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作者:石坊青斜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電影"收件人不詳"(2001)南韓藍光信封

很難評判導演金·基德(Kim Kidd,1960-2020)和他的電影,因為這是有風險的。就像他的《DriftIng Baths》(2000)和《Bad Boy》(2001)一樣,Kinkid本人也是争議的目标。

然而,這個"未知的接受者"(2001)就像一邊的巨石,壓碎了人們躲藏起來。

《接受者不詳》是一部非常緊張的作品,集青春、政治、曆史、戰争、命運于一體,難以掌握,但金吉德做得很好。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楊東根在電影《接受者不詳》(2001)中的形象。

導演金基德從來不喜歡把主觀感受放在電影裡,他隻是把所有好的、醜陋的真相都放在你面前,完全客觀,沒有任何主觀導向的表達更震撼人心,這樣的殘酷更令人不寒而栗,從電影觀衆的内心判斷。

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北韓戰争20年後。

南韓正處于戰後複蘇期,戰後遭受的第一代年輕人不可逆轉的成長高光時刻,進而變異,讓命運的最後一擊破滅。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電影"收件人未知"(2001)中的圖像。

這一點從電影一開始就被巧妙地總結出來。哥哥用自制手槍将妹妹恩洛(羅慧美飾)打在了目标的頭上,結果因打錯了傷,導緻一隻眼睛失明。

這把手槍被用作标有"USA"的美國軍用軍械箱上的木闆。

一聲清脆刺耳的槍聲,刺鼻而奇怪的煙霧,姐姐用手徒勞地捂住了受傷的眼睛。

這個細節深刻地隐喻了這場戰争的苦果,這一代人将不得不在不可避免的開端中吞下它。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羅慧妹(左)和金永民在電影《接受者不詳》(2001)中。

影片壓抑的氣氛也開始一步步展現出人們其冰冷沉重的、偶有宣洩的抗争,但注定走上了依然被摧殘的道路。

片中人物很多都很複雜,但個性的獨立性延伸了人物的生命力,讓整部電影的劇情不會失控。

所謂劇情主要是圍繞三條主線的延伸和交錯影響,或者說是三個年輕人悲慘命運的交集構成了故事的基本架構。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女演員恩洛小時候被哥哥射中右眼,一直用低垂的頭發遮住眼睛的缺陷,長期殘疾源于低自尊和疼痛,一直伴随着她。

當她進入高中時,壓抑的情緒和成長的痛苦終于使她這個一直患有自閉症的人變得更加強執和煩躁。

不難看出,其實,enlo最不能接受的殘酷是她自己,圍繞她痛苦的歧視和愛出奇地一緻。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羅慧妹在電影《接受者不詳》(2001)中的形象。

暗戀恩洛的紀華(金永敏飾)在勇敢、非特定的環境中,變成了所謂的個人表達,卻是整個時代強加的印記。

而吉華的朋友尚武(楊東根飾)與世隔絕,他是混血兒,身份和膚色尴尬,讓他被邊緣化。他試圖融入南韓人,南韓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同的人。

他的美國父親似乎也忘記了母子的存在,母親(方寅媛飾)寄給他的信被無情地歸還,"位址不詳"的稱号也就由此而來。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方寅臻在電影《接受者不詳》(2001)中的形象。

作為戰争和罪惡的象征,美國軍方被其創造者釘在曆史反思的恥辱柱上。尚武的悲劇就是最好的證明。他是美國人,他是南韓人,什麼都不是,他身份的尴尬一再給他融入社會的希望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此外,影片還穿插了大量與美軍有關的鏡頭。有些是融入劇情的角色,有些隻是空中飛行的軍用飛機。作為對戰争和罪惡的評論,他們的出現提醒了聽衆,特别是南韓人民,這種無盡痛苦的根源。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左起,金永敏、羅慧妹、楊東根

在今天,美國和南韓一直保持着暧昧的關系,但這部電影敢于直面一個難題。

片中人物的悲慘結局,一舉将長篇大論推向了崩潰的頂端。恩洛為了不惜一切代價治愈自己的眼睛,與美軍交換貞潔,但當她這樣做時,感覺又是一種殘酷的現實。

是以,她決定在治愈眼睛之前用刀自殘。尚武在一切努力下都化為烏有,終于走上了瘋狂的抗死之路,在殺死了母親的情人之後,他開車下到田野邊緣的泥濘中,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吉華經曆了夫妻的背叛,一位朋友的慘死變得異常兇猛,開始報複曾經侮辱他的小混混,最後因槍殺美軍而被捕,等待他不公正的社會"正義"審判。

他們都在講述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曆史的悲慘故事。這個沾滿污漬的血迹的所有拼貼畫共同描繪了一個被遺忘的時代的悲慘畫面。

這是非常人性化的,因為它是如此悲慘。這種心連心的人性是創作者故事背後的驅動力,也是不可抗拒的情感桎梏。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接受者不詳"應該說,戰争有很多淵源,但它表明,戰後,不是戰場,也不是勝利後的喜悅,沒有血腥的場面,而是到處都是戰争的陰影。

偶爾的飛機、家庭照片、軍靴和外套、沾滿污垢的槍支、空的英文木箱和鐵架上的腿提醒我們,戰争已經結束,它還沒有結束。

戰後的影響大于戰争本身的影響,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會不會有新的一頁,戰争結束了,幸福就會近在咫尺?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金永民在電影《接受者不為人知》(2001)中的形象。

這部電影的創作者可能無意為民族性格充滿激情地說話,但它所依賴的形象足夠強大,足以穿透任何自以為是的民族刻闆印象。

導演金基德從《漂流室》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善于表現人物命運的絕境和人性扭曲的特點,"未知接受者"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這兩部電影的重點在于從個體的扭曲擴大到人群的異化,是以後者因為情緒的缺席而更加悲觀。

這部電影的亮點無非是Kinkid個人藝術抱負的幾種表現。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拍攝電影"收件人未知"(2001)。

在影片的最後,一支參加演習的美國軍隊宣讀了一封來自加拿大的信,這封信在冰冷的苔原上掉在地上。

然而,此時最希望收到這封信的希望早已不複存在,遠處血色夕陽的光芒染成紅色,在天地浩瀚的迷霧中,再片在黑暗的結局,也帶領着人們走上了精神折磨的道路。

這部電影是無聲的,但它震撼了人們的心;衆神在平原上徘徊;低調但仍然血迹斑斑。看完之後,我不禁在大歎息中增添了幾點俏皮的味道。

絕望的絕望 看不見希望 殘酷不一定是戰争的結果

電影"收件人未知"(2001)的日本藍光信封。

觀衆一再要求續集,衆人憤怒,場面一度失控

為窮人說話,連續84天放映,首部獲得國際獎項的中國電影

被雪藏起來的"問題電影",卻是不可避免的,電影史的地位是無止境的

"小偷"的殘忍是微不足道的

金·基德(Kim Kidd)在南韓不受歡迎,專注于"邊緣人"的"歐洲導演"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年反極權主義傑作》的不同版本值得一遍又一遍地閱讀

關于美國媒體的虛僞、經濟利益和私人欲望的真相

别忘了,"黑太陽731"的曆史揭穿了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令人發指的暴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