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樹建:苦思冥想才會出現奇思妙想

作者:光明網

【走近文藝家】

光明日報記者劉平安

他是豫劇“十萬大軍”領軍人物之一,在短視訊平台上擁有百萬粉絲。他說,“藝術創作靠花拳繡腿不行、靠投機取巧不行、靠自我炒作不行、靠大花轎擡人更不行,隻有勤奮”。他認為,汗水比淚水更有價值,行動比語言更有力量。

2月5日,小年剛過,記者在北京見到了正準備參加央視春晚戲曲大聯歡節目彩排的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為了保證除夕夜演出的順利進行和完美呈現,當時的李樹建已經在央視總台旁邊的酒店裡住了十幾天。春晚舞台上那一段昙花般的絢爛凝結着前後數月的汗水,同時也濃縮着李樹建數十年的鑽研與實踐。

李樹建:苦思冥想才會出現奇思妙想

李樹建近照本報記者劉平安攝/光明圖檔

“中國豫劇有三百年的曆史,目前遍布全國十三個省、區、市,包括台灣地區,全國有163個專業院團,河南有近2000個民營劇院,從業人數近十萬人,号稱‘十萬大軍’。”作為“十萬大軍”領軍人物之一的李樹建自稱是“豫劇的看門人”,他希望為豫劇守好大門,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力戒浮躁,多出精品。

李樹建有個記事本,每次想到新點子他就寫下來,上面記錄着他關于創作、演出以及院團經營、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思考。他說,戲曲是在困境中前行的,不能怨天尤人,要從自身找問題,在實踐的基礎上,“苦思冥想才會出現奇思妙想”。

作為演員,李樹建認為,“創作是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無論浮躁之風如何肆虐,他始終堅持,“藝術創作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要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浮躁;不當市場的奴隸,要像牛一樣去勞動,像土地一樣去奉獻”。盡管李樹建從27歲就走上了豫劇院團上司崗位,但他從未間斷創作與演出,就在今年春節期間(正月初六至正月初十),他攜代表作豫劇“忠孝節義”四部曲——《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義薄雲天》登陸深圳大劇院,用大戲為當地觀衆送上了新年祝福。

“作為一名戲曲演員要做到與時俱進。”這樣的主張既展現在李樹建創作與演出上的守正創新、固本求新,也反映在他對新媒體的使用上。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年近六十歲的李樹建在短視訊平台上的粉絲已經超過了百萬,他在戲曲普及方面有着自己的心得。“要去了解年輕人的需求,适應他們的欣賞習慣。用一些兼具思想性與娛樂性的精彩唱段吸引他們關注戲曲,了解戲曲,繼而吸引到線下。”李樹建說,“通過短視訊普及戲曲,視訊不宜太長,但要講演結合。一般要先簡單介紹選段是什麼戲、什麼唱腔、講的是什麼思想内容,然後唱幾句停下來,分享一些下鄉演出或出國演出中的小插曲,比如在美國百老彙演完《程嬰救孤》,好萊塢明星争着與豫劇演員合影,這既是一種戲曲普及,也展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作為演員的李樹建不斷鑽研着豫劇的創作、演出和普及,而作為河南豫劇院院長的李樹建則在院團管理、市場運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着他的苦思冥想。

李樹建深知一個院團想要走向成功,團結至關重要。他說,河南豫劇院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團結拼搏,而後是滾石上山、走出困境、敢為人先。為了“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吃盡千辛萬苦樹形象,曆經千錘百煉出精品”,河南豫劇院下設的四個團都有清晰的藝術定位:“一團是‘一杆大旗’,扛着‘常香玉’這杆大旗,演出以常派傳統劇目為主;二團是‘一馬當先’,以新編原創劇目為主,探索創新表演體系,肩負起對外文化交流重任;三團是‘一面旗幟’,堅持演出《朝陽溝》《小二黑結婚》等現代戲,與時代同步伐;青年團是‘一枝獨秀’,讓年輕演員在一起争奇鬥豔,演出不同流派的經典劇目,避免他們在其他團中被埋沒。”

“根據不同的觀衆群體,采用不同的演出方法,以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為了适應不同的市場需求,李樹建提出了“三個版本”:一是優秀劇目的“經典版”,打造傳世精品,走向世界;二是多樣化的“駐場版”,用多樣化的劇目,多個流派的版本适應滿足不同年齡段、文化層次和藝術審美的觀衆群體,拓展市場,培養戲迷;三是“走出去”“走下去”的“巡演版”,分别編排适合廣大農村觀衆和海外觀衆觀看的劇目。

近年來,豫劇的發展有目共睹。豫劇不僅留住了遍布十多個省份的老觀衆、老戲迷,還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年輕人中培養了一批新的觀衆。在創作推出精品方面,豫劇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連續六屆榮獲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連續八屆榮獲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工程,連續九屆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豫劇取得了一些成績,李樹建也在不斷實作新的突破,但是他不敢懈怠,仍然覺得任重道遠。“藝術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形象,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能迷失方向。台上端着架子,台下放下架子,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戲;出名人千萬不要忘記出力人,做一個本事比名氣大的普通演員。”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與年輕人共勉。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03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