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重溫電影《泰坦尼克号》的情境,癡迷于影片中男女角色傑克和露西一生一次的命運,并為無常的世界在愛情的磨砺和考驗中歎息。十年前的一部老電影《奧古斯特·拉什》(August Rush)發現,情節與《泰坦尼克号》中愛恨交織的故事有些相似,兩部電影中的音樂在推進情節和呈現角色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很多人眼裡,《八月的愛情》的劇情并不突出。電影中的兩個主要角色都是音樂家:路易斯是流浪的愛爾蘭歌手,女主角萊拉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大提琴家。兩人在第一個月的晚上相遇,一見鐘情。經過一個浪漫的夜晚,萊拉在黎明時分匆匆離開,害怕被嚴厲的父親強迫,而路易斯則如此努力地等待她的下一次約會,以至于她失望地離開了,從那時起,兩人就一直站在一天的兩邊。

其實萊拉并沒有按計劃預約,不是因為她不想,而是因為她發現自己懷上了路易斯的孩子,父親指令她殺了肚子裡的嬰兒,忘掉那段露水的關系,在舞台上開始了作為音樂家的新生活。就在緊張氣氛爆發的同時,劇情變得更加"狗血":萊拉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了她的中腹部嬰兒,當她失望時,她被告知孩子還活着。十多年後,當她還在四處尋找一個她從未見過的孩子時,這個有音樂天賦的小男孩也在努力幫助他分開的父母找到失去的愛情。話劇結尾是紐約的一場演唱會,小男孩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寫作曲目,在舞台下,他的父母經過多年的誤會和遺憾,終于重聚了......
這是一部适度催人淚下的大片,開始和轉折所有的元素都準備好了,按劇情看點不多,但沒有足夠的難忘片段。如果沒有兩位高價值明星邁耶斯和拉塞爾的出色演技,以及紅色童星海默的自我放縱,這部作品本來會淪為雞湯電影,為那些被困在正常生活中、向往浪漫愛情的人提供情感出口。導演的聰明之處在于,他知道劇本不夠深沉,他花更多的時間在音樂上,尤其是兩首結合了古典、流行和搖滾元素的歌曲,巴赫/Break和Elgar/Inside。
兩首歌的結構非常相似,都以古典音樂為主導,以流行和搖滾曲目為主:"巴赫/Break"是巴赫E大提琴組第3号的前奏,随後是晦澀難懂的幾乎聽不見的轉折,進入演員自己激情澎湃的Break風格;作曲家巧妙地将兩部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拼貼"到同一部作品中,但沒有表現出任何分歧感。這樣的創新,既為電影音樂的創作找到了新的方向,也暗示了情節和人物身份。
埃爾加與流行音樂,巴赫與搖滾,大提琴和電吉他,端莊的古典音樂家和随心所欲的搖滾樂手......這些看似無關的事情,由導演和電影的音樂編劇放在同一個場景中,也不暗示電影想告訴觀衆真相:愛情從不在乎邏輯或約定俗成,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深入。誰能想到,多年前月光下那樣的樣子,其實是兩個幾乎不可能交集的人連在一起,半心半意,難以釋放?