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皇位傳遞充滿風險,為何非要等皇帝死了才傳位,不能提前嗎?

古代皇位傳遞充滿風險,為何非要等皇帝死了才傳位,不能提前嗎?

在古代帝制家天下模式中,萬世傳遞,江山永固,是曆代帝王的野望,但毫無例外,就沒有永遠的江山,沒有不變的王朝,往往也就是最多幾百年時間就改朝換代了,以大一統王朝來說,單一大一統王朝就沒有過300年的,也就是兩漢加起來405年而已,中間還曆經了王莽篡漢,建立的新朝截斷兩漢15年之久。

古代帝制家天下之是以傳遞不久遠,原因是複雜的,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皇權傳遞,老皇帝死後才傳位就是一個明顯的問題,可以說是家天下世襲制的明顯弊端。

因為老皇帝一駕崩,新皇帝一登基,最高權力新舊交替之際,往往是皇權最虛弱的時候,是以新皇帝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或大或小挑戰,扛過去了,自然不用說,扛不過去了,會動搖王朝統治根基,甚至是以亡國的。

諸如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沒多久,還沒有站穩腳跟,就要削藩,叔叔燕王朱棣于是造反,還成功了;還有五代第一明君後周世宗柴榮病死以後,幼子柴宗訓繼位沒多久,柴榮留下的心腹大将趙匡胤就來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代周立宋;皇帝猝死,沒有及時指定繼承人也是一個大問題,像清朝在關外時期,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以後,沒有指定繼承人,使得皇長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衮為了争奪皇位差點兵戎相見,是清朝面臨的一次最接近分裂的大危機,最終雙方妥協各退一步,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漁翁得利,成為新帝,這場危機才消弭。

古代皇位傳遞充滿風險,為何非要等皇帝死了才傳位,不能提前嗎?

可以說老皇帝死了以後,再傳位新皇帝的話,問題很多,新帝登基,還沒有坐穩皇位,很容易遭到各方勢力的挑戰,比如同宗藩王、擁兵自重的武将、外廷權臣、内宮太監等等;而且皇帝也是人,也會生病,也會出現突然猝死情況,如果再沒有指定繼承人的話,很容易引發内亂。

即使沒有遇到挑戰的,往往也是因為根基不穩,登基以後沒有太大變動,延續前任皇帝的政策,直到自己徹底掌握局勢以後,才會放開手腳去幹。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靈機一動了,為什麼皇帝非要死了以後才傳位?不能提前傳位,讓接班人打好基礎嗎?其實這的确是一個好的思路,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提前讓接班人繼位,可以提前掌握局勢,這樣等老皇帝去了,新皇帝已經徹底坐穩皇位,自然也沒有什麼反對勢力敢興風作浪。

但是,這裡還有一個無解的難題,如果不用等皇帝死去再傳位,而是提前傳位,會由此衍生一個更大難題,正所謂天無二日,土無二主,老皇帝提前傳位給新皇帝,即使成為太上皇,哪也是皇帝,那麼這個時候,該聽誰的?很容易造成兩個權力中心,那麼就與最初穩固皇權的初心背道而馳,想着為了穩固皇權而提前傳位,結果反而造成更大動蕩,這還怎麼玩?

提前傳位而造成惡劣影響的最典型例子,就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這位可是雄才大略之主,以“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走向強大,後來為了專注于軍事,幹脆在盛年把王位禅讓給次子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稱為“主父”。

古代皇位傳遞充滿風險,為何非要等皇帝死了才傳位,不能提前嗎?

後來趙惠文王的權力越來越大,趙武靈王應該是感受到了威脅,是以通過扶持長子公子章,想要重新奪回權力,結果爆發了沙丘之亂,公子章被殺,趙武靈王則是被困宮中,最後被活活餓死,一代雄才大略之主,竟如此憋屈而死,讓人唏噓不已。

是以提前傳位,其實比皇帝死後再傳位的風險還大,很容易造成最高統治階級的内亂,畢竟提前傳位以後,老皇帝享受了最高權力,肯定不願意放棄這種權力,最多讓出部分權力,新皇帝成為皇帝,自然認為自己是皇帝,享受最高權力是理所當然的,二者難免起沖突,甚至很容易鬧個你死我活的局面,與其這樣,還不如死後再傳位。

當然雖然基本上來說都是皇帝死後再傳位,但也有皇帝提前禅位成為太上皇的情況,但這樣的傳位,往往不是出于提前穩固皇權打算,而是有着其他目的。

像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實際掌握大權,父親唐高祖李淵隻得禅位于他;南宋的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說是不過問朝政,實則也是隐隐掌握着大權,加上宋孝宗以孝著稱,重要事情都要請示宋高宗,實際上兩者以宋高宗為主;乾隆帝禅位嘉慶帝,更不用說了,是實際掌握最高權力,嘉慶帝就是個傀儡皇帝,權力都不如“二皇帝”和珅,可是很憋屈的,要乾隆帝再多活幾年,嘉慶帝都不一定能隐忍那麼久。

可以說這些提前禅位的情況,要麼是被禅位的新皇帝已經實際掌握大權,是以順水推舟的禅位,要麼是老皇帝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宋高宗除卻“倦勤”原因,還有怕死原因,想成為太上皇友善面對金軍南下時跑路,乾隆帝是不想超過祖父康熙帝在位的61年,是以隻是禅位換個名目,實則是繼續掌握大權,而新皇帝無大權,甚至還受制于老皇帝,根本沒有起到穩固皇權,使得皇權平穩傳遞的作用。

古代皇位傳遞充滿風險,為何非要等皇帝死了才傳位,不能提前嗎?

是以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提前傳位風險更大,于是古代王朝開始走向另一種方向,那便是集中皇權,使得皇權高度集中,越往後皇權越是集中,皇帝權力大,其他像藩王無兵權了,外廷無百官之首的丞相,邊疆沒有擁兵自重的武将,皇權一家獨大,皇位傳遞的風險自然小太多了,也是一種好方法。

再加上其他的帝王心術輔助,比如老皇帝病重臨死之前,随便找一個罪名,将重臣下獄,然後新皇帝登基以後再赦免,然後官複原職,這樣一來重臣肯定忠心于新皇帝;如果不這樣做,新皇帝登基,重臣已經封無可封,再拉攏肯定不好搞,也不能有效控制,對于新皇帝掌握局勢很不友善,是以老皇帝當惡人,新皇帝當好人,成為新皇帝掌握局勢的一種屢試不爽的好方法。

最後來說,古代的皇位傳遞固然風險很大,充滿着變數,但其實在漫長的集權曆史中已經大緻解決,因為皇權高度集中以後,傳遞過程也沒那麼大風險了。

其實皇權傳遞的最大問題在于世襲,在于隻能在極小的範圍内選擇繼承人,即使清朝不注重嫡長子繼承制,其皇子中有才能者,但依舊局限于極小範圍内,尤其是王朝晚期,皇室子嗣不興,鹹豐帝就一個兒子,同治帝和光緒帝幹脆都絕嗣了,對于王朝打擊之大可想而知,是以家天下皇權傳遞的最大問題是選擇儲君,隻能在特别極小的範圍内,皇子中有大才者可以選擇也罷,如果都是無能之輩,那麼其中一個成為皇帝以後,王朝很容易快速衰敗。

這也是帝制家天下的最大特征和最大缺點,王朝興衰,天下大勢,往往在皇帝個人身上,皇帝雄才大略了,王朝自然是突飛猛進,到達鼎盛,可以完成之前百年所沒有成就的大業,皇帝昏庸無道了,王朝會馬上衰落,甚至亡國,會使得之前先輩百年努力付諸東流。

古代皇位傳遞充滿風險,為何非要等皇帝死了才傳位,不能提前嗎?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中國大曆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