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杭州朋友聊起京杭運河,說道蘇杭間運河客輪早已停航,遺憾之餘免不了深深的懷念。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陪上司出差,途中有蘇州到杭州的行程。上司是女性,還有一位同僚大姐,跑前跑後、耗點體力的活兒就自然歸我了。那時長途交通工具主要是大巴,我在忙着蘇州工作任務的同時,張羅着查詢落實去杭州的旅程。
記得那會兒汽車站是在城南人民橋附近,我邊查閱蘇州交通旅遊圖邊詢問當地人,得知還可以坐客船去杭州,夕發朝至,宿在船上。向上司彙報後,上司也覺得坐船既省時間(當晚不用留宿蘇州)又省錢,還是一種特别的體驗,欣然同意了。
上船的碼頭也在人民橋附近,記憶中輪船并不怎麼大,客艙好像是四個鋪位(記不清了),陳設普通,大緻相當于長江上普通遊船的三等艙水準,不過還算幹淨。傍晚伴着夕陽起航,沿古運河悠然前行。原本在岸上看古運河并不覺得寬敞,船行河中卻發覺水流湯湯,堤岸兩闊,尤其大船駛過時波寬浪湧,不由得讓人産生敬畏之意。
行到著名的寶帶橋處,天色漸暗,不過橋體清晰可見,頗具特色的數十個連拱托起長長的橋面,猶似長龍浮在水中央,恰如杜牧所言“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忽然發現,走在寶帶橋上遊覽和從水中遊賞差别還蠻大的,不僅僅是角度的不同,更在于意趣的差異。橋上看橋看的是建築和功能,船上看橋看的是感覺和韻味。移舟看橋,特别能感受古橋與周邊水陸環境融為一體,猶如觀賞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體驗到一種流動的美的意蘊。
古運河沿途穿過吳淞江、太浦河等衆多河流、湖蕩,經過繁盛的絲綢之都盛澤以及烏鎮、新市、塘栖等古鎮。不過夜幕下視線不佳,且這些古鎮還未怎麼開發,名氣有限,是以當時也沒有特意去關注,夜深後便在水波搖曳中,伴随輪船發動機的“突突”聲,悄然入睡了。
翌晨,輪船停靠在杭州武林門碼頭,我們帶着惬意終于到達了杭州。離船上岸,在碼頭出口處猛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仔細一看,原來是杭州做旅遊的朋友王先生正在碼頭接待來杭的遊客,好巧不巧正好碰到我,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讓人不由感歎一句“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用一句話概括當夜的行程,叫“日落起錨去姑蘇,宿夜槳聲到錢塘”。呵呵呵。
不過随着高速公路客運的發展,蘇杭運河客流日益流失,千禧年後每況愈下終緻停航,蘇杭運河客運終于成為了曆史。這感覺就如同近代津浦鐵路和海運的興起導緻漕運的衰退,進而導緻了京杭大運河及沿線若幹城市的衰落。曆史前進的步伐就是這麼堅定、冷酷,無法阻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說明: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