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6"配備了科研裝置。
南方日報記者 李曉華
9月6日,"實驗6"号在廣州新洲碼頭停泊,這是自傳遞以來的首次航行。南方日報記者 李曉華
南方日報(記者/餘德龍實習生/馮佳琦)"我宣布'實驗6'科學試驗船首次起航!""9月6日,伴随着一聲亮響的汽笛聲,新型地球實體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号"從廣州忻洲碼頭起錨,駛向珠江口,南海北部海域,進行傳遞後的首次航行。
上午10點.m,在烈日下,新"實驗6号"停靠在岸邊,甲闆上由60人組成的科學檢查隊準備出發。第一次航行預計持續10天,考察隊将在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副所長杜岩的帶領下,到預定海域開展重要的多學科綜合觀測科學任務。
"'實驗6'配備了海深多光束測深系統、海洋引力計、10000米溫鹽深剖面儀等高科技裝置,将開展11項科學任務,涵蓋實體海洋、海洋地質、海洋生态等,擷取寶貴的水體、基質樣本和不同深度剖面的資料。"杜岩說。
作為國家發改委重要的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驗6"建設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建,總投資5.175億元。該船于去年12月18日正式傳遞,采用世界最先進的設計理念,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進入機艙,可以看到"實驗6"配備了"海翼"水上滑翔機等先進裝置。在實驗室中,團隊成員一直在調試各種儀器,準備進行實驗。
"'實驗6'是配備大量'海翼'由中國自主研發的裝置,是一種新型的海上移動實驗室,反映了我國海洋綜合科研能力的不斷增強。"科考隊長毛華斌說。
在談到首次航次科考的意義時,杜岩表示,此次多學科綜合觀測将有助于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及其鄰近水域的陸海互相作用過程和物質運移轉化機制,揭示大灣區生态安全控制機制, 進一步為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