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Z世代婚禮新主張:有個性、成本效益高才更有面子

作者:中國青年報

掃一掃看視訊

秋天是婚禮的高峰期,婚慶行業一向有着“金九銀十”的說法。國慶節期間,90後北京女生林琳一共參加了3場婚禮,婚禮“主角”分别是前同僚、大學師妹和童年夥伴。“三場婚禮分别在草坪、民宿和藝術中心舉辦,草坪那場居然還安排了抓娃娃機,就像是一場遊園會,很有參與感。”林琳說。

随着90後、95後日漸成為婚嫁的“主力軍”,備婚的各個環節,日益彰顯出年輕人的個性、喜好乃至審美趣味。根據《2021中國結婚消費新常态使用者行為洞察報告》,90後、95後反對流程繁瑣、形式主義的婚禮,對婚鬧等結婚陋習也堅決說“不”,他們更注重享受結婚過程中的幸福體驗,消費傾向正在趨于理性和“有度”,63%的90後、95後注重消費成本效益。

對于業内創業者來說,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也正在鋪開婚嫁行業新的市場想象。

“百萬大場”少了,個性化婚禮多了

“我們從2014年開始做婚禮攝影,那時婚禮還都注重排場,遇到‘百萬大場’是常有的事,現在就不多見了。90後、95後年輕人辦婚禮,更講求實際、個性,不少人會選擇老洋房、咖啡館這樣的小型場地。”在廣州創辦留時電影工作室的盧轶文說。

林琳參加過一場在西餐廳舉辦的婚禮,“餐廳面積不大,可附近有一片湖,坐在室内就能看到蘆葦在風中搖動,室内又全部用金色、桔色裝飾,非常有秋天的感覺。後來這兩種顔色也用在了我自己的婚禮上,氛圍很溫馨”。

“自己做主”是林琳為婚禮定下的基調,“場地早早就定下了公司附近大廈的陽光廳,現場有一道長長的階梯,既有儀式感、友善拍照,還能省下搭台的費用,我已經留意很久了,家人也很喜歡。至于婚禮其他環節,能DIY的我都自己動手了,司儀也是請朋友客串的”。

90後杭州女生阿寶用“田忌賽馬”來形容自己的備婚政策:“錢要花在刀刃上,婚禮隻要在細節上有特色,就是成功的,最關鍵是要‘小錢大用,大錢慎用’。”

具體來說,在婚慶公司、婚禮場地等大額支出上,阿寶态度較為謹慎,“我先在一家綜合評價尚可的婚慶公司選了中低檔價位項目,又在朋友推薦下定了風景區的小型場地,一共花了不到5萬元”。

請柬、桌卡、新房裝飾、背景闆這些成本較低卻相對容易出彩的物品,才是阿寶的備婚“重頭戲”。“背景闆、迎賓牌、人形立牌、喜糖盒都是我自己設計圖案後在網店定制的,婚禮當天,親友遠遠一望,就知道是我的婚禮,部分婚品典禮之後還可以裝飾屋子,将婚禮的回憶保留下來。”阿寶說。

林琳婚禮上的不少小配件,也購于電商平台。“從頭花到戒指,從喜糖到氣球,隻要肯花時間挑選,網上基本都能買到。”林琳說。

鹽城創業者馮豔娟自2008年開始涉足婚慶行業,創辦的蘇曼廣告傳媒有限公司如今旗下開有多家線上店鋪,銷售桌卡、拉花、簽到簿、訓示牌等婚品。

“來購物的新人大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就是沖着低價來的,走量;另一類辦的是10桌以内的小型婚禮,一般在我們店裡隻會購買幾種産品,然後再去其他店裡看,一點點湊齊婚品,他們追求的是精緻、個性。”馮豔娟說。

備婚服務平台“琰琰婚禮日記”創始人琰琰在北京記錄了數百場真實的婚禮故事,她也關注到年輕人對婚禮的态度變化,“過去辦婚禮都是‘踮着腳尖往上看’,追求的是‘顯好顯貴有面子’,婚禮比較同質化。現在的新人一是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婚禮,并且願意花時間去籌備,二是在預算安排上都趨于理性,更看重婚禮當天自己的内心感受”。

行業細分,醞釀着新的創業機遇

對于不少準新娘來說,選一件符合心意的婚紗,是備婚期間的重要任務。

林琳還記得那件在網上購買的婚紗,“從快遞盒裡拿出來時,一路掉着金粉,我差點以為是下雪了。婚紗穿上身,效果也比預想中差,甚至有點滑稽”。退掉婚紗後,林琳到婚紗工作室去定制了一件。

“據我觀察,婚紗市場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年輕人對婚紗個性化和設計感的追求明顯提升了。從前提起婚紗,人們會想到大蓬裙、長拖尾、亮水鑽,對‘隆重’‘儀式感’的了解還比較單一。現在的年輕人更懂得挑選适合自己、能展現自身審美品位的婚紗款式。”餘愛婚紗設計品牌創始人餘愛說。

餘愛在北京、上海各有一間工作室,她的創業曆程,也與年輕人的個性化選擇有關。

“我原是一名化妝師,在婚禮跟妝過程中,發現市面上的婚紗配飾大多是長頭紗與皇冠,品類較為單一,便開始嘗試手工制作發帶等配飾。起初完全是憑着感覺在做,可年輕人的回報卻很不錯,口碑也就一點點積攢起來,後來有機會去巴黎進修,确立了作品風格,才開始從事婚紗設計。現在年輕人審美的多元化、個性化,的确給了手藝人更多的空間,也讓婚慶行業走向細分,新人們在每個環節都會精挑細選、組合搭配,這其中又會有無數的創業機遇。”餘愛說。

企查查資料顯示,2021年前8個月全國範圍内婚慶相關企業共新增注冊量15.3萬餘家,同比增長38%。其中六七月注冊量增長較快,分别達2.55萬家和2.46萬家,同比增長66%與80%。

盧轶文的工作室平均每年要接觸200場婚禮,“從9月中旬到春節前一兩周,都是婚禮旺季,工作室22個人可以分為不同項目組,一天最多能承接4場婚禮攝影,上個周六,我們就在杭州、惠州、深圳、廣州各拍了一場”。

婚前視訊、即日快剪、婚禮電影,是盧轶文工作室為新人提供的攝影服務項目。在盧轶文看來,新人對即時性、氛圍感的重視,對婚禮攝影提出了新的挑戰。

“以即日快剪為例,每一場婚禮儀式開始之前,剪輯師要把上午拍到的視訊素材快速剪成一個3分鐘之内的短片,在婚禮儀式上播放給來賓觀看,時間很緊,還必須要出彩,壓力自然是有的。婚禮當晚,剪輯師還要在短片裡加上儀式視訊,第二天發給新人。”盧轶文說。

與全程單機位拍攝的婚禮紀錄片相比,4-8分鐘的婚禮電影在裝置、機位數、鏡頭設計、采音、調色、剪輯等方面的要求也更為細化。

據盧轶文介紹,除了老客戶推薦,留時電影的獲客管道主要有兩種:社交平台和婚慶公司。“某種程度上來說,婚慶公司是我們的‘上遊’,會比我們更早接觸到客人,但若是一味依賴‘上遊’,也走不長遠。”盧轶文說。

琰琰在婚禮垂直領域已有8年創業經曆,近來她在做的,是以直播形式為備婚新人推薦合适的婚禮策劃師、攝影師和婚紗設計師等,“我們曾作過調研,很多婚禮從業者會将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花費在接單上,如果我們能做新人和從業者的中間人,既節省了雙方的時間,在價格上也能減少中間環節”。

在“琰琰婚禮日記”最新一場直播中,共有幾百位新娘標明了婚紗攝影工作室。“直播之前,我們團隊會對各個細分領域的從業者進行篩選,比如在口碑上,除了要對從業者的專業能力進行調查,我們還會特别關注他們的服務意識,畢竟,婚禮不是藝術品,對新人的尊重和包容才是第一位的。”琰琰說。

“歡喜生意”,“内功”很關鍵

盧轶文還記得自己拍攝的第一場婚禮,“新郎是我的同學,儀式剛進行到一半,新郎就哭了,我在攝影機後面也跟着哭了,或許這就是婚禮的某種魔力吧。即便發展到了現在,每個月已經要負擔一萬多元的房租和20餘萬元的人力成本了,但一想到第二天要去拍婚禮,内心還是有一種激情”。

在指點新人走位、面對鏡頭的狀态時,盧轶文也會特别留意新人的情感流露是否自然。“我們就像紀錄片導演,要引導新人在光影氛圍中走入自己的故事,投入真實的情感,我們再在這個過程中去抓拍那些不經意的瞬間。平時人們不放在心上的細節,比如新娘與父母擁抱的畫面,在鏡頭面前往往很動人。”盧轶文說。

在琰琰看來,婚慶行業做的是“歡喜生意”,能否與新人共情,也是考驗從業者專業素質的重要标準,“過去行業内部比的都是誰家場地大、誰家婚禮場面好看,現在大家看重的是誰家更懂人性、更懂愛,其實就是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态上了,比拼的是‘内功’”。

林琳認為,歸根結底,婚禮雖是一場曆經數月籌備、流程可以精确到分秒的活動,“點睛”之筆卻依然會落在情感上。合影環節是林琳對自己婚禮印象最深的部分,“我和夫妻是高中同學,婚禮當天老師和同學也來了不少,當我們舉着高中合照圍着班主任站好,歲月就像在那個瞬間從階梯上流淌了下來”。

(文中林琳、阿寶、餘愛、琰琰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