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孩子都應該上一門故土鄉情課

作者:長安觀察
每個孩子都應該上一門故土鄉情課

談老北京人物的起源,為玉河曲橋設計改造方案,化身胡同宣傳"小向導"......近日在全市舉辦的中國小綜合實踐專題交流研讨會上,東區黑芝麻胡同國小重點展示的"地理課程"成果令人大開眼界。

什麼是"地理課程"?簡而言之,這是一堂"故鄉"課,展示了學校所在地的珍貴文化和曆史遺産。這些年來,為了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教育部印發了一份綱要,明确要求中國小開展實踐活動課程,很多學校都花了很多心思。以黑芝麻胡同國小為例,依托鼓樓腳下、中軸線北端等獨特的區域條件,線上學校曆史課程、胡同課程、大運河課程、中軸線課程四個子產品,讓孩子們走出去,地氣,在胡同的觸感質感下,參觀玉河路感受老北京的文化魅力。而随着對腳下土地、風俗習慣和人的了解的提升,年輕人不僅加深了對生活感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認同感也更加強烈。

有人說,家鄉是每個人在人生之初看到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不僅容納了生命的實體空間,還蘊含着豐富的民俗風情,進而承載着數千年的文化遺産。無論是曆史演進、文化民俗基調,還是一磚一瓦、一條街、一家店,都構成了老瑜人對歸屬感的共同記憶。但不得不說,這些年來,發展瞬息萬變,城市加速變遷,共同的地理凝聚力在空間層面逐漸松弛,越來越多的人與土地腳下異化,甚至"懂天文,懂地理,卻不知道故鄉的名字"。是以,特别需要将情感置于曆史語境中,在家鄉風的親近中認識到歸屬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應該參加一堂"故鄉"課,它将從娃娃掌握中納入課堂,無疑會讓這種感覺更加紮實。

你如何進入孩子的"祖國"課程?在筆者看來,與宏觀抽象科學相比,具體意義上的側面事物更能引起共鳴;特别是對于北京來說,坐擁3000多年的城市曆史,800多年的城市曆史,曆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紅牆黃瓦見證了歲月的滄桑,平凡的小巷有無盡的故事,随便的"帶一位女士"就能發光,也讓孩子在獨特的體驗中受益匪淺。學校不妨立足地區,挖掘特色,搞笑。在引人入勝的努力中,在小小的一滴功夫中,"故鄉"這門課程才能真正走進心靈。

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最後一章中,主人公有一句簡單的話,異常動人:"我在一個小山村長大,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多遠,家鄉這個詞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在瞬息萬變的原子化社會中,我希望像"地理路線"這樣的啟迪活動多一些,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鄉,記住自己的思鄉之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