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和藥物IPO踩刹車:上市委“靈魂三問”直指創新成色不足,實控人1元受讓近20%股權

海和藥物IPO踩刹車:上市委“靈魂三問”直指創新成色不足,實控人1元受讓近20%股權

《中國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崔曉天從北京報道

"開發原創抗惡性良性腫瘤藥的未來"——這是海河藥寫在首頁的使命,卻被上交所科技闆用"靈魂三個問題"砸得粉碎。

7月20日,海河藥業科技闆IPO程序踩下刹車,經上海市委現場查詢,最終結果被暫停審議。有業内人士評價上海市委的調研問題"很強",直接指海藥和藥物是否具有獨立的核心技術和研發實力。

海和藥物IPO踩刹車:上市委“靈魂三問”直指創新成色不足,實控人1元受讓近20%股權

事實上,市場上沒有産品,絕大多數研發管道都是由授權引進或共同開發支撐的,但最近在追求IPO的創新型制藥公司,不僅僅是海河藥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藥健康領域投資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次海藥事可能是一顆種子,提醒像海和藥這樣的企業選擇不選擇在闆上市,科技闆更歡迎擁有核心研發能力的企業。

購買的産品線

上海市委就海、藥址問題提出四個問題,涉及研發能力、核心産品、相關交易、國有資産損失等,直指核心、刀血。

關于研發能力,上海市委請海河藥業解釋以下三點:一是核心技術在重大産品開發中的具體作用,無論是發行人獨立引進還是合作開發核心産品都取得了實質性的改進,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

其次,無論是主要依靠授權引進還是合作引進相關産品管線,主要依賴第三方技術,發行人對"具有自主研發能力、技術研發體系完備、無核心技術依賴第三方情況"的自我評價,都是基于曆史事實或未來展望。

第三,結合發行人已經開展了兩個以上階段的臨床試驗,核心産品均源于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的情況,分析發行人是否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委股票發行及上市審查規則》第五套上市标準。

事實上,早在海河藥業送出招股說明書後,監管部門就注意到了研發能力存在問題,并進行了兩輪調研。那麼它的真正優勢是什麼呢?

梳理海河藥業的招股說明書和回訪函,可以發現它還沒有上市。自成立以來,海河藥業共開展了除HH3806項目外,共開展19個項目,均獲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其中,八大核心産品對應主要複合專利,要麼通過引進授權,獲得相關專利許可,要麼通過上海醫藥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完成專利發明,再與海河藥品簽訂合作研發協定,通過專利權變更成為專利權人。還有一種情況是海河藥業和上海藥學研究院分工完成專利發明工作,然後共同申請專利。

這意味着海洋和藥物的獨立研發能力或缺乏。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在一級市場,醫療行業的投資者表示,判斷一個公司的研發能力,需要關注多個層面,比如藥物分子是否由自己的團隊設計,團隊的核心是來自技術背景的制藥行業,還是資本營運商等,"對于所有'牌照'企業來說, 我們(投資)會非常謹慎。

海和藥物IPO踩刹車:上市委“靈魂三問”直指創新成色不足,實控人1元受讓近20%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0年底,海河藥業研發裝置賬面價值為655.33萬元,賬面價值僅為261.68萬元。這遠低于同行業其他上市公司,如北大醫藥裝置賬面價值達到3.04億元,淨資産也達到2.4億元;

對此,海河藥業表示,這是因為其他企業在商業化生産藥品時購買了大量的生産裝置,而現階段該公司的藥品生産主要通過CDMO機構的委托,尚未大規模采購藥品生産裝置。

産品能否順利上市?

不僅研發能力存疑,海禾藥物臨床試驗的幾款快速發展的核心産品能否成功上市、商業化,也是未知數。

上海市委要求海河藥說明,首先,針對口服紅豆杉醇(RMX3001)、AL3810、SCC244等核心産品相關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說明國内外此類産品的發展戰略、适應症及聯合藥物開發方向、産品注冊路徑和預期進度。

二是将同一産品或競争在境外臨床試驗和上市中準許的最新結果結合起來,說明發行人是否充分估計并準确披露上述核心産品的臨床試驗和上市準許的風險。

在口服紅豆紅豆芋酒精方面,海河藥業已于2017年獲得南韓大華授權,并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泰國等授權地區獲得獨家授權。目前,在中國,口服紅豆杉醇正在進行III期臨床試驗,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線治療。截至2021年3月,已有361名患者入組,預計新藥申請将于2022年初送出。

此外,口服紅豆杉醇正被用于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以治療複發性或轉移性HER2乳腺癌患者。海河藥業負責中國大陸,截至2021年3月,全球共有462名患者入組。其中,中國大陸290例,預計2023年上半年将送出新藥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該藥物的商業化一直非常困難。口服紅豆芫酒精胃癌适應症于2016年在南韓獲得準許,但尚未正式上市。此外,口服紅豆杉醇的唯一競争性乳癌适應症,雖然向FDA送出了新藥上市申請,但未獲準許,FDA指出,與靜脈注射紅豆酣醇相比,口服紅豆杉醇可能會增加中性粒細胞的安全風險,減少相關後遺症,并對資料提出質疑。

對此,海河藥業表示,雖然Oraxol和RMX3001屬于同一種口服紅豆晖醇類藥物,但這兩種産品從複合結構、制備結構、藥物吸收原理、是否需要輔助藥物等方面存在本質差別。目前在中國大陸口服紅豆杉醇臨床研究尚未受到Oraxol相關疾病的影響。

不僅口服紅豆杉醇,另一種獲準引入的産品AL3810也是一個問題。該産品由海河藥業從Schweija引入中國,海外乳腺癌臨床試驗的結果低于預期。

在國外進行的三項臨床試驗中,Schweia評估了AL3810在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資料顯示,雖然AL3810單藥治療對這些患者有效,但與曆史資料相比,它們不太可能比現有的标準治療更有效。是以,Schweinsteija早在2015年就停止了AL3810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進一步發展。

對此,海河賽義德表示不會考慮al3810用于乳腺癌治療,但會考慮将其與其他藥物聯合用于治療乳腺癌,并正在探索AL3810的其他适應性,如鼻咽癌和小細胞肺癌。

但就目前而言,關于al3810胸腺失喺的臨床試驗資料并不是很有希望。2021年4月,獨立資料監測委員會建議該研究保持盲目并進一步收集臨床資料,并與藥物審查中心進行進一步溝通。海河藥業預計,AL3810的胸腺癌新藥申請将會延遲,後續研發計劃和上市申請時間需要根據藥物評審中心的回應進行調整。

這意味着海禾藥不僅買買買獲得多條研發管線,核心研發能力缺失,而且這些産品能否成功上市國内市場,商業化也值得懷疑。

真控以1元的價格獲得近20%的股份

從上述研究管道中也可以看出,許多海洋和藥物核心産品,都來自與上海醫藥研究院的合作。更重要的問題是,海河藥業和上海醫藥研究院之間有什麼關系?藥品管制員、上海市藥物研究所原所長海河是否涉嫌造成國有資産損失。

據公開消息,丁健于1994年至2013年擔任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理科主任、副所長、司長。2013年底,卸任所長後,丁健仍擔任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組組長、研究員(學術院士),并擔任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回顧海上和毒品所有權轉移,有很多疑問。2011年,上海藥物研究所憑借專利資助,與張江分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海河藥業,各持股50%。

2013年,張江科投資以5900萬元的價格将其50%的股份轉讓給Zee Investment。2015年,Zee Invest将其股權轉讓給西藏南江。随後,西藏南江增資,上海藥學研究所持股比例從50%跌至19.51%。

2016年,上海醫藥研究院以801.895億元人民币将其19.51%的股權轉讓給綠谷集團。丁健随後以1美元的價格放棄了綠谷集團19.51%的股份和西藏南江20.49%的股份。2018年,丁健從西藏南江手中接過海河和藥業16.48%的股份,成為海河藥業的真正控制者。

上海藥研如此8000多萬元的價格轉讓了近20%的股權,轉了一圈,并以1元的價格落入了丁健的手中。

對此,上海市委請海河藥業說明,上海醫藥研究院轉讓海藥及醫藥股權的決策審批備案程式,鼎健是否參與決策過程,上述決策和審批備案程式是否符合國有股份轉讓的有關規定。同時,與丁健轉讓海藥成為其過程和收益的實際控制者相比,可見上海醫藥研究院轉讓海運和有限股權是否公平,轉讓價值是否被嚴重低估,導緻國有資産流失。

對此,海河藥業表示,這本質上是"對西藏南江鼎健的股權激勵"。2016年,西藏南江拟為丁健提供不低于55%~60%的股權激勵。其中,40%股權的第一部分将轉讓給鼎健,其中19.51%的股權來自綠谷集團對西藏南江的補償,20.49%來自西藏南江。兩部分股權轉讓價格均按1元的名義價格确定。第二部分剩餘部分不低于15%不超過20%的股權,将以期權的形式給予鼎健。庫存來源于西藏南江,行使價由鼎健與西藏南江協商确定。

為什麼西藏南江對丁健如此慷慨?海河藥業給出的理由是,由于上海藥學研究院和綠谷集團的退出,西藏南江作為金融投資者,缺乏經營創新型藥企的專業能力,是以"西藏南江希望通過股權激勵留住董事長丁健,作為發行人的後續發展帶頭人。

不難了解,為什麼海河醫藥産品與上海醫藥研究院合作研發,雙方形成了深厚的結合。據《21世紀經濟學》(21st Century Economics)報道,一家從事基因治療多年的公司的創始人公開談論了海洋和藥物的"真相":這是一種典型的資本儲蓄模式,以"許可證"的形式拼湊出一家創新制藥公司的形象,然後将其證券化并通過資本市場兌現。

但現在,随着IPO的擱置,海河快速騰飛的緻富之路已經踩下了刹車。據官網統計,自2011年成立以來,海河藥業已獲得兩輪融資,共計20.84億元。2019年2月,公司獲得A輪融資,募集資金1.37億美元(約合人民币8.84億元),由華蓋資本領投,電訊盈科資本、石藥集團、高盛資本、聯合創投、博源資本、人才資本、大華藥業參與。

2020年7月,海河藥業獲得B輪融資,募集資金12億元,由華平投資、招商局國際、君聯資本、中金資本基金、混沌投資、朗子花、瑞華投資和上海科技創業基金領投,A輪投資人博源資本、電訊盈科資本、聯盛創投、石材醫藥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繼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