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和药物IPO踩刹车:上市委“灵魂三问”直指创新成色不足,实控人1元受让近20%股权

海和药物IPO踩刹车:上市委“灵魂三问”直指创新成色不足,实控人1元受让近20%股权

《中国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崔晓天从北京报道

"开发原创抗肿瘤药的未来"——这是海河药写在首页的使命,却被上交所科技板用"灵魂三个问题"砸得粉碎。

7月20日,海河药业科技板IPO进程踩下刹车,经上海市委现场查询,最终结果被暂停审议。有业内人士评价上海市委的调研问题"很强",直接指海药和药物是否具有独立的核心技术和研发实力。

海和药物IPO踩刹车:上市委“灵魂三问”直指创新成色不足,实控人1元受让近20%股权

事实上,市场上没有产品,绝大多数研发管道都是由授权引进或共同开发支撑的,但最近在追求IPO的创新型制药公司,不仅仅是海河药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健康领域投资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次海药事可能是一颗种子,提醒像海和药这样的企业选择不选择在板上市,科技板更欢迎拥有核心研发能力的企业。

购买的产品线

上海市委就海、药址问题提出四个问题,涉及研发能力、核心产品、相关交易、国有资产损失等,直指核心、刀血。

关于研发能力,上海市委请海河药业解释以下三点:一是核心技术在重大产品开发中的具体作用,无论是发行人独立引进还是合作开发核心产品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改进,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其次,无论是主要依靠授权引进还是合作引进相关产品管线,主要依赖第三方技术,发行人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技术研发体系完备、无核心技术依赖第三方情况"的自我评价,都是基于历史事实或未来展望。

第三,结合发行人已经开展了两个以上阶段的临床试验,核心产品均源于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的情况,分析发行人是否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委股票发行及上市审查规则》第五套上市标准。

事实上,早在海河药业提交招股说明书后,监管部门就注意到了研发能力存在问题,并进行了两轮调研。那么它的真正优势是什么呢?

梳理海河药业的招股说明书和回访函,可以发现它还没有上市。自成立以来,海河药业共开展了除HH3806项目外,共开展19个项目,均获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其中,八大核心产品对应主要复合专利,要么通过引进授权,获得相关专利许可,要么通过上海医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完成专利发明,再与海河药品签订合作研发协议,通过专利权变更成为专利权人。还有一种情况是海河药业和上海药学研究院分工完成专利发明工作,然后共同申请专利。

这意味着海洋和药物的独立研发能力或缺乏。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在一级市场,医疗行业的投资者表示,判断一个公司的研发能力,需要关注多个层面,比如药物分子是否由自己的团队设计,团队的核心是来自技术背景的制药行业,还是资本运营商等,"对于所有'牌照'企业来说, 我们(投资)会非常谨慎。

海和药物IPO踩刹车:上市委“灵魂三问”直指创新成色不足,实控人1元受让近20%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0年底,海河药业研发设备账面价值为655.33万元,账面价值仅为261.68万元。这远低于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如北大医药设备账面价值达到3.04亿元,净资产也达到2.4亿元;

对此,海河药业表示,这是因为其他企业在商业化生产药品时购买了大量的生产设备,而现阶段该公司的药品生产主要通过CDMO机构的委托,尚未大规模采购药品生产设备。

产品能否顺利上市?

不仅研发能力存疑,海禾药物临床试验的几款快速发展的核心产品能否成功上市、商业化,也是未知数。

上海市委要求海河药说明,首先,针对口服红豆杉醇(RMX3001)、AL3810、SCC244等核心产品相关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说明国内外此类产品的发展战略、适应症及联合药物开发方向、产品注册路径和预期进度。

二是将同一产品或竞争在境外临床试验和上市中批准的最新结果结合起来,说明发行人是否充分估计并准确披露上述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和上市批准的风险。

在口服红豆红豆芋酒精方面,海河药业已于2017年获得韩国大华授权,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泰国等授权地区获得独家授权。目前,在中国,口服红豆杉醇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治疗。截至2021年3月,已有361名患者入组,预计新药申请将于2022年初提交。

此外,口服红豆杉醇正被用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HER2乳腺癌患者。海河药业负责中国大陆,截至2021年3月,全球共有462名患者入组。其中,中国大陆290例,预计2023年上半年将提交新药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的商业化一直非常困难。口服红豆芫酒精胃癌适应症于2016年在韩国获得批准,但尚未正式上市。此外,口服红豆杉醇的唯一竞争性乳癌适应症,虽然向FDA提交了新药上市申请,但未获批准,FDA指出,与静脉注射红豆酣醇相比,口服红豆杉醇可能会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安全风险,减少相关后遗症,并对数据提出质疑。

对此,海河药业表示,虽然Oraxol和RMX3001属于同一种口服红豆晖醇类药物,但这两种产品从复合结构、制备结构、药物吸收原理、是否需要辅助药物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目前在中国大陆口服红豆杉醇临床研究尚未受到Oraxol相关疾病的影响。

不仅口服红豆杉醇,另一种获准引入的产品AL3810也是一个问题。该产品由海河药业从Schweija引入中国,海外乳腺癌临床试验的结果低于预期。

在国外进行的三项临床试验中,Schweia评估了AL3810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数据显示,虽然AL3810单药治疗对这些患者有效,但与历史数据相比,它们不太可能比现有的标准治疗更有效。因此,Schweinsteija早在2015年就停止了AL3810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进一步发展。

对此,海河赛义德表示不会考虑al3810用于乳腺癌治疗,但会考虑将其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乳腺癌,并正在探索AL3810的其他适应性,如鼻咽癌和小细胞肺癌。

但就目前而言,关于al3810胸腺失喺的临床试验数据并不是很有希望。2021年4月,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建议该研究保持盲目并进一步收集临床数据,并与药物审查中心进行进一步沟通。海河药业预计,AL3810的胸腺癌新药申请将会延迟,后续研发计划和上市申请时间需要根据药物评审中心的回应进行调整。

这意味着海禾药不仅买买买获得多条研发管线,核心研发能力缺失,而且这些产品能否成功上市国内市场,商业化也值得怀疑。

真控以1元的价格获得近20%的股份

从上述研究管道中也可以看出,许多海洋和药物核心产品,都来自与上海医药研究院的合作。更重要的问题是,海河药业和上海医药研究院之间有什么关系?药品管制员、上海市药物研究所原所长海河是否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据公开消息,丁健于1994年至2013年担任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科主任、副所长、司长。2013年底,卸任所长后,丁健仍担任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学术院士),并担任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回顾海上和毒品所有权转移,有很多疑问。2011年,上海药物研究所凭借专利资助,与张江分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海河药业,各持股50%。

2013年,张江科投资以5900万元的价格将其50%的股份转让给Zee Investment。2015年,Zee Invest将其股权转让给西藏南江。随后,西藏南江增资,上海药学研究所持股比例从50%跌至19.51%。

2016年,上海医药研究院以801.895亿元人民币将其19.51%的股权转让给绿谷集团。丁健随后以1美元的价格放弃了绿谷集团19.51%的股份和西藏南江20.49%的股份。2018年,丁健从西藏南江手中接过海河和药业16.48%的股份,成为海河药业的真正控制者。

上海药研如此8000多万元的价格转让了近20%的股权,转了一圈,并以1元的价格落入了丁健的手中。

对此,上海市委请海河药业说明,上海医药研究院转让海药及医药股权的决策审批备案程序,鼎健是否参与决策过程,上述决策和审批备案程序是否符合国有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同时,与丁健转让海药成为其过程和收益的实际控制者相比,可见上海医药研究院转让海运和有限股权是否公平,转让价值是否被严重低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对此,海河药业表示,这本质上是"对西藏南江鼎健的股权激励"。2016年,西藏南江拟为丁健提供不低于55%~60%的股权激励。其中,40%股权的第一部分将转让给鼎健,其中19.51%的股权来自绿谷集团对西藏南江的补偿,20.49%来自西藏南江。两部分股权转让价格均按1元的名义价格确定。第二部分剩余部分不低于15%不超过20%的股权,将以期权的形式给予鼎健。库存来源于西藏南江,行使价由鼎健与西藏南江协商确定。

为什么西藏南江对丁健如此慷慨?海河药业给出的理由是,由于上海药学研究院和绿谷集团的退出,西藏南江作为金融投资者,缺乏经营创新型药企的专业能力,因此"西藏南江希望通过股权激励留住董事长丁健,作为发行人的后续发展带头人。

不难理解,为什么海河医药产品与上海医药研究院合作研发,双方形成了深厚的结合。据《21世纪经济学》(21st Century Economics)报道,一家从事基因治疗多年的公司的创始人公开谈论了海洋和药物的"真相":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储蓄模式,以"许可证"的形式拼凑出一家创新制药公司的形象,然后将其证券化并通过资本市场兑现。

但现在,随着IPO的搁置,海河快速腾飞的致富之路已经踩下了刹车。据官网统计,自2011年成立以来,海河药业已获得两轮融资,共计20.84亿元。2019年2月,公司获得A轮融资,募集资金1.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4亿元),由华盖资本领投,电讯盈科资本、石药集团、高盛资本、联合创投、博源资本、人才资本、大华药业参与。

2020年7月,海河药业获得B轮融资,募集资金12亿元,由华平投资、招商局国际、君联资本、中金资本基金、混沌投资、朗子花、瑞华投资和上海科技创业基金领投,A轮投资人博源资本、电讯盈科资本、联盛创投、石材医药集团及其关联公司继续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