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鳳梨蜜出瓊島記:從“沒人種”到“搶着種”

作者:新華社客戶

“什麼果子一年四季都能賣?”

2016年,26歲的何中正在廣東打了幾年工後,學會了看中央一号檔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行粗體字,在他腦中被迅速翻譯成以上問題。

這種下意識的反應,源于他出生于空氣中都飄着水果芳香的廣西。

鳳梨蜜!這個瞬間躍出的搜尋結果,就像一種命運指引,領着熱血澎湃的他,毅然奔向陌生的熱帶水果之鄉海南。在這之前,他甚至不知道海南是鳳梨蜜的主要産地之一。

這一年,26歲的江西人郭浮生生平第一次吃到鳳梨蜜。大若冬瓜、皮似鋸齒的造型,一開始讓他心生拒絕;但厚肥幹爽的果肉又熱情地抓住了他的味蕾,令他完全停不下嘴。彼時,他還分不清鳳梨蜜與榴蓮、榴蓮蜜的差別,隻知道那是一種高端水果,“超市裡一小盒幾十塊,一般人吃不起”。

鳳梨蜜出瓊島記:從“沒人種”到“搶着種”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一首《請到天涯海角來》火遍大江南北,淘金夢吸引“十萬人才下海南”。當時間進入21世紀的第四個五年,内地的電商發展撩撥熱情而勇敢的海南,新一代的“後浪”們開始嘗試網際網路賣水果。

2014年,海南農産品網上銷售額從一年前的6億元猛躍至60億元,實作了“一年十倍”的驚人突破。這,也是“熱帶果王”鳳梨蜜逐漸出圈的重要開端。

最“拼”的水果

高端水果?

從踏入海南島的那刻起,何中正就發現,這是别省人對鳳梨蜜最深刻的誤解之一。

這種“甘願”被種在行道上、庭院内的植物,非常樸素,種子扔到哪兒就長在哪兒,無需悉心照看就能茁壯成長。《海南省志·農業志》介紹,解放初期,鳳梨蜜主要分布在瓊山、文昌、屯昌、澄邁、定安等紅土地區,而今已遍及全島,從海拔16米到1600多米,到處都有。

年平均氣溫22-27℃、年光照1750-2650小時、光照率50%-60%,獨一無二的氣候溫度條件,為海南發展熱帶水果農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早在清代末期,海南島就有野生鳳梨蜜,但缺少園地栽種,品種單純、産量也很低;直到上世紀初,鳳梨蜜才成為栽培的經濟作物之一。但由于交通閉塞,蔬果進出島困難,瓊島水果以自銷為主。

而今,海南普遍種植的鳳梨蜜是馬來西亞1号品種,由海南儋州國營西聯農場于1999年從馬來西亞、泰國引種試種成功,具備“見效快、效益高”的優點,栽種18個月便可四季挂果。

這種拼命長的勁兒,讓何中正震撼。“沒見過比海南鳳梨蜜更拼的水果了!”在别的省份,一年兩熟的水果已算“勤奮”,但粗生、高産的鳳梨蜜竟然可以整年無休,挂的還是動辄三四十斤的“水果之王”,一次穩穩挂五六個,“絲毫沒有吃不消”。

鳳梨蜜出瓊島記:從“沒人種”到“搶着種”

不少當地人說,“鳳梨蜜胸懷大志,由内而外。”果肉自不用說,鳳梨蜜絲可以炒着吃;種子大如橄榄,竟然可以炖湯;而樹身木質堅硬,白蟻不近,是建造上等建築和制作家具的良材。

“這麼拼,卻沒賣起來,可惜了。”何中正初到海南時,鳳梨蜜仍以線下銷售為主,一部分大果銷往全國,經商超加工後,果肉被剝出、裝入果盒,标上不菲的價格,置于精緻的展示冷櫃中;絕大部分小果則被加工為鳳梨蜜幹,或直接投喂牲畜。“除了香蕉,猴子最愛鳳梨蜜。”

這又和鳳梨蜜的個性相關。碩大的身型決定了它天生就是一種“社交型”水果,需要大家一起拼着吃;而且,不被了解的鳳梨蜜,一旦以真容示人,可以實力勸退衆多“嘗鮮者”。但規整剝好的鳳梨蜜果肉,金燦燦、黃澄澄,看着高端,價格也高端。

不僅如此。彼時,鳳梨蜜的最初一公裡也處于堵塞狀态。2015年到海南挖掘市場的果商老沈說,由于資訊流不暢通,隻要将鳳梨蜜從地裡導入市場,差價最少0.5元一斤。

“我們要讓全國人民都吃上鳳梨蜜!”這是當時不少新農人的“雄心壯志”。

“甜蜜”大作戰

2018年初,郭浮生嗅着鳳梨蜜的氣味轉戰海南。那時的他,已操盤過不少電商項目。

他與何中正合夥,一個管線上,一個管線下;一個負責營運,一個負責貨源。身型上,他們一瘦一胖,唯一的共同點是,皮膚都不白。“我倆生動地演繹了鳳梨蜜的生長過程,先抽條,再長膘,最後果體發軟、皮膚變暗,那就是熟了,哈哈。”

每年8月中旬是鳳梨蜜大量上市的時節之一。晴朗的早晨,那些八成熟的鳳梨蜜被長長的割刀一劃,就會墜入果農等待的懷抱,然後被整齊堆疊在路旁,等待前來收貨的大卡車。而在瓊北許多地方的集市上,賣鳳梨蜜的村民有的挑擔,有的擺攤,在村口的收購站前,擺起長長的陣仗。

鳳梨蜜出瓊島記:從“沒人種”到“搶着種”

這是鳳梨蜜上行的起點,接下來的一路,充滿挑戰。五年來,在海南活下來的果商,至少經曆了三場大戰的洗禮。

首先,戰台風。台風是鳳梨蜜的“天敵”,對其會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為保住果樹,果農隻能忍痛砍掉樹枝;而它們需要一兩年的休養才能重新挂果。

“前兩年有次台風,貨船停航,沒有提前通知。我們好幾車貨在碼頭積壓了三天,客人收到後發現大批量的腐爛問題。”讓老沈印象深刻的是,事後一系列的售後投訴電話直接把好幾個客服都打哭了。

第二戰,戰物流。作為催熟性水果,鳳梨蜜不能乘飛機,隻能坐船。但從前車馬慢,貨船少,物流貴,每公斤的運費要一塊五;而且運輸沒有保障,時常壓倉,售後情況令人揪心。“前兩年,我們一般統一拉到廣西,從那兒發貨,每公斤省0.6元。”郭浮生說。

近年來,随着海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當地的物流設施不斷完善,海南鳳梨蜜終于不用舍近求遠,遠赴廣西“求發貨”了。據郭浮生介紹,“這兩年海南島果量上來後,快遞價格降了六成之多。”

第三戰,行業混戰,比拼的是成本效益,背後是新農人的綜合營運能力。“對于電商而言,鳳梨蜜是挑戰性指數極高的水果。夏天怕果子熟過頭;冬天怕遇上病果;下雨天還要犯愁爛果。資源、客服、營運、倉儲四大闆塊,隻要有一個沒把控好,滿盤皆輸。”老沈說。

何中正與郭浮生的戰場在拼多多,全國最大的農産品上行平台。在對營運模式“千錘百煉”後,他們目前采用原産地直發模式:一方面通過平台将海量的“甜蜜”需求進行歸集;另一方面,他們與三亞、儋州、萬甯、文昌等地的七百多戶果農合作,清晨收割,果不落地,直接流水線上車,當晚快遞發走。

鳳梨蜜出瓊島記:從“沒人種”到“搶着種”

“這種模式,因為路徑短,倉儲可以省兩分(每公斤,下同),售後節約五毛;單量提升後,快遞又省了兩分。價廉物美就是這樣摳出來的。”何中正說,下一步,他們打算承包果園,進一步鞏固資源闆塊的優勢。

鳳梨蜜自由

在海南熱帶農業的廣闊天地中,年輕的新農人們披荊斬棘,各顯神通,而共同的結果是,曾經偏安一隅的鳳梨蜜正加速滲透繁榮的國内市場。

“前兩年,我們一個月的訂單量通常是10萬加;今年,單量旺時一天就有1萬單,就算壓縮訂單,也有2000-3000單/天。”郭浮生認為,今年的鳳梨蜜一直在熱銷,沒有淡季,“高峰訂單超過每月20萬單,相比去年同期翻番都不止”。

8月17日,拼多多正式開啟了第三屆農貨節,何中正了解到,今年拼多多将在前兩屆農貨節的基礎上進行品質更新,重點通過“百億補貼”對全國優質農産區以及地理标志農産品進行超額補貼,助力各大農産區打造優質的産地品牌,提高地理标志農産品的知名度。

“這對海南鳳梨蜜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第一時間報名成功後,已排程儋州、文昌等地每月600萬斤的供應量,支援即将到來的三個月的旺季。

從父輩就開始種植鳳梨蜜的農戶潘先生表示,近兩年,海南沒有受到大台風的影響,鳳梨蜜喜獲豐收;而且之前價格越賣越高,農戶今年也搶着種。“這些都決定了今年是鳳梨蜜大年。”

=

鳳梨蜜出瓊島記:從“沒人種”到“搶着種”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博士蘇蘭茜在其主筆的論文《波羅蜜栽培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中介紹,目前,中國鳳梨蜜栽培面積超1萬公頃,絕大部分都在海南,已形成規模化商業栽培,年産量達15萬噸以上,年産值約20億元。

産量上升後,鳳梨蜜的價格也正變得越來越親民。前兩年,一顆“甜蜜炸彈”動辄上百元;而今,單個超20斤的網果,拼多多農貨節的百億補貼價隻要不到50塊。越來越多人實作了鳳梨蜜自由。這也引得更多人嘗試這一“南國佳果”。

“鳳梨蜜是一種回頭率特别高的水果,一種情況是小朋友喜歡吃;另一種則是其自帶社交屬性,同僚、朋友可以輪流買、拼着吃。”郭浮生說道。

海南鳳梨蜜出圈了,永興荔枝、三亞芒果、澄邁福橙、保亭紅毛丹……這些還會遠麼?在自由貿易港政策的支援下,搭乘電商快車,海南的熱帶水果正将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甜蜜。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