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凡超
因為青海省生态環境廳的邀請,與媒體做了一個分享,葛玉秀早早來到會議室等候。他靜靜地坐在會議室後面的角落裡,手裡拿着他的公文包,裡面裝着每個人的野生動物卡。這些他印在卡片上的瀕危野生動物的照片,是他随身攜帶的"紀念品",無論他走到哪裡,他都會把它們分發給觀衆中的每個人,進而打開了他對動物好奇心的份額。

葛玉秀被生态環境部聘為特約觀察員,圖為葛玉秀及生态環保吉祥物"山地""小水"照片受訪人為圖檔
在電腦投影下,一張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飛翔、奔跑或捕食的畫面展現在衆人面前,他熱情地分享了青海野生動物保護的故事,很難想象眼前的人竟然是68歲的花甲老人。
從1995年到現在的26年間,葛玉秀用鏡頭記錄了青海野生動物及其生活環境的變化。他去青海湖250多次,去三江源23次,深入可可西裡無人區14次,拍攝各類動物照片10萬餘張,寫野生動物和生活環境反映文章150餘篇,在全國舉辦"聚焦野生動物,聚焦生态環境"公益講座560餘場。
葛玉秀是"綠色中國2010-2011年度人物",今年被生态環境部聘為特約觀察員。"野生動物是生态環境的風向标,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産物,自然是許多複雜生态系統的有機整體,"他說。如果生态環境不好,野生動物就會減少,生态環境會更好,野生動物就會增加。"
與攝影
今年是葛玉秀在青海工作51年,也是他在中國共産黨工作的第48個年頭。1970年從山東省曹縣參軍,在青海軍區服役24年。最初的接觸攝影始于1978年,這是他軍旅生涯的第8個年頭,由于他在軍隊中的出色表現,葛玉秀逐漸從普通軍官晉升為連隊教官,讓他能夠接觸到相機,并開始拍攝反映部隊生活的照片。
1979年夏天,當公司從黑闆報紙出來時,幾名士兵被黑闆報紙的排版所吸引,看着讨論,看起來不一樣,葛玉秀按下快門,把這張反映軍人生活的照片放到青海日報上,沒想到這張照片被采納了,這讓葛玉秀深受鼓舞。
退伍後,葛玉秀利用業餘時間繼續将他塞斯獻身于攝影。1995年,他首次踏上青海湖鳥島,被藍水藍天震撼的鳥兒飛翔的場景,在不到0.5平方公裡的鳥島上,栖息着10多萬隻候鳥。他開始迷戀鳥類的王國,從那時起,一直"走出畫面"的葛玉秀就專注于野生動物攝影。
栖息在青海湖畔的鳥兒,葛玉秀
在拍攝觀察中,葛玉秀試圖了解鳥兒的情感世界,他向 www.thepaper.cn 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展示了他的照片,同時解釋道:棕頭鷗像影子一樣飛翔的精神;
2002年,他上司青海省第一個生态民間網站青海青海,讓人們了解關愛野生動物,傳遞環保理念,用圖像保護自然。葛宇對鳥類的認識、對鳥類的熱愛和鳥類保護的行為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認可,媒體稱贊他為"青海湖鳥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請他做一個特聘專家。
成為中國對角羚羊的代言人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秀在前往布哈河口的路上,在前往布哈河口的路上,在前往青海湖拍攝的路上,遇到了七隻黃褐色的綿羊狀動物,并排成一排,沿着草原奔跑。
"葛先生,普氏原羚羊!"青海湖保護區幹部們喊道。葛玉秀趕緊舉起相機拍下,在專家确定就是這張照片後,填補了"普氏原羚羊"圖檔的空白,葛玉秀成為中國第一個捕捉到普氏原裝羚羊的人。
葛玉秀,普氏在青海湖畔的原羚羊
當時,石膏還不到300隻,這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物種,比大熊貓更稀有。拍攝Platts原始羚羊的興奮也使葛玉秀決心拯救極度瀕危物種。從那時起,他開始了保護環境的漫長旅程。
葛玉秀對普氏原羚羊進行了長期的觀察、拍照、咨詢資料和跟蹤研究。從青海湖畔的牧民到科研院所咨詢專家,了解"普氏原羚羊"的生活習慣、活動模式、分布情況,更系統地掌握了過去和現在生活的物種。葛玉秀利用會議和商務考察的機會,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咨詢專家學者在Platts原羚羊,反映情況,提出保護意見和建議,同時,他還參加了中外專家對品種的實地考察。
葛玉秀在後續研究中了解到,普氏原始羚羊是以俄羅斯時期的博物學家普氏原羚羊于1875年發現的第一個發現命名的。然而,普氏原羚還是一名專業的情報官員,身穿外衣的遠征四次來到中國,不僅竊取了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資訊,制定了進攻中國的路線圖,掠奪了中國的西夏文物、動物标本,還殺害了40名藏族同胞。
"中國物種喊出對中國有罪的外國人的名字,甚至不為當地人所知,這是一種全國性的悲哀。葛玉秀認為,在愛國主義的驅使下,考慮到Platts原羚羊是我國獨有的,其雄性有一對與其他羚羊不同的角,呈角黑色環角,征求了相關專家的意見,2004年8月,文章稱Platts原羚羊應該有一個中文名字——"中國斜角羚羊"。
從2006年開始,葛玉秀向青海省委、省政府下發了《建立中國對角羚羊專屬保護區》《中國對角羚羊作為青海湖周邊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吉祥物》《關于加強中國對角羚羊的推廣、保護和利用》等8項決策參考。他還多次向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政協上司彙報,一再向林業、環保、旅遊等部門和媒體反映情況。
葛玉秀說:"生态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标志,野生動物是生态環境的名額,尤其要把保護珍稀野生動物放在突出的位置。中國對角羚羊應該是青海動物多樣性的象征之一。"
在葛玉秀的充分呼籲下,2006年,第五屆青海湖周邊國際自行車大賽組委會采納了葛玉秀的提議,将中國對角羚羊确定為"環湖賽跑"的吉祥物,制作卡通"十字星"形象,擴大了中國對角羚羊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2007年12月在青海湖北岸的崗察縣成立了第一個"中國對角羚羊特别保護區", 2009年9月17日,在恒河縣哈爾蓋鎮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對角羚羊保護站"。
為保護生态環境發聲
如今,世界上瀕危動物Platts原有的羚羊(中國對角羚羊),種群數量已大大恢複。www.thepaper.cn 新聞(www.thepaper.cn)從青海省生态環境廳獲悉,20世紀90年代隻剩下300個普氏,經過多年的保護,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000個。
"他真的把野生動物當成自己的孩子,這就是為什麼野生動物不僅是葛先生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玉順說,他多年來一直在拍攝中國對角羚羊。今天,在衆多關心和呵護中國對角線羚羊的狂熱者的幫助下,瀕危物種正在逐漸增加,正在從滅絕的危險中走出來,我們應該記住,一位老人一直陪伴着它們。"
由于葛玉秀對中國對角羚羊的救援和保護的貢獻,2009年12月被崗察縣政府聘為"中國對角羚羊保護站名譽站長";今年"六五環境日"當天,他被生态環境部聘為特約觀察員。
通過對瀕危物種的認知和保護,葛玉秀意識到,所有的野生動物都需要關注和保護。從看一隻野生動物,到看青海高原上所有的野生動物,盡你所能,通過自己去驅趕周圍的人,喚起人們對保護整個生态環境的關注和關注,葛玉秀說,這就是他一生的能量。
6月,青海湖畔的鲱魚"半池清水半池魚"正在上演,隻有青海湖周圍殘留的瀕危物種拼盤栖息在那裡。
"幾年後,我走不動,拍不到,即使坐在沙發上,我也會享受海灘,即使躺在床上,我也能感受到草原的廣闊。那些美好的過去,美好的回憶,将成為我一生遙遠的冥想。"葛玉秀說。
負責編輯:鐘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