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攝影師葛玉秀給普氏起了個中文名字——"中國對角羚羊"。葛玉秀.
溫/于琳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生态環境部将2021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旨在進一步喚醒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或許被譽為中國"生态屏障"的青海可以給出一些答案。
今年3月,一隻成年雪豹闖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一名農民家中,沿着海北藏族自治州崗察縣的高速公路行走,看到成群結隊的受保護動物盤在路邊閑逛。
在青海,人們可以看到,他們周圍的生态環境正在逐漸好轉。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11">生态改善,路邊可以看到成群的珍稀動物</h1>
中國攝影師拍攝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動物。葛玉秀.
6月3日下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恒河縣哈爾格鎮305國道北側的大片土地上,十幾隻普氏原羚羊悠閑地在田間低頭覓食。
"現在環境好多了,草比以前多了,路邊沒有垃圾,這些羚羊(即Platts原羚羊)在放牧時沒有看到,而且近年來它們逐漸增加,現在經常被看到。正在放牧的66歲佟學福告訴中國通訊社,他的家人住在附近,有30到40英畝的土地,主要種植油菜籽,這些羚羊經常來家裡吃蔬菜。
童雪夫道:"趕不上來,因為有蔬菜吃,趕走這些羚羊會回來的。
Platts是中國獨有的最小哺乳動物物種,也是中國和世界有蹄動物中最瀕危的物種之一。
從曆史上看,Platts已經擁有數以萬計的羚羊。但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由于栖息地喪失,牲畜沖突和偷獵,人口下降到不到150人。今天,青海湖是platts在世界上僅存的栖息地。
根據人口普查,2007年普氏天然氣集團的人口約為300人。在多方的救助下,瀕臨滅絕的Platts原羚羊物種逐漸從瀕危狀态中走出來,種群數量已明顯恢複,目前Platts原羚羊年均數量穩定在2700多隻。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局局長何玉邦表示,哈爾蓋鎮的大片耕地已成為普氏原羚羊的重要栖息地,新修修的農田水利工程為普氏原羚羊預留了通道,建立了普氏原有的羚羊飲水池。
何玉邦說,從2019年植被監測結果顯示,保護區植被平均高度12厘米,生殖分支平均高度22.2厘米。說明保護區植被生長生态環境狀況良好,對保護區野生動物和當地牲畜的生存發育十分有利。
<青海湖裸鯉數量>h1級"pgc-h-right-arrow"data-track""81"增加了38倍。</h1>
葛玉秀.
在崗察縣,不僅盤片的原生羚羊種群正在恢複,裸鯉種群——青海湖獨有的魚類——也在通過湖魚繁殖、繁殖放生、打擊偷獵等多年的保護措施而恢複。
崗察縣位于青海湖北岸,青海湖裸鯉(又稱鲱魚)遊泳是世界上三大奇魚遷徙景觀之一。每年夏季6-8月,數百萬條裸鯉魚流經流入青海湖的河流排卵,崗察縣的哈爾蓋河、沙流河、泉濟河、布哈河、吉爾曼河成為青海湖産卵的主要選擇,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特景觀。
日前,在剛察縣泉吉鄉泉濟河建設的青海湖裸鯉魚遊泳通道,濃密的裸鯉魚聚集在大壩前,正掙紮着向上遊動,一群中頭鷗在盤旋等待捕食的機會。
青海湖裸鯉是草木生态的核心種類,如果沒有裸鯉,湖中的藻類就會在洪水中生長,青海湖候鳥也會失去食物。
青海湖裸鯉救援中心推廣研究員餘洪芳告訴中國新聞社,裸鯉魚是青海湖中一種獨特的魚類,生長緩慢,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複。裸鯉的保護,即青海湖食物鍊和生态系統的保護,對青海湖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系列資料顯示青海生态保護的有效性:青海湖裸鯉保護區超過10萬噸,比最初的保護增加了38倍,鳥類數量從1990年代的189種增加到220多種。雪豹、藏羚羊、普氏原羚羊等珍稀瀕危動物的數量逐年增加,雪豹數量已增至1800多隻。
<h1級"pgc-h-箭頭右"資料軌道""82">守護綠水綠山,建構國家生态安全屏障</h1>
自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1975年,經過不斷努力,青海省共建立了8類各級自然保護區109個,總面積2.658億平方公裡,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8%。基本覆寫三江源區、青海湖盆地、廬連山地區、柴達木盆地、蘇水盆地五大生态闆塊。
青海省生态環境廳生态廳廳長任勇告訴中國新聞社,這些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遺産、改善生态環境品質、維護國家生态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中國生态環境部自然生态保護司司長崔樹紅說。保持自然生态安全邊界,就是守住國家生态安全的底線。
崔樹紅說,一是要保持"山林田湖草"的空間分布面積,確定面積不減。二是保持生态服務功能,讓"綠水綠山"具有更高的價值。第三,保持自然生态系統的承載能力,做到"三線一",對抗各種生态破壞和環境污染。
青海是國家的生态屏障,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高海拔地區,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是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高寒生物天然物種資源。
任勇表示,在國家的關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青海省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自十八大以來,全面、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來看,青海省濕地資源面積持續增加,物種數量顯著增加,生态系統功能保持穩定。
去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要站在人類文明責任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和諧相處,建設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立了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制定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2011-2030年)》,劃定了生态保護紅線,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實施了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有效保護了野生動物種群及其栖息地安全。
<h1類""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83">"保護珍稀動物,我們是受益者"</h1>
攝影:Yu Lin。
"崗察縣北是延蓮山,南是青海湖,地理位置很重要,無論如何生态環境保護都應該放在第一位,"崗察縣副縣長季希偉告訴中國通訊社,是直通列車記者,但保護普氏原羚羊,青海湖裸鯉不是經濟發展的障礙, 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以前沒有魚,現在裸鯉魚已經成為一種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居民和遊牧民族的收入,"季說。
"保護普氏原羚羊,保護青海湖裸鯉,我們是受益者,"姬說,未來我們也展現了羚羊的價值,普氏原有的羚羊形态已經成為一種淨紅動物氣質,我們正在建設一個科學館、體驗館,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普及生态保護知識,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的就業和旅遊收入。
接下來,青海湖景區将繼續依托現有生态資源,建設普氏原有羚羊保護科學研究中心,打造中國普氏原羚羊保護科研高水準研究平台,做好科研成果向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科研保護、生态科學保護工作, 自然體驗與戶外環境教育功能,實作生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中國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生物多樣性奠定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基礎。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隻有全社會齊心協力,尊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統一和生态保護,才能謀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國家是直通車
編輯:張鶴源
編輯: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