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兵永不死,隻是漸凋零

作者:春河月亮
老兵永不死,隻是漸凋零

孔德寶和他的長子孔偉春在家。照片由本報記者朱旭東拍攝

老兵永不死,隻是漸凋零

于守寶正在翻閱他所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和記錄。

老兵永不死,隻是漸凋零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朱旭東)6月17日,《新華社每日電訊報》發表了題為《老兵永不死,隻是淡出》的報道。

(字幕)魔術老将李維秀

在我腦海中,李維秀的形象不是很清晰,恍惚中,仿佛看到一個小兵拿起倒下的戰友的機槍,義無忌憚地向前沖去......

我把盒子翻過來,終于找到了2016年李維秀的采訪筆記,這時采訪場景慢慢展開。

高粱方言屬于古吳語,外人根本不懂,必須由當地人陪同。聽說有人接受采訪,李逸秀認真地穿上了一件藍色的襯衫,穿上了一枚珍貴的軍功章,對了,恰如其分地坐在了房子門口的凳子上。陽光照在老人身上,溫暖,像是老人臉上的笑容。

李說,他在1947年參加山東省萊蕪戰役後,發展成為中國共産黨(CPC)預備黨員,該師長王有坤是他入黨介紹的。

師長是如何成為普通士兵黨的介紹人的?李說,他在戰鬥中手持步槍,機槍被打死,他拿起機槍繼續向前沖。

老師在望遠鏡裡看到了他的表現,決定把他介紹給黨。

1948年,孟良軒之戰前,李滄秀正式轉正。老人自豪地說,當時,公司是他唯一正式右轉的公司。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在一棵大樹下,對着黨旗認真地咒罵着。

"當你宣誓時,我所知道的隻是喜悅。因為入黨,就是跟着共産黨走一輩子。"李說。

當時采訪的重點是他入黨的經曆,我沒有問他參與反美援助北韓的情況。但在他的藍色襯衫上,我看到了"1951年戰争紀念獎章"和"1953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向北韓頒發的慰問獎章",并仔細記錄下來。

回到高鑼後,他擔任西牆攻城旅長,民兵營長,後來擔任電工,廣播員,"無論你需要去哪裡"

1985年,抗日戰争勝利40周年,他應邀到北京參加榮民座談會,受到中央的接見。

老人很舒服,通常在家砍柴和燒火,做農活和做家務。他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有每月2400元的榮民津貼,"當參軍時,沒想到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

(字幕)"新人"孔德博

現在,聽不下去李維秀講述自己那場戰役的故事了。我再次警告自己,這個機會不會敲兩次。是以,當油漆橋街道建議采訪其他榮民時,我很高興去。

91歲的孔德寶據說有"好胃口和好睡眠,這是耳背有點,腿腳都不友善。"沒想到,'腿腳都不友善'他,真是閑着。當我們到達村子時,他跑到鎮上。當我們到達鎮上時,他又去了村子。我們在城裡等了半個多小時,最後決定去村裡找他。

見我們參觀,孔德寶忙着張珞倒水泡茶。鼻梁裝有舊花鏡,戴着藍色運動帽,取水瓶,倒茶,動作緩慢但很流暢。如果他沒有事先知道自己的年齡,他就不會确定自己多大了。

孔德寶14歲開始做木匠,常年在富陽老奶奶家做手工藝品。當解放軍南下時,他跟随部隊。"1945年5月5日,我是一名士兵。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兵的日子,"陳毅的部隊解放上海的時候,我隻是總部的一名士兵,不是下班排的士兵。"

後來,他被配置設定到蘇南軍區鎮江軍區警察的一批機槍連,成為一名彈藥手,參加太湖土匪行動。"那些土匪,其實是國民黨的殘餘,有一個團。我們追趕敵人,戰鬥了六個多月。"土匪的故事,老人講得很簡單,突然就結束了。他後來被配置設定到高粱獨立營,連續一個班級上司。

每個人都想聽聽戰鬥的故事,我也是。但老人說他沒有參加實際的戰鬥。"我們是新兵,榮民帶來新兵,沖進戰場,所有的榮民都做到了。我們幾乎負責清理戰場。"

現場的每個人都有點失望,Condebao說。"再想想,國民黨殘餘勢力有多少戰鬥力?"還有什麼比這更激烈的戰鬥呢?

對美朝戰争爆發後,孔德寶參加了在高宣征兵和收容傷員的任務,取得了二等成績。"我招募了80多名新兵到前線,但我隻負責把他們送到常州或無錫。戰後,孔德寶從監事崗位上退休。

Condebao的故事聽起來很凄涼。他沒有戰鬥,他隻是用機槍擊中了目标。回到家鄉後,他又回到了農夫的性格,繼續撿起木匠的手藝,養家糊口。

(副标題)八人軍隊

"現在很好,吃喝玩樂也很好,睡得很好。您也可以每月獲得3000元。"孔德寶很滿意,他略帶炫耀地說:"從一開始,我們家就有八名士兵。

"一個八兵",在這麼小的村子裡,卻是罕見的。就在那時,我才注意到坐在康德寶對面的老人,穿着一件舊制服。

"我是他的長子,67歲的孔偉春,他是中國最有能力戰鬥的人。他的身體狀況和父親不一樣,是以他很累,但到了部隊,孔偉春卻很驕傲。38陸軍,因其在對抗美朝戰争中的出色表現而被稱為"萬歲軍"。

1969年12月10日,孔偉春成為駐紮在河北省保定市的第314師第342團第3營炮兵連成員。1975年3月1日,孔偉春退伍,同時也是"老班長"。

他作為士兵的經曆如此平靜嗎?當然不是。

1969年金銀島自衛反擊後,中蘇關系極為緊張,中國軍隊一直"警惕保衛祖國"。1970年,孔偉春參加了國慶20周年閱兵,沖過天安門廣場。1972年,孔偉春參加了在山西省大同市舉行的軍事演習,模拟了對敵方空降師的攻擊。"一班26枚炮彈,全部筋疲力盡。

他的經曆比他父親的經曆要緊張一些。當然,他還沒有參加過實戰,離開軍隊去耕種至今。他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并幫助我理清了"一八兵"的全貌。

第一名士兵孔德寶參加了解放戰争,為反美援助北韓"招募士兵,接收傷員";

第二名士兵是孔偉春的叔叔孔德榮,1962年入伍,在無錫擔任武警,1964年退役。

第三名士兵孔偉春本人成為"軍隊萬歲"的一員;

第四名士兵是孔偉春的姐夫孔德俊,1971年入伍,北京軍區炮兵師的廚師,1975年退役;

第五軍人,孔偉春的侄孫,現役軍人,一級軍士長;

第六名士兵,孔偉春的侄女孔躍平,通訊兵,2002年退役;

第七名士兵,孔偉春的侄女,孔躍平的丈夫,江蘇省炮兵後備師的炮兵,将于2018年轉移;

第八名士兵是孔德榮的孫子,目前正在警校學習。孔偉春不知道自己在哪所警校,算他為"孔家軍人"。

孔德寶入伍,為一家人成為士兵打開了大門。但聽到它,我聽不到激動人心的戰鬥故事,我有點氣餒。但再想一想,當士兵們要保衛國家時,戰争必須沖在前面。但是,如果沒有戰争,每個人都會沒事,那不是更好嗎?

(副标題)人壽保險的"永遠記得吃"

聽說還有一位參加反美援助北韓的戰鬥英雄,我們驅車前往家鄉靜溪社群的油漆橋街。這位90歲的老人于1951年2月被招募,被加入志願軍,并在北韓戰場上服役。

老人回憶得很仔細,但有點亂,多次回憶起"吃飯"的經曆。新村幹部催促他講北韓戰場的故事,老人停頓了一下,然後很認真地說:"還沒談北韓!"

随着于守寶加入160多人的軍隊,他們組建了一個新的連隊,在常州訓練不到一個月,被派往河北的68個軍站。于守寶是通訊兵,或許,他是孔德寶派來的新兵之一。

到了天津,于守寶被配置設定到炮兵營機槍連,至今仍是通訊兵。由于村幹部特别想聽聽北韓戰場的故事,于守寶特意跳過了很多細節,開始談鴨綠江。

"那個端午節,我們在天津吃餃子,去了北韓戰場。我們帶着老人吃飯的記憶進入了北韓戰場。

在老人的記憶中,鴨綠江上隻有兩座橋可以穿過火車,其中一座被美軍炸毀,另一座被救了。"戰争是關于運輸的。沒有這座橋,如果沒有數百萬男教師的身影,就很難渡過鴨綠江。"

鴨綠江過後,于守寶一行靠雙腿,經常一夜之間行軍100多英裡。"1950年,軍隊,飽受煎熬,下雪天還穿着背心,凍傷很多。我們去的時候情況好多了。"老人沒有說出他有多痛苦,仍然在呼喊着第一批士兵進入北韓。

在北韓,要麼爬山,要麼涉水。"北韓的水很好,很甜。他們一直到北韓東海岸元山的文登公路,開始封鎖美軍長達13個月。

"每天都有打架,隻是大小不同。當我們不戰鬥時,我們會挖溝和洞。這座山高635.8米,我們從上到下一直挖到指揮所。整座山被挖穿了又挖。"

随着戰鬥的嚴重減少,于守寶不再擔任通訊兵,成為火箭發射級的監視者。他的同胞孔凡明是一名火箭發射器射手,于守寶負責填充他身後的炮彈。一枚來自美軍的炮彈來了,彈片穿過了穿孔的脖子。"我把急救箱壓在他的脖子上,鮮血不斷流出來。他當場死亡。"于守寶不願意說出自己的表現,隻為紀念同志們。

我在老人珍貴的黃發黑發履歷上找到了他的戰鬥故事。"1951年12月8日,第三級戰争一次成立。同志在戰鬥中表現出了勇氣...(幾句話沒看清楚)火箭彈向敵方撤退了五次,猛攻殺死了20名敵,為前方步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完成阻擊任務後,于守寶于1952年2月到後方換防,加強訓練,準備戰鬥。1953年7月13日,于守寶再次上戰場參加晉城反擊戰,獲得集體二等榮譽。

"我們一夜之間推進了30英裡,目标是赢得月亮峰山。當時下着大雨,我們盡我們所能地向前沖去。美軍停不下來,在沒有太多抵抗的情況下撤退。當我沖進美國陸軍防空洞時,我發現了半個南瓜。我餓了,我吃了它。"

占領月亮山後,雙方都死傷,陷入對峙。直到7月27日,副排長于守寶才被告知"無指令,任何人不得随意開槍"。雙方終于迎來了停戰協定。"如果你不打他,他就不會簽署休戰協定。"人壽保險自豪地說。

幸運的是,經過這麼多的戰鬥,于壽寶沒有受傷。唯一的危險是棉質褲子被彈片切穿。"我隻是覺得我的臀部很熱,我沒有碰到肉。

複員後,當過師範,曆任醫院院長、民兵營長、支隊書記,1976年從油漆橋糧管理學院退休。

"活着回來就夠了。退休後,他偶爾會給長輩和村民講戰鬥故事,強調中國軍隊的紀律。"北韓的蘋果很好吃,如果它們長在樹上,保持樹枝低矮,我們就可以吃到嘴裡。但部隊紀律嚴明,沒有一個士兵去吃樹上的蘋果。翟守寶說,中國軍隊的"三個紀律八講"非常嚴格,"沒有鐵紀律,就不可能有勝利"。"

當民兵營營長時,他教民兵唱"三紀律八音符"。現在,他在家裡唱這首歌。

(字幕)民間錄音機 - 唐新民

面試結束後,我心裡還是有遺憾——如果能再有一個像李維秀這樣的老将,那該有多好?

當地司機老鶴回頭說:"我向你推薦一個人......"

老賀的朋友唐新民是1985年戰争的老兵,前幾年寫過幾篇關于抗日戰争老兵的文章,其中三篇是獻給李衛秀的。

這真的是"踩着鐵鞋無處可尋,無時無刻不在努力"。通過唐新民,我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李維秀,還可以聽到更多榮民的故事。

趕到唐新民家,他早早地泡茶等。正如你所看到的,他也想要這次會議。

2014年,唐新民着手收集榮民資訊,他寫的第一位老兵是李代生,高偉出了"第一大官",擔任長春一汽副主任,是省副幹部。這位老人于2018年去世,享年99歲。

在勝利70周年前夕,唐新民連續八年發表《高昊抗日戰争八年》系列文章,再次提到李大生和幾位抗日老兵。

隻要有機會,唐新民就會和高尚的老兵們交談。為了寫李維秀,他前後采訪了老人五次,每次都講了一兩個小時。

"如果他走了,你不再寫他了怎麼辦?"被高宣區政協聘為文史研究員的唐新民說,他會盡量把更多關于榮民的真實曆史資料留給高玄。

2018年1月,唐新民的《追随90歲老兵李維秀的腳步》在當地電子刊物《橋》上發表,并釋出在微信公衆号《畫畫中的校友》上。

通過唐新民的文章得知,1942年李克強加入新四軍時,剛滿14歲,最初向新四軍發送情報。1943年,他幫忙在軍駐地做家務,在會見第16旅政委姜玉清時撿水,成為姜玉清的軍人,然後跟随江玉清參加天母山的三次反頑戰。

勝利後,李玉秀率軍北上渚北,渚北北部,編入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1946年,6個縱隊編入華中野戰軍第6師。在蘇聯的"七戰七快"戰役中,李玉秀的第6師參加了"五戰"。

1947年2月,第6師編入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李的連編入第6師和第16師,參加了萊蕪戰役。

1947年5月,孟良軒戰役打響。随後,李玉秀一行參加了臨沂之戰、沙地之戰、渤海路之戰、玉東之戰等。

當唐新民想澄清這些戰役時,李說:"從北北撤軍到新中國成立的四年間,我作為一名士兵,隻記得我花在行軍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行軍上。戰争結束後就是立即進軍,戰争時往往有戰友犧牲、受傷,經常發現身邊有老同志,而來到新戰友身邊。在殘酷的戰争時代,今天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早上不知道黑夜是否還活着。至于去哪裡打什麼仗,現在很難記住。那時候我們都隻有一個想法,隻要我們活着,我們就要戰鬥。"

(字幕)恢複李維秀的百戰

對于李維秀的說,唐新民一定是整理出來了。但我相信内容和感受是真實的。

在兩個多月的淮海戰役血戰中,李衛秀的六縱隊,共2萬多人殲滅國民黨軍隊,圓滿完成了上級交辦的作戰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部隊收官,李的連隊被改編為華諾2第5師。1949年2月,華業2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同年4月20日參加了渡江戰役,同年5月2日參加了解放杭州的戰鬥。

老人說,他參加過一百多場大大小小的戰役,這是真的。1949年7月初,他的部隊駐紮在仙居土匪,然後進入溫嶺縣土匪。10月,李克強參加了溫州灣戰役。1950年5月,他參加了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

1953 年 3 月 14 日,李光耀的部隊渡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新義州,向東海岸進發。自1953年5月以來,為了促進北韓停戰的實作,志願軍總部部署了夏季反擊,在軍事史上也被稱為金城反擊。李玉秀一直參與整個戰役。

7月28日上午,李玉秀得知戰壕停戰的消息後,他和戰友們興奮地沖出戰壕,互相擁抱,喊着萬歲。他的家鄉壽寶也和戰友們一起慶祝他在月峰山的勝利。

李維秀帶着一袋裝滿軍功章、紀念章的李維秀回到了高瑜的家鄉,沒有提出任何需要照顧的問題,就像他默默地離開家一樣,悄悄地回到了鄉下,直到年底。

感謝唐新民的收藏和整理,讓我充分了解了李維秀的傳奇經曆。否則,我不會後悔任何加起來的。

(副标題)一個已經離開的榮民

還是覺得意思還不夠,我試圖通過高宣區黨史辦公室找其他老兵。黨史辦公室很快得到消息:高宣區目前有四名新四軍老兵,一名在合肥,一名在昆明。高智晟案中的兩個男人,張康軒和餘春生,都曾為她打仗,但現在在床上生病了,無法溝通。

現在看來,那些"無傷"的魔力,不再神奇了。因為,在每場戰鬥中,都有幸存者。更多的士兵,犧牲了。那些受傷的士兵,即使他們活了下來,身體也遠沒有那麼強壯。還活着的榮民都是百萬分之一。而他們,還是無法抗拒歲月。

在猶豫采訪這位卧床老兵的同時,我從微信朋友圈得知,靖江市政協副主席龐玉良無意中發現了一位傳奇老兵。

靖江市是解放戰争中江之戰東線的起點,被譽為"東線第一帆"。當地政府為紀念渡江戰役勝利70周年舉行了文化表演,并邀請了被稱為"河先鋒突擊團"(原名第207團)的部隊代表。沒想到,電視機前的一位老人看到新聞就情緒激動地被送往醫院。

老人89歲了,很多人都認識他,但他從來沒說過自己是當年的第207團!而且是207團第1營第1連第1排,他在先鋒突擊隊的先鋒艦上!那年他19歲!

老英雄名叫孫寶堂,17歲參軍,參加了淮海戰役,之前河戰被混入第207團。因為他會遊泳,還能聽懂吳語,直接進入第一連的第一營。但老人的孩子們說,他從來不說這些話,因為他經曆了太多的戰鬥,後來又參加了反美援助北韓......

老人說,他看重第207團的老部隊,他最想念老部隊,"如果那天有秀,能看到第207團的同志們有多好......"

如果不是偶爾發生的事件,先鋒突擊艦的老兵估計對公衆是隐藏的。英雄在醫院裡流淚,不是因為他被遺忘了,而是因為部隊在他面前。

孫寶堂和95歲的老将張福清一樣,幾十年來一直隐藏着自己的名利。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老兵很多,如果我們不再挖掘,他們就會悄悄地帶着這些秘密走。如果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後悔,我們必須有遺憾。

那些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和犧牲的人應該被更多的人記住。現在,老兵們都在風和蠟燭上,能有個記錄,那就少了遺憾。将接受采訪的榮民将代表他們。(完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