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
10月12日,習近平總統通過視訊形式出席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屆上司人峰會,并發表了主旨演講,強調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共赢,建設經濟與環境共進的全球家園。
"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萬物都要養大。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根據聯合國的資料,1990年至2020年間,全球森林面積損失了178萬平方公裡;生物多樣性使地球栩栩如生,生物多樣性的現狀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地球,即保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生物多樣性公約》于1993年生效,已成為聯合國環境和發展程序中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環境公約之一。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昆明市所在的雲南省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分享者和引領者,始終緻力于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台階。會議的主題是"生态文明:建構地球上的生命共同體",是聯合國以生态文明為主題召開的第一次全球會議。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加強生态系統保護和恢複,全面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減貧,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綠水綠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中國是這麼說的,它确實做到了!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生态文明建設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載入黨章。"最嚴"新環保法出台,"污染防治"成為三大戰役之一......這些都是生态文明政策實踐的具體措施。Sehanba荒野已經變成了森林的海洋,瀕臨滅絕的中國豹子已經回到了中國北方人口稠密的栖息地......這些都是切實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由于前所未有的生态保護和執法努力,中國90%的陸地生态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了有效和适當的保護,一些稀有和瀕危物種正在野外逐漸恢複。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發展蒙上了陰影,世界百年未定形勢進入加速演進期,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更大挑戰。面對恢複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習近平總統提出了四個命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綠色轉型驅動的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促進以人民福祉為中心的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基于國際法的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這是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實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隻要各方攜起手來,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後代承擔責任的高度,我們就能夠共同建設地球的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光明日報(2021年10月13日,第1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