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荷蘭"90後"小說家勒納菲爾德,看看一部面向未來的小說

記者 羅偉

去年8月,國際布克獎宣布了2020年的獲獎者。荷蘭"90後"小說家瑪麗克·盧卡斯·裡涅維爾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因其小說《不安之夜》(Night of Uneasiness)而獲獎,并成為國際布克獎(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曆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不安之夜》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虔誠的荷蘭宗教家庭,住在一個奶牛場,叙述者"我"是一個名叫賈斯的十歲女孩。因為賈斯的哥哥馬蒂斯在一次滑冰事故中喪生,她的家庭崩潰了,她卷入了越來越多的危險幻想。

近日,上海文學出版社正式推出《不安之夜》。9月25日,《不安之夜》的譯者兼編劇,與詩人、翻譯家胡生開始了一場名為《不安之夜》的對話,主題是《不安的夜晚》。

來自荷蘭"90後"小說家勒納菲爾德,看看一部面向未來的小說

近日,上海文學出版社正式推出《不安之夜》。

Hussan說《不安之夜》從頭到尾都保持着一種非常迷人的基調,這深深植根于Lernerfield對生活的感受中,包括她童年時對家庭關系的感受,她對死亡的感受,她對自然的感受,她對身體和欲望的感受。這些感覺不像是被西方人文主義教育,仿佛她生來就是一個獨特的天使,用别人沒有的資訊寫作。

是以,《不安之夜》其實是一部很難歸類的作品,不管是她的農場、動物、人類的欲望......如果你想解釋,你似乎必須發明一套新的單詞。"小說不能用歐美那樣的政治正确來诠釋,因為這種政治正确源于幾個世紀以來的人類和道德标準,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但它是面向生命本身的,而且這種生活是有可能的。這部小說最大的貢獻在于,它為一種新的語言使用方式做出了貢獻,也為我們人生觀的新可能性做出了貢獻。"

來自荷蘭"90後"小說家勒納菲爾德,看看一部面向未來的小說

9月25日,《不安之夜》的譯者兼作家(右)、詩人兼翻譯家胡桑(中)到訪上海幸福館,開始了一場名為《未來小說》的"不安之夜"講座。左邊是這本書的作者曹青。記者 羅偉圖

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

在《不安之夜》中,她讀到過的最純粹的悲傷。小說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大哥馬蒂斯的死亡,第二部分講述了亞斯一家在失去一名成員後在農場的日常生活,第三部分則是一個根本出乎意料的結局。

"在翻譯時,我一直處于悲傷的狀态,這是純粹的,真的。我們看到的許多關于悲傷的小說都被成人化了,許多隐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甚至是智力的,或者被公衆普遍接受。但就這本書而言,農場上每一個事件的隐喻都是超乎想象的。"是以"真"是小說最大的特點,而"真"源于勒納菲爾德的悲傷投射體系,這與我們過去所知道的年輕人或都市人完全不同,"她的悲傷來自生活本身,也就是荷蘭的農場生活。"

讀者會看到,在對充滿氣味和色彩的農場工作的描述中,例如鏟牛,喂牛,擦洗牛,擠奶,分娩小牛,幹草等,勒納菲爾德特别描繪了一個家庭在農場生活中的成長和交流方式。比如孩子對生死的了解,來自農場動物,當他們發現母親的體重在下降時,自然會想到"死亡";例如,他們對性的探索和嘗試往往是基于對動物的自然模仿;當她失去大孩子時,她的母親似乎過着一種停止生活的生活,并不擔心她的其他三個孩子,但她對一頭生病的小牛說:"可憐的小東西。"

"早逝對家庭來說可能有兩個後果:家庭成員要麼更親近,要麼是以而分崩離析,"勒納菲爾德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們的家庭并沒有分崩離析,"但所有的關系都變了。是以《不安之夜》的焦點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事件本身。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部小說本質上也是半自傳式的,勒納菲爾德小時候就經曆了"哥哥之死"的悲劇。"這次經曆不是《令人不安的夜晚》中寫的事故的原型,而是這個悲傷故事的開始。特别是,勒納菲爾德的家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讀過這本書,盡管整個村子,包括理發店和郵局,都知道她寫了這本書,"她的母親和父親,她的另一個兄弟姐妹,沒有讀過這本書。每個人似乎都想與悲傷的根源保持一定的距離。"

來自荷蘭"90後"小說家勒納菲爾德,看看一部面向未來的小說

荷蘭"90後"小說家瑪麗克·盧卡斯·勒納菲爾德(Marik Lucas Lernerfield)翻譯了《不安之夜》(Night of Unease)。

我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勒納菲爾德和亞斯都出生在一個真實的家庭。小說寫在亞斯的家庭電視無法接收商業頻道,隻有荷蘭1、2、3,因為這些電視台沒有任何裸鏡頭。媽媽每週都有一個非常短暫的「不合宗教」的時刻:星期一,她一邊看測驗室節目「行話比賽」,一邊熨鋪衣服。每當一個詞被發表時,鐵嘶嘶聲,這些話通常是聖經中沒有的詞,被媽媽稱為"臉紅的話"。

Hussan認為,《不安之夜》更多的是寫一個年輕的生命試圖突破束縛她的外殼。"賈斯的生日是4月20日,也是希特勒的生日。是以當她出生時,她覺得自己處于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曆史境地,整天想象她家的地下室是藏人的地方。她想突破生活感情的壓抑,感受身邊自然的事物,尤其是蜻蜓。她希望通過這一切,她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Hussan的心目中,勒納菲爾德是一個非常特别的"90後":她喜歡穿西裝,習慣于在她聲稱是"他們"的時候用"我"代替。當與他讨論"女性寫作"時,侯賽因說,他不認為《不安之夜》對女權主義有強烈的讨論。

"我不認為她的西裝是關于與一個被凝視的女人作鬥争,而是關于她的方式,她的生活方式。小說還描寫了女性的身體感受,比如賈斯親吻她的妹妹,以及試圖控制她身體的身體接觸。在這一點上,她的經曆不是"我的性别是什麼",而是"我不知道我是誰"。她的寫作來自生活本身。"

但侯賽因也強調,這并不意味着勒納菲爾德隻是把他的個人經曆描述為日記,"她說過一句名言,寫作是你和你存在的人一起玩的方式。她和自己玩弄,說話,談判,甚至對抗。在這個過程中,寫作有很多新的可能性。"

來自荷蘭"90後"小說家勒納菲爾德,看看一部面向未來的小說

荷蘭版的《不安之夜》。

她的小說是詩歌,她的詩是小說

其他人想知道林納菲爾德是如何開始寫作的。

是以,勒納菲爾德說,他小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國小時,她在學校圖書館看到《哈利·波特》,突然喝醉了,卻不敢把《哈利·波特》帶回家——會被父母責罵,她在電腦上抄錄了《哈利·波特》的全文,于是打開了自己的文學愛好。

在寫《不安之夜》之前,勒納菲爾德曾帶着他的詩集《牛皮癬》出現在文學界。但她寫的詩不像其他人,她去看心理咨詢,發現了荷蘭詩人揚·沃爾克斯的詩集,在那次偶然接觸到詩歌。"她為揚·沃爾克斯感到難過,因為兩人都住在農場裡,不是知識分子的詩人,她讀了那些詩,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同時也是詩人的胡桑覺得萊納菲爾德的詩歌和小說之間沒有明确的界限,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小說就是詩歌,她的詩是小說,小說中的很多句子都是詩意的。"《不安的夜晚》充滿了豐富的感性,甚至每一個字,凡事都有豐富而獨特的感性。

是以對《不安之夜》的詩意也有一種深深的感觸。她對兩個細節印象深刻,一個是亞斯的桌上同僚在寫了一句話後,标出了句号,亞斯看到并想:"我想成為那個時期。另一位寫道,亞斯發現了一個從軟木闆上掉下來的圖釘,并記得老師在教室後牆上的世界地圖上插入了一枚針,以思考他将來想去哪裡,于是他拉起夾克,把圖釘放進他柔軟的肚臍眼裡, 平靜地說:"遲早,我會去找自己。"

"勒納菲爾德的作品中有很多這樣的詩歌。她天生就具有提供新定義和闡述新方法的天賦。例如,"如何到達自己",她使用了一個自我造成的圖釘,而"未來去哪裡",她使用了句号。是以她說,她還在荷蘭的一個詩歌網站上讀過勒納菲爾德的一首詩,這首詩被标題所吸引:"受驚的兔子是最重的"。

來自荷蘭"90後"小說家勒納菲爾德,看看一部面向未來的小說

由于揚·沃爾克斯的詩集,勒納菲爾德接觸到了詩歌。

引領未來的寫作

不可避免地,人們會把勒納菲爾德比作另一位備受矚目的歐洲"90後"女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是以,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是一個非常有經驗和世俗的年輕人,她的寫作方向有着非常明确的意識形态取向。讀者經常在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書中看到現代生活的痕迹,比如Chat Logs,它寫了關于新興媒體形式的溝通。

但看看勒納菲爾德(Lernerfield)的《不安之夜》(Night of Unease),這部小說沒有太多當代的東西,比如網際網路,也沒有21世紀青少年通常擁有的東西。"這使得勒納菲爾德與莎莉·魯尼截然不同,後者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充滿了知識分子的争論。一個20世紀的農場,爸爸教他們的孩子聖經而不是科學書籍,"他說。"

"是以即使在90後這一代作家中,勒納菲爾德真的很特别。胡桑說,勒納菲爾德一出道,就受到了歐美文學界的很多關注,很多人都在談論她,但也發現現有的文學标準"無法消化她"。她的獨特性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或者也許是因為她的人生軌迹不是現代年輕人常見的"學習-離開-大都市生活",使得她的感受方式、語言、寫作方式非常獨特。

也有人推測,《不安之夜》等作品可能不在勒納菲爾德的文學譜系中,"然後她一定會走一條新的路,會有不停的創作。"

"對于年輕作家來說,開始寫作之路并不容易。通向未來的寫作當然是忠于一個人獨特的感受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寫作。胡山近兩年來一直關注青年寫作,也關注"寫作所需的知識能否更新"和"前作家從文學史或文學經典中獲得的知識"。由于網際網路的興起,年輕人不再僅僅通過文學傳統獲得寫作知識。有時刷朋友圈,看短視訊或玩遊戲是可以的。未來寫作所需的知識可能不是通過閱讀傳統經典而獲得的,而是通過生活中的新刺激獲得的。"

事後看來,《不安之夜》一書也會給讀者帶來新的刺激,"讀這部小說,你可能會渴望在未來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

來自荷蘭"90後"小說家勒納菲爾德,看看一部面向未來的小說

《令人不安的夜晚》英文版

負責編輯:陳世懷

校對:夢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