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自1974年以来,6月5日被指定为世界环境日,2021年的主题是"生态系统恢复",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2021年6月5日,"六五"环境日2021全国家园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将推动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场所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监管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快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筑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六五"环境日全国家活动现场。(章节/Instagram)
青海省鸟岛自然保护区自建立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青海省探索自然保护区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青海省建立了8类109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8%。"一个保护区在大陆有两个省,"青海省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任勇说,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多困惑和困难。
如核心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不允许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道路修缮、电力等改善民生的活动也受到了影响。
青海正在探索出路。目前,青海省根据上级指导方案调整了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三区两区变"——从原来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转变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周末记者林方舟/Instagram)
<h3>优化保护区划分:三个区域变为两个区域</h3>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省共有11个自然保护区,布局涵盖三河源区(三河源、可可西里、玉树龙堡)、青海湖流域(青海湖)、泸连山脉(榆莲山、大通北川源区)、柴达木盆地(格木湖杨林、柴达穆索林、德林哈克鲁克湖-托松湖、诺木洪)、黄河干流区(沿主流区)。
近年来,青海省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迅速。青海湖是青海湖独有的稀有物种,裸鲤资源量从2001年的2592吨增加到2020年的10万吨,增长了38倍。中国对角羚羊(Platts)在国家层面的数量已从1994年的300多只增加到2020年的2,700多只。
在国家层面保护动物 Platts。(新华社/Instagram)
然而,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一度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难题。
"起初,青海的自然保护区太大了,一个保护区就是大陆两省的面积。任勇介绍,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这对于小型保护区非常有效,但对于生态功能保护的三江源、庐连山、青海湖等大型保护区,却带来了一些麻烦。由于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和缓冲区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一些地方乡镇和村庄往往位于核心区域和缓冲区,道路建设和电力等改善民生的活动受到影响。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制度的指导意见》,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原则上禁止人类活动,限制人类活动。
于是,保护区"三区一成两区"——从原来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变成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任勇介绍,目前青海省自然保护区的整合优化已有报道。"三区两区"符合青海实际情况,"经过调整优化,原有涉及民生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将成为总控区。保护区的总面积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青海尽可能将原有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原住民搬迁,出台一批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激励政策。牧民也在寻找其他就业渠道,如在城市工作,传统藏族服装,手工艺品等,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任勇说,仅在三江源地区,草原补充奖励政策每年拨款超过20亿元。除放牧补贴外,还有13项补贴,如免费义务教育费用和冬季取暖补贴。
<h3>旅游:迈向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h3>
自然保护区土地保有权问题是制约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另一瓶颈。我国的土地所有制为国家和集体所有,而保护区土地的很大一部分属于国家和集体的集体所有或共同所有。任勇介绍,《自然保护区条例》对土地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导致保护区管理难以协调生态功能的保护,难以解决原住民对保护区生产经营的问题。
任勇表示,国家已启动自然保护区法规修订,预计问题将得到解决。
青海自然保护区基本覆盖三江源区、青海湖盆地、卢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威水盆地五大生态板块。
景观中最吸引人的区域往往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关于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任勇表示,在保护区规划初期,保护区划定的面积往往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在青海,而且在全国各地。
青海省协同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过程。任勇说,一开始严格管理,不准游客进入,后来根据社会需要,适当开辟了一批旅游景点。在此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功能的影响,一方面限制旅游路线、时间、规模等,另一方面高海拔条件困难,避免建设一些旅游基础设施,从而减少游客的停留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青海省也总结了保护旅游应向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方向发展的经验。"让人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与震撼,从而激发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任勇说。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