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自1974年以來,6月5日被指定為世界環境日,2021年的主題是"生态系統恢複",中國的主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
2021年6月5日,"六五"環境日2021全國家園活動在青海省西甯市舉行。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将推動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場所體系,完善自然保護區監管體系和生态保護紅線,守住自然生态安全邊界。加快實施重大生态系統保護與恢複工程、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築建國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六五"環境日全國家活動現場。(章節/Instagram)
青海省鳥島自然保護區自建立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來,青海省探索自然保護區已有四十多年的曆史。青海省建立了8類109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8%。"一個保護區在大陸有兩個省,"青海省自然生态保護司司長任勇說,在這個過程中感到很多困惑和困難。
如核心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緩沖區不允許旅遊和生産經營活動,導緻道路修繕、電力等改善民生的活動也受到了影響。
青海正在探索出路。目前,青海省根據上級指導方案調整了自然保護區的分類,"三區兩區變"——從原來的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轉變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方周末記者林方舟/Instagram)
<h3>優化保護區劃分:三個區域變為兩個區域</h3>
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青海省共有11個自然保護區,布局涵蓋三河源區(三河源、可可西裡、玉樹龍堡)、青海湖流域(青海湖)、泸連山脈(榆蓮山、大通北川源區)、柴達木盆地(格木湖楊林、柴達穆索林、德林哈克魯克湖-托松湖、諾木洪)、黃河幹流區(沿主流區)。
近年來,青海省的生物多樣性恢複迅速。青海湖是青海湖獨有的稀有物種,裸鯉資源量從2001年的2592噸增加到2020年的10萬噸,增長了38倍。中國對角羚羊(Platts)在國家層面的數量已從1994年的300多隻增加到2020年的2,700多隻。
在國家層面保護動物 Platts。(新華社/Instagram)
然而,處理保護生态環境與改善民生的關系,一度成為自然保護區的難題。
"起初,青海的自然保護區太大了,一個保護區就是大陸兩省的面積。任勇介紹,根據自然保護區的規定,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這對于小型保護區非常有效,但對于生态功能保護的三江源、廬連山、青海湖等大型保護區,卻帶來了一些麻煩。由于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和緩沖區禁止旅遊和生産經營活動,一些地方鄉鎮和村莊往往位于核心區域和緩沖區,道路建設和電力等改善民生的活動受到影響。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制度的指導意見》,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原則上禁止人類活動,限制人類活動。
于是,保護區"三區一成兩區"——從原來的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變成了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任勇介紹,目前青海省自然保護區的整合優化已有報道。"三區兩區"符合青海實際情況,"經過調整優化,原有涉及民生區發展的核心區域将成為總控區。保護區的總面積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青海盡可能将原有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原住民搬遷,出台一批草原生态保護補貼激勵政策。牧民也在尋找其他就業管道,如在城市工作,傳統藏族服裝,手工藝品等,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任勇說,僅在三江源地區,草原補充獎勵政策每年撥款超過20億元。除放牧補貼外,還有13項補貼,如免費義務教育費用和冬季取暖補貼。
<h3>旅遊:邁向生态體驗與環境教育</h3>
自然保護區土地保有權問題是制約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的另一瓶頸。我國的土地所有制為國家和集體所有,而保護區土地的很大一部分屬于國家和集體的集體所有或共同所有。任勇介紹,《自然保護區條例》對土地管理和生産經營活動管理權限沒有明确界定,導緻保護區管理難以協調生态功能的保護,難以解決原住民對保護區生産經營的問題。
任勇表示,國家已啟動自然保護區法規修訂,預計問題将得到解決。
青海自然保護區基本覆寫三江源區、青海湖盆地、盧連山地區、柴達木盆地、威水盆地五大生态闆塊。
景觀中最吸引人的區域往往也是重要的生态保護區域。關于保護與生态旅遊的關系,任勇表示,在保護區規劃初期,保護區劃定的面積往往比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在青海,而且在全國各地。
青海省協同保護與生态旅遊的關系經曆了一個過程。任勇說,一開始嚴格管理,不準遊客進入,後來根據社會需要,适當開辟了一批旅遊景點。在此過程中,盡量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态功能的影響,一方面限制旅遊路線、時間、規模等,另一方面高海拔條件困難,避免建設一些旅遊基礎設施,進而減少遊客的停留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青海省也總結了保護旅遊應向生态體驗和環境教育方向發展的經驗。"讓人們體驗到大自然的美與震撼,進而激發他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任勇說。
南方周末記者 林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