石泉。宋世旭忠宣傳說,"将被征用到國家,其地面發炎,死亡123人。"
明朝徐洪祖《徐霞客遊日記九》記載,"弟兄們勸大家不要做任何事情,這是發炎的正毒藥,怎麼不能輕易抛出。"清朝遠征緬甸",直到戰争結束,一名士兵的死亡人數一直是10比78。
近年來,瘧疾在中國造成了一些重大災害。雲南莽鄉是著名的瘧疾地區,有5000名彜族居民,到1949年隻剩下1800多人。然而,它現在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鎮,人口數以萬計。
另一個是清末,雲南四毛開始傳播瘧疾,無休止地移動,原來人口78萬人,到1949年,西奧城隻剩下944人。中國的西雙版納民謠說:"十個人到盧拉,九個人很難回家;
在古代中國,瘧疾還不是很好了解,例如,古代的氡病是指許多不同的疾病,但氡主要是指瘧疾,特别是惡性瘧疾。
在青蒿素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進行實驗。攝影:侯少慶,新京報記者
新中國成立後,瘧疾防治的日益精準化開始了
自1949年以來,科學研究和瘧疾預防一直提上議事日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後,中國對瘧疾的認識和預防越來越精準。
20世紀40年代末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有1829個瘧疾流行區和縣,約占當時縣縣的80%,感染病例約3000萬例,死亡率約為1%。
從那時起,研究人員從病理學和病原體中科學地了解了瘧疾。瘧疾是由瘧疾引起的寄生蟲,主要通過蚊子傳播,周期性冷熱為最重要的特征,導緻脾髒腫大,貧血和腦、肝、腎、心、腸、胃等各種綜合症造成的損害,嚴重死亡。
瘧疾分布廣泛,發現于北緯60度至南緯30度之間,生活在人體内并引起瘧疾的瘧疾寄生蟲有間歇性瘧疾寄生蟲、三日瘧疾寄生蟲、卵型瘧原蟲、惡性瘧原蟲、惡性瘧疾,影響全球16億多人。
2019年,雲南省西雙版納縣鎮中心衛生醫院隔離病房将有蚊帳、螢幕等設施。以前,這裡已經隔離了大量的瘧疾患者。照片來自北京 News.com。
在中國,除青藏高原外,瘧疾的傳播最為普遍,遍及全國。惡性瘧原蟲排在第二位,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以雲桂、兩廣、海南為主。長江北部和南部省份三天的瘧疾病例分散。雲南和廣東僅報告了少數卵形瘧疾病例。
憑借對瘧疾的科學認識,中國根除瘧疾的行動穩步向前發展。2006年,原衛生部制定了《國家瘧疾控制規劃(2006-2015年)》,明确了瘧疾控制政策、重大技術措施、抗瘧藥使用原則等,并于2007年将瘧疾納入國家免費治療的重大傳染病範圍。
2010年5月,原衛生部會同發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12個部門制定并印發了《中國根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确定了"到2015年除雲南外所有地區均無地方瘧疾病例;到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地方瘧疾病例;到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病例;到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病例;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病例;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病例;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病例;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病例;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例;2015年,除雲南省外,所有地區均無瘧疾病例;2015年,關鍵行動計劃是"1-3-7"戰略,即在一天内報告病例,在3天内完成調查,确定其他病例和傳播風險,并在7天内采取蚊蟲控制等措施,以確定疫情不會蔓延。
瘧疾控制主要展現在噴灑殺蟲劑和使用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以及防蚊和防蚊行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早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将驅蟲蚊帳作為控制瘧疾的幹預措施之前,中國就已經大規模使用蚊帳,主要在四川、廣東、河南和江蘇等省,大大降低了這些地區的瘧疾發病率。
消除瘧疾也取決于藥物。1967年,中國政府啟動了523計劃,這是一個旨在尋找瘧疾新療法的研究項目。這項全國性的努力涉及來自60個機構的500多名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了青蒿素- 青蒿素聯合療法的核心化合物,是當今最有效的抗瘧藥物。
2019年5月29日,雲南省瘧疾控制研究所專家董學樹在雲南省寄生蟲病控制研究所的蚊子标本室。照片來自北京 News.com。
青蒿素的發明為中國和其他瘧疾消除國家做出了貢獻,中國的主要發明家屠瑜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7年,中國首次沒有報告本地瘧疾病例,99.5%的地區、83.3%的直轄市通過了瘧疾消除評估,上海成為第一個通過省級瘧疾消除評估的城市。
要獲得無瘧疾認證,一個國家或地區必須有嚴格的标準,即連續三年沒有本地瘧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快速瘧疾檢測和監測系統,以制定瘧疾預防和控制規劃。
現在,中國已經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消除瘧疾認證,表明中國為世界衛生做出了貢獻,公共衛生和生命不再受到瘧疾的影響。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我們當然需要保持警惕,防止瘧疾再次發生。
□ 張天宇(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