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出好戲》到《蠅王》

作者:芥子書屋

戰國時期,男子們提出了"性善論"和"性惡論"。無論是"性善"還是"性惡",古今中外,人們在很多領域都是不斷讨論的問題。

如果一群人被安置在一個孤立的荒島上,提供基本的生活手段,這個群體将擁有什麼樣的文明和社會結構,如果這些人是未成年兒童,如果他們仍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呢?

從《一出好戲》到《蠅王》

2018年8月,黃琦的導演處女作《好戲》講述了一家公司組織了一個團體,卻被意外遺棄在荒島上的故事。在獲得生活資料的過程中,他們産生了原有的權力體系和幫派鬥争,以欲望的驅使和豐富的資源,貨币和自由貿易的出現,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碰撞,甚至在科學技術背景下宗教和人格崇拜的出現。縱觀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人性背景下社會發展的簡史。當一艘代表外界的大船闖入這個"桃源"時,很多人都害怕。他們擔心島上的生活會被打破,他們建立的秩序會被重新洗牌,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諺語:你第一次進來的時候,你讨厭它。随着時間的推移,你開始依賴它。直到最後,你不能沒有它。

《演技和優秀指導》,國内導演中的演員很多,但真正的成功并不多,影響力可能隻算姜文和徐偉。雖然黃琦的《好戲》在劇中不夠邏輯,嚴密的叙事略顯粗糙,但各個部分的過渡節奏非常好,同時每一章也準确傳達了要表達的意思,這在國産電影中是很少見的。黃琦的第一部電影竟然敢于觸及如此深刻的社會主題,較少考慮觀衆的接受度和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尤其罕見。更重要的是,執行非常認真,完成度非常高。

從《一出好戲》到《蠅王》

黃琦是我最喜歡的大陸演員之一,他扮演的大多是小人物或邊緣人物。他的表現具有感染力和颠覆性,這也使他的表現成為木頭三分。他最喜歡的電影是《鬥牛》,其次是《殺戮》,我主演的最喜歡的電視劇是《民兵格二蛋》。現在導演的處女作,這部"好戲"就叫它的名字,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看《好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舒琦的《難忘村》。《健忘的村莊》更瘋狂,《好戲》比下一部溫和得多。

從《一出好戲》到《蠅王》

在題材方面,《好戲》更像是小說《蒼蠅之王》,《蒼蠅之王》是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一部小說,出版于1954年,并獲得了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蒼蠅之主"在聖經中被稱為"萬惡之首",代表着醜陋。故事發生在一個不确定的未來,一場核戰争在世界上爆發,一群孩子被迫在荒島上開始生活。起初,這些孩子分工合作,民主協商,共同困難,和諧共處。但脆弱的秩序很快就被打破了,對權力、領土和食物的渴望分崩離析。孩子們害怕未被驅趕的野獸,而最終真正的野獸是潛伏在他們心中的惡魔。不是怪物在那裡,而是孩子們自己把公園變成了屠宰場。

《蒼蠅王》在1963年和1990年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兩個版本的電影相對于原著小說來說都是克制的,但這種克制的背後卻有一種殘酷感和一種苦澀的寒意。

從《一出好戲》到《蠅王》

比《蒼蠅王》更透徹的是劉慈欣的《超新星時代》。當世界上沒有成年人,隻有13歲以下的兒童,當他們控制了世界并擁有足夠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時,他們該怎麼辦?劉大在這部科幻小說中描繪了這一幕。

《一部好戲》也好,《蒼蠅王》也好,《超新星時代》也好,創造了一個烏托邦、人性的實驗場。如果我們身處其中,我們會選擇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